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平均壽命延長,「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長,還要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根據聯合報2024年退休力大調查,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然而,社會連結卻已連續4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偏低,今年則僅有50.94分。 究竟老後該如何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年逾7旬的整形外科教授林靜芸,為了不顯老費盡巧思,她甚至聘請台大學生當家教,教她表演、唱歌、舞蹈,透過學習跟上時下最流行的話題;而台北「中山六君子」晨運社,有一群大哥大姐一早就開始團練,他們的目標是拿牌為國爭光。...
我國老年人口逾440萬,但全國僅列冊5萬3千多長者需關懷,6都列冊比率約1個百分點上下。另衛福部統計虐老案件,去年直系卑...
「跟哥哥同住的媽媽又打電話來罵嫂嫂了」、「媽媽跪下要我幫弟弟還債」、「爸媽的房子給了弟弟、錢匯給妹妹,但生病卻是我在照顧」……為家庭扛下最多責任的長女,往往卻是家中那個最不被愛的女兒。 心理學的研究中,長女是所有孩子中最容易過度認同母親,忘記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的孩子。這些無止境付出,獲得最多勞務卻擁有最少疼愛的長女,也比其他手足更容易焦慮、憂鬱。究竟長女們該如何離開那個像跑滾輪的天竺鼠一樣輪迴的不快樂處境?
高齡已是現在進行式,想要將來不麻煩別人,如何規畫老後生活、打造適合的居所,成了現代人重要課題。為此,有專家提醒老後的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究竟該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3位專家給的3帖藥方。...
當高齡社會來臨,扶養比只是表面數字,更多的還得仰賴「老老相依」。而在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中,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我們需要社區互助與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 台北市警局保安警察大隊平時強勢打擊犯罪,但他們同時也為老人送餐,至今已持續16年;醫師林榮威為關懷失智症患者,開辦了「記憶保養班」助長輩們「保養記憶」;還有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成立「溪口互助家庭」,不只照顧失智症患者,更讓照顧者互相關懷。 本篇橘世代文章,就帶你來深入了解,想要實踐在地安老,該如何透過社區互助與合作,把個人與社會連結起來。...
過去老人家希冀養兒防老、兒孫滿堂,但根據最新調查,老後想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人數,5年來大幅減少5萬5000多人。但不想麻煩子女和家人,服務型銀髮宅究竟是否可以取代家庭照顧?以下聯合報記者楊孟蓉為你整理了各家銀髮宅的費用,一起來看看吧!
今年初,一歲男童「剴剴」遭保母虐死,負責訪視的年輕社工遭檢警上銬引發譁然,也讓外界看見社工長期薪資差、案量重,行政院為此宣示「不讓社工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言猶在耳,近來一項衛福部將公告修正的指標,卻成為社工心中的噩夢,社工被告知,每人的服務案量將可能從35人大幅攀升到800人。 聯合報數位版訪問四名服務身心障礙的社工,她們無法想像當案量倒進來時,她們是否撐得住、接得起。
數據顯示,家庭照顧者的性別明顯挪移。30年前,照顧者有九成女性,但最近的調查裡,女性卻只剩下不到六成。究竟哪些因素造成了這個改變?有超過三成女性退出照顧現場,她們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們從統計數據理解到,老年的問題就是婦女的問題。」台灣望年協會創會理事長愛曹蘭說明,女性生命裡有些獨特處境,例如照顧、獨立生活,這些都不是過去的男人會關心的議題,多數男性認為自己會被妻子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她強調,在長壽的高齡社會裡,女性無論是否有婚姻、有孩子,幾乎都會一個人面對自己的老年。女性需要對自我處境有覺察,才可能起身行動,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改變過去的樣板人生,不需孤單悲苦,即便一個人,也能當個快樂的老太太。...
2070年的台灣,會有將近一半超過65歲的「法定老人」,而這些高齡者中,有三分之一超過85歲,而在那個有一半是老人的未來台灣,多數高齡而活躍的會是女性。根據衛福部及內政部數據,以平均數值來看,已婚老年女性,在配偶過世後會獨自生活7年,因此在長壽世界裡的女性,很可能將面對一個單身、喪偶、獨居的老後。究竟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做準備,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老太太?
過年期間不管是返鄉祭祖或者回娘家探視父母,都是一年當中能與家中長輩長時間相處的日子之一。但面對國內治安惡化、尤其是詐騙橫行,在享受全家和樂之際,當子女的應把握難得的相聚時刻,檢視父母長輩對於財產的控管與運用,以降低成為詐騙集團眼中肥羊的機率。尤其是以下幾類人,在資訊落差下更容易受騙,顧好家中長輩的財產,也是確保自己免於遭逢巨變的方式之一。...
全台有59萬的新住民。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在老年照顧的議題上,他們很快地要從「照顧者」位移到「被照顧者」了。 根據「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的數據推算,目前新住民年齡大於50歲者超過三成,計約近19萬人。他們都面臨著身體老化、思考退休的年紀,加上多數新住民因跨國婚姻來台,和配偶年齡相距甚大,在配偶過世後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獨居的議題。針對這些新住民的老後,我們究竟該怎麼回應?
九九重陽,晚秋絮語,廖玉蕙感慨,年過六十,問題叢生,感覺一整個世界都讓人眼花撩亂。簡媜寫給步入老年的自己,期許自己無怨、不貪、保有慈悲,希望文字是最後遺忘的東西。李進文感嘆,人能夠選擇以什麼方式慢慢變老?就跟選擇結束和開始一樣艱難。看著老人老屋老陽光,老,以迅疾或緩慢的姿態降臨,鄭麗卿越發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個性獨立、經濟自主的劉秀枝,則申述老閨密之必要! 【精彩語錄】一切安排就緒,一個人很篤定地到醫院辦住院手續,隔天開刀。沒想到手術後還不能彎腰,下背部也不能自己換藥,需人幫忙。三位摯友立刻與我組成一個核心LINE群組,隨時保持聯絡……交友原是因為志同道合或共同興趣,並沒有料到老來成為一項很寶貴的資源,原來除了「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還有益迅速恢復健康呢!
你是否曾經對長輩留下的物品感到棘手,不知如何處置?在迎接人生下半場的同時,也許曾經想過斷捨離,不想為下一代留下負擔,卻不知從何開始,就此卡關? 在我們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時,如何整理居所,讓老後生活環境安適成了重要課題。聯合報數位版以「檢視囤積症」系列報導,分成上下兩篇,本篇將討論看似難度很高的斷捨離,究竟要如何跨出第一步,才能邁向嶄新的第二人生?【上篇:檢視囤積症/把家塞滿才不寂寞...他從整理遺物到整理囤積物 看見人生百態】
國內65歲以上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一直居各年齡層之冠,高齡人口的自殺死亡與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在這10年間也明顯攀升。 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1年是807人,但11年後,來到2022年時已攀升到1183人。而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長者,民國2012年時是27萬人,2021年時攀升到48萬人。過去的研究都顯示,自殺和憂鬱症高相關。 孤獨感也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可能原本活躍的人罹患憂鬱症後社交退縮,感到孤獨;長期的孤獨感也容易導致憂鬱症。不只憂鬱症,孤獨感對人的身心都有負向影響,長期感到孤獨者,有比較高的比例出現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老年自殺與憂鬱症嚴重,而孤獨感又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年長者的孤獨感成為不可不重視的議題。橘世代「百歲孤寂」系列將分上下兩篇帶讀者探究,生命行至老年時期,「孤獨感」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及因應?【下篇將於9月29日上午7點30分見刊,歡迎訂閱追蹤】
一頭褐色短髮,纖細頸子上配掛一條珍珠白項鍊,腳穿一雙夾腳拖,端坐在米白色沙發椅中,從自己編織的茶墊上,拿起素白茶杯啜幾口朋友送的茶,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優雅。她是住在新店央北青年社會住宅的詹莉莉,今年81歲,眾人喚她為「莉莉姐」。 想像中,長者應與家人同住一塊,享受天倫之樂;又或獨居空蕩蕩的宅子,自己照顧自己。但是,81歲的莉莉姐卻從2021年起,以「跨世代共居種子戶」的身份住在央北社宅,平日開設兒童繪本課,陪伴社宅孩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選擇不和丈夫住在一起,反而找年輕人一起當室友?以下就帶您走進莉莉姐的家,深入了解青銀共居這種新型態的老後居住模式...
照顧現場缺工,許多人冀望科技照顧取代現有人力。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創辦人徐業良說,科技很難取代人力,但是好的科技,卻可以大大提升照護品質,守護高齡者生活,全世界都在找方法,例如荷蘭有加裝感應器的「智慧尿布」,日本電力公司則透過智慧電表有效監測高齡居家安全。而關於科技如何促使照顧更精準有效率,保障高齡生活更安全,還有許多實際的小故事。 目前,台電也打算透過用電資訊,守護高齡獨居者的居家安全,他們會怎麼做?一起來聽聽徐業良的分享...
失智者迷路時,狀態很像在雲霧裡走迷魂陣,走出迷魂陣的關鍵行動,就是主動向路人求助,但,真的這麼簡單嗎?為何許多長輩做不到?我們又該如何養成這樣的習慣?曾任高雄長庚失智共照中心執行總監、目前是高雄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陳乃菁認為,避免失智失蹤,其實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年齡歧視」一詞最早在1969年出現,美國老年學學家巴特勒用來描述對長者的歧視。據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心理學會等單位說法,年齡歧視是最盛行、最不被社會察覺的一種歧視,對長者與老化的歧視和刻板印象充斥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當中,被認為理所當然。 在台灣,年齡歧視多源自社會對「老」的不熟悉,會認為老人就不能從事某種活動。像是55歲的李蕙菁,她已經上了3年的芭蕾舞課,但當初卻只敢偷偷報名,連親友都不知道。 而不只是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對老年人的歧視也無所不在。日本社交媒體網站近年十分流行的「老害」一詞,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甚至已經延伸成對高齡者的仇恨...
一個人住院、接受手術被視為挑戰,因為不只需要陪伴與協助,面對病情轉折和治療選擇,如何做出醫療決定更是一門功課。事先準備,預先沙盤推演,利用病主法接受諮商、預立醫療決定和代理人,可以盡量減少慌亂與遺憾。 如今病主法上路4年,臨床常見的是高齡或重病者參加簽署,但她卻在上路不到2個月就去簽署了,這一切還得從23歲的一場大病說起...來聽聽她的起念和簽署過程吧!
網路流傳「孤獨等級表」,其中最頂級是「一個人動手術」,不過有些獨自住院開刀的人並不感覺孤寂或無助。例如一名48歲的單親媽媽,在去年10月時發現乳癌第二期,但她不管是手術還是化療,都選擇自己一個人住院,就算第一次化療時遭遇過敏性休克,也仍然堅強面對,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而另一名長年租屋獨居的葉小姐,也曾經自己一個人住院進行全身麻醉手術,但原本冷靜的心情,卻在入院閱讀麻醉同意書時起了波濤,她愈讀愈緊張,幸好最後一通電話,總算讓她找到了調整心態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