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今年天災頻仍,4月時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2的大地震,蘇花公路多處遭落石中斷,7月凱米颱風直撲宜蘭,北橫、中橫、蘇花公路再次出現多處土石坍塌。每一次道路中斷,宜、花山區就有村落成為孤島,聯外交通受阻,物資、醫療都成大問題。 東部山區道路脆弱,遇到天災時成為孤島對居民而言,即使不是日常,也是不時就要面對的挑戰,多年下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孤島求生術」,在一次又一次的地震與颱風中,頑強堅韌地守住自己的家鄉。
今年8歲的吳小妹罹罕見癌症「威爾姆氏腫瘤」,2顆腎臟嚴重變形,只得手術切除,多年來以洗腎續命,但引發心衰竭、骨質疏鬆等,小小年紀幾乎沒有未來。
國健署數據,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大概有到10-11%,全國有近220萬名糖尿病患,每年以16萬名速度增加,每10個台灣人就能有1個有糖尿病,糖尿病已經身處你我的周圍,快要把我們包圍起來了,但是你/妳真的認識它嗎?
市占率逾7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因產品檢驗涉造假等遭勒令關廠,手術、洗腎、住院需使用的生理食鹽水、葡萄糖出現缺口。藥師批評,政府未從過往缺藥經驗學到教訓。
台灣腎臟疾病盛行率約在一成二,推估全台灣約有近200萬人患有腎臟病,但實際就醫人數卻不成正比,大部分病友並不知腎臟功能已經異常。 台灣的洗腎患者也約有8萬多名,其中約有四成五的洗腎病友罹患糖尿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可說是難兄難弟,共病機率相當高,腎臟病可能會超越糖尿病,是未來的一大挑戰。本集內容由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運長Elaine來談談腎臟病是什麼,以及怎麼透過生活的小習慣的養成來預防腎臟病。
天下父母最大的心願是子女平安,然而,天下子女最大的企盼何嘗不是父母安康?急需換肝的一位70多歲美國母親不捨兒女受罪,耳提面命不准做移植檢驗。也許上天眷顧,她的女兒打敗機率,兩次配對成功,成為全美第14位罕見捐肝、腎給同個患者的捐贈者。對女兒來說,這絲毫稱不上犧牲,而是捨我其誰的愛的機會。...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台灣洗腎人數超過九萬,人口占比全球之冠,不過,台灣腎臟醫學會最新「台灣腎病年報」,2020年新增長期透析人數12381人,比前一年少了94人,是國內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次下降。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全國人瑞人數去年首度超過5000人,今年則來到5011人,平均壽命延長,「以防萬一,活到100歲」,未來活到百歲可能成為常態。然而,像是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因罹患腎臟病,21歲就開始洗腎人生,因此在準備退休與老後生活,有一些比別人更細緻的考量。她很直白地說,「看過一些統計資料,我的平均預期壽命很可能不到60歲。」
全台洗腎人口近10萬人,受限出門遠遊不便,但近年很多國家血液透析服務品質大幅提升,只要事先預約,都可在國外進行血液透析,因此有旅行社、腎友協會協助安排腎友出國旅行,日本、東南亞等都很熱門。醫師提醒,腎友想出國要做的準備可不少,若到東南亞國家,恐怕有些風險得要想看看能不能承擔。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有血液透析的設備,只要在出國前預先聯絡,就可以在國外進行血液透析,但語言不通,常令洗腎患者卻步,這樣的狀況在近年已有大幅的改變。...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疫情後器捐人數下滑,這次的圖表帶你看目前台灣有多少人苦等器捐移植。
台灣具有高山和海洋,不只山地有偏鄉,「水上」也有偏鄉,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鄰近有小港、漁港、漁港,服務相當多遠洋船工,執行的健康檢查中,很高比例是遠洋漁業公司船員健檢。過去照顧遠洋船工的經驗,發現船工普遍年齡偏高,容易出現慢性病問題。 原因是船上糧食儲存不易,長期食用高糖、高鹽的食物下來,船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的比例偏高,船工也常因疾病控制不佳,輕微糖尿病變成嚴重糖尿病;早期腎臟疾病,演變成可能需要洗腎。 慢性病問題難解,海上偏鄉的慢病問題更是難解!想知道如何解決嗎?打開Podcast的慢病放大鏡的【心腎糖系列】,聽醫界領袖溫暖分享,一起過對好日子!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黃致凱一直難忘念台大時那場尋父記。那時他爸爸剛被拔計程車牌已經幾天沒消息,黃致凱深怕爸爸餓死,買了牛奶、麵包,騎著摩托車繞行台北每個爸爸可能去的地方,自己覺得這場景真悲壯。 幾天後,他在一處城市角落找到癱在車裡的爸爸時,爸爸連拖鞋都不見,說是魔神仔搞的。黃致凱說,他原本希望這些經歷可以給爸爸教訓,但當爸爸真的被教訓到,又覺得「毋甘」(台語,捨不得),「因為再爛,他就是你爸爸。」
4月底新北發生6月大男嬰因發高燒就醫,因為醫院就醫程序不幸死亡的憾事,再加上之前2歲童確診死亡與基隆婦人確診在家病逝,本土疫情這波大海嘯不斷拍打著醫療體系,死亡事件頻傳,代表著醫療堤防出現裂縫,確保醫療體系能屹立不搖,是防疫能否成功的重點,中央應盡速採取措施確保區域及醫療中心級醫院能正常運作,讓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扛起第一線防疫工作,醫療體系一旦被拖垮,恐使疫情進展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