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特斯拉10月初首度發表無人計程車,再掀話題。不只特斯拉,美國矽谷Google旗下的Waymo、還有中國大陸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都積極研發無人計程車,美中競逐,誰會搶占先機?產業分析師認為,自駕車輛商業模式仍在發展,得先克服兩大挑戰。
疫情發生使得消費者養成線上購物習慣,雙11購物節將屆,這類電商旺季帶動台灣本地貨運量激增,不只大型物流公司天天出車,摩托車快遞也經常在各地區送貨,不過,職業駕駛人和十年前相比,已減少三成。面對找不到司機的窘境,無人車送貨會不會是全新解方?台灣的交通環境,適合無人送貨車發展嗎?
無人駕駛被視為是汽車產業的下一個發展趨勢,而中國大陸在這個領域無疑已居於領先地位。聯合報數位版記者日前親身體驗大陸網路巨頭百度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Apollo Go),實際感受是:比起台灣很多計程車司機,「蘿蔔快跑」其實還挺「兇」的。不少大陸民眾則覺得,「蘿蔔快跑」有點「蠢」。 大陸近年積極推進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除了武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區,西部城市重慶也是大陸最早實現全車無人商業化示範運營的城市,且正加速實現自動駕駛全域開放、全城運營、全場景覆蓋。
台灣自駕車發展正處於關鍵時刻。台61線自駕公車擦撞自行車騎士事故發生後,如何確保安全性與風險控管,正是重中之重,但相關單位卻只想息事寧人,錯失從失敗中精進的機會,自駕公車要駛出沙盒,合法且安全地上路,看來是背道而馳。
日本缺人、缺工,更是超高齡化社會壓力下,加速推廣自駕法規與技術;我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施行5年了,自駕車卻始終出不了「沙盒」,日本、德國早已上路,最高開放到L4高度自動駕駛,他山之石,台灣懂得拿來攻錯嗎?
台61線自駕公車事故發生至今近9個月,仍找不出解方,該計畫遭廢止後,負責招標的公路局對於後續契約該如何處理,舉棋不定;專家直言,公路局會陷入「騎虎難下」窘境,從一開始招標就走錯方向,為何「採購法」會成為公路局執行自駕公車計畫的緊箍咒?
去年11月,交通部官員站在台61線自駕公車前,宣示今年3月開始載客,結果客人還未載到,自駕公車就擦撞自行車騎士,甚至因自駕技術的改善幅度,無法證明安全性,過不了評估小組這關,計畫被廢止。為何當初風光展示的自駕公車,安全性在事故後備受質疑?問題出在哪裡?
桃園機場第三航站旅客運輸系統採用無人駕駛電動巴士,聯合報數位版8日報導此案因承包商、分包商糾紛,連帶相關安全規範未全也備受關注。為何當初會有此案?根據記者取得的會議紀錄,最早來自2019年10月18日、當時交通部長仍是林佳龍所主持的一場會議。
清晨的桃園機場擠滿人潮,暑假以來,每天總旅客人次上看13萬人次,轉機客乘著機場電車在一、二航廈間穿梭,桃機第三航廈也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目標2027年完工啟用。不過,第三航廈一樁高達17億元,與自動駕駛電動巴士有關的標案爭議卻正在成形,這起糾紛牽動各方利益、背後政商關係角力不斷,若一個不小心,也將影響未來長榮、華航、星宇航空轉機接駁。...
日前一段中國車廠蔚來的電動車影片在社群平台X上引發熱議,其內建的AI語音助理被詢問:「這周有誰坐過副駕」時,竟一一回答有朋友李先生、同事王女士、以及另外不認識的先生共3人,連何時搭車、在車上做哪些事都清楚描述,影片在網路瘋傳,被網友戲稱為「離婚神器」,AI還兼具抓姦功能。 不過,趣聞背後衍生出的是AI幻覺、侵犯隱私、數據竄改、車輛資安等議題。據汽車網路資安公司VicOne副總裁張裕敏表示,隨電動車普及,駕駛輔助系統(ADAS)、AI模型攻擊等,都是汽車產業將面臨的新興資安風險。
汽車愈來愈先進,不僅能輔助駕駛,在AI(人工智慧)的幫忙下,汽車還能夠自動駕駛。然而,自駕車的未來看似美好,卻潛藏駭客攻擊危機。專家分析,懂車用系統的人,甚至不用寫程式就能攻擊系統,自駕車的資安風險已不容忽視。
台股AI(人工智慧)題材爆發,始於今年5月NVIDIA(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首次來台,今年10月第二次來台,AI股卻沒什麼反應,甚至到了11月,美國聯準會(Fed)利率政策利空淡化後的資金回籠,台股展開一波強力反彈時,AI股價表現還是相對偏弱。AI看似發展中,但為何股價表現不如想像?不禁令人開始懷疑AI是否將重演.com泡沫歷史?
特斯拉今年前十月在中國一共交付高達77.1萬輛車,超越2022年全年。第3季財報並顯示,上海超級工廠年產能已從75萬輛擴至第3季度可達95萬輛以上。當特斯拉再度啟動馬斯克常說的「爆能」模式,台灣鏡頭廠,可望搭上熱潮,其中「光學界的鴻海」亞光,以及「手機鏡頭之王」大立光占據先機。 亞光被曾是世界最大的數位相機鏡片製造廠,在數位相機風生水起的2003至2010年,亞光的客戶涵蓋尼康(Nikon)、奧林巴斯(Olympus)、富士(Fujifilm)、理光(Rioh)等知名日系相機品牌,直到2007年蘋果發布第一台iPhone,3年後iPhone 4搭載500萬畫素鏡頭,智慧手機拍照年代席捲而來,數位相機市場大受衝擊後,亞光才不得不面臨典範轉移之戰。 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描述,車用非球面模造玻璃非常難做,必須承受攝氏105度的高溫及負40度低溫,讓車主無論到沙漠或冰天雪地,鏡頭都能因應環境。但日本理光和亞光花了許久時間共同研發、合作,終於通過車廠驗證。...
9月以來,華為新產品接連問世,引發外界對美國科技封鎖無效的質疑。儘管面臨美國的高階晶片限制令,華為不僅推出功能等同於5G的新款智慧型手機,10月21日晚間,華為更宣布,其「5G-A」,即俗稱的5.5G研發迎來重大進展。5.5G是什麼?華為最新技術突破,又將會帶來哪些改變?
美國矽谷裁員潮不斷,根據Layoffs.fyi網站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總共有824家科技公司、裁撤了21.2萬個員工,Google、Meta、微軟、亞馬遜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裁員人數更高達萬人以上。不過,矽谷就業冷颼颼的此刻,Google卻在台灣開出232個職缺,Google心裡打的是什麼主意?為什麼才剛裁員,現在又開始徵才?Google 6月底的一場記者會上透露了答案,這次徵才有三個關鍵詞。 Google台灣辦公室裡的外籍員工,也對台灣這個科技島嘖嘖稱奇,認為這些台灣魅力相當吸引他們來台灣工作…
經歷多年研發,MicroLED今年正式走入量產年,不只現有的3C螢幕,包括汽車、觀光甚至居家裝潢都出現創新應用,一起來聊聊面板產業的未來趨勢。
桃園國際機場公司2020年起,與具創新技術的企業或團體合作,將其產品或服務於機場進行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以自駕車為例,機場公司近兩年曾分別於航廈停車場與候機室等封閉場域試辦接駁服務,近期更與工研院合作,進行國內首次在中高速環境進行自駕車公路測試。
國道警統計,2022年1月至今年3月底為止,國道事故近5萬件中,就有12件的駕駛人坦承使用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專家指出,不少駕駛以為車輛配備ADAS就是自動駕駛,其實這是錯誤的,所謂ADAS其實僅電腦系統一連串「系統判別、自動調整」的動作而已,「萬一系統判決失靈,就會出事」,且ADAS有五大盲點會導致系統判別失靈,包括上下坡或路上遇到鬼切三寶等,都可能釀禍,警方建議,開車時「雙手還是好好握住方向盤吧!」
2023全球總體經濟環境不確定性高,國際科技大廠紛紛裁員、縮減資本支出,不過,面板新技術發展,卻是持續大步向前。談了多年的MicroLED,終於要在今年進入量產年,自駕車智慧座艙、汽車人臉辨識系統、高透明顯示系統、觀光導覽系統等四大新應用蓬勃發展,成為今年Touch Taiwan展中,最亮眼的存在。 Micro LED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廣色域、廣視角等優勢,可應用在透明、可彎曲的顯示螢幕上,不僅畫質表現更生動逼真,能應用的領域也愈來愈廣泛,市場普遍看好Micro LED成為次世代顯示器先鋒。
台灣兩宗電信合併案,終於在農曆春節前獲得主管機關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點頭過關,不過,通過合併只是開始,當5G新電信三雄時代來臨時,電信業者如果還只糾結於5G建設成本高、滲透率低,而不積極開發殺手級應用,恐怕仍難吸引消費者升級5G。在鄰近的中國大陸、遙遠的美國,5G應用卻已遠遠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