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獨居

長者要針對財產進行重大決策時,若可與子女晚輩討論,或許可以避免遭詐騙。記者劉明岩/翻攝 評論

趁過年幫長輩上防詐騙課 詐騙集團最常針對3種人性設陷阱

過年期間不管是返鄉祭祖或者回娘家探視父母,都是一年當中能與家中長輩長時間相處的日子之一。但面對國內治安惡化、尤其是詐騙橫行,在享受全家和樂之際,當子女的應把握難得的相聚時刻,檢視父母長輩對於財產的控管與運用,以降低成為詐騙集團眼中肥羊的機率。尤其是以下幾類人,在資訊落差下更容易受騙,顧好家中長輩的財產,也是確保自己免於遭逢巨變的方式之一。...

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圖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李依宸創辦的社團法人花蓮縣新住民人文發展交流協會。圖/李依宸提供 生活

從「照顧者」變「被照顧者」 19萬新住民恐面臨的老獨窮如何解

全台有59萬的新住民。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在老年照顧的議題上,他們很快地要從「照顧者」位移到「被照顧者」了。 根據「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的數據推算,目前新住民年齡大於50歲者超過三成,計約近19萬人。他們都面臨著身體老化、思考退休的年紀,加上多數新住民因跨國婚姻來台,和配偶年齡相距甚大,在配偶過世後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獨居的議題。針對這些新住民的老後,我們究竟該怎麼回應?

圖/AI生成 生活

老樣子/劉秀枝|黃金女郎閨密之必要

九九重陽,晚秋絮語,廖玉蕙感慨,年過六十,問題叢生,感覺一整個世界都讓人眼花撩亂。簡媜寫給步入老年的自己,期許自己無怨、不貪、保有慈悲,希望文字是最後遺忘的東西。李進文感嘆,人能夠選擇以什麼方式慢慢變老?就跟選擇結束和開始一樣艱難。看著老人老屋老陽光,老,以迅疾或緩慢的姿態降臨,鄭麗卿越發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個性獨立、經濟自主的劉秀枝,則申述老閨密之必要! 【精彩語錄】一切安排就緒,一個人很篤定地到醫院辦住院手續,隔天開刀。沒想到手術後還不能彎腰,下背部也不能自己換藥,需人幫忙。三位摯友立刻與我組成一個核心LINE群組,隨時保持聯絡……交友原是因為志同道合或共同興趣,並沒有料到老來成為一項很寶貴的資源,原來除了「友直、友諒、友多聞」,朋友還有益迅速恢復健康呢!

家中堆滿物品,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居家動線,甚至會讓家庭關係生變。圖/居家整聊室提供 生活

檢視囤積症/太念舊該如何整理避免囤積 專家:斷捨離不是強迫丟東西

你是否曾經對長輩留下的物品感到棘手,不知如何處置?在迎接人生下半場的同時,也許曾經想過斷捨離,不想為下一代留下負擔,卻不知從何開始,就此卡關? 在我們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時,如何整理居所,讓老後生活環境安適成了重要課題。聯合報數位版以「檢視囤積症」系列報導,分成上下兩篇,本篇將討論看似難度很高的斷捨離,究竟要如何跨出第一步,才能邁向嶄新的第二人生?【上篇:檢視囤積症/把家塞滿才不寂寞...他從整理遺物到整理囤積物 看見人生百態】

老年就是一個一直經歷「失去」的生命階段,孤獨是必然,因此該如何在孤獨中沒有害怕、痛苦,成了生命課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百歲孤寂/老伴過世、孩子忙工作...老年孤獨是必然 想克服得學會不怕死

國內65歲以上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一直居各年齡層之冠,高齡人口的自殺死亡與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在這10年間也明顯攀升。 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1年是807人,但11年後,來到2022年時已攀升到1183人。而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長者,民國2012年時是27萬人,2021年時攀升到48萬人。過去的研究都顯示,自殺和憂鬱症高相關。 孤獨感也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可能原本活躍的人罹患憂鬱症後社交退縮,感到孤獨;長期的孤獨感也容易導致憂鬱症。不只憂鬱症,孤獨感對人的身心都有負向影響,長期感到孤獨者,有比較高的比例出現失智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老年自殺與憂鬱症嚴重,而孤獨感又和憂鬱症高度相關,年長者的孤獨感成為不可不重視的議題。橘世代「百歲孤寂」系列將分上下兩篇帶讀者探究,生命行至老年時期,「孤獨感」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及因應?【下篇將於9月29日上午7點30分見刊,歡迎訂閱追蹤】

81歲的莉莉姐卻是從2021年起,以「跨世代共居種子戶」的身份住在央北社宅,平日開設兒童繪本課,陪伴社宅孩童。記者周佩怡/攝影 生活

老後安居/不和丈夫一起住!81歲找年輕人當室友 青銀共居不怕有代溝

一頭褐色短髮,纖細頸子上配掛一條珍珠白項鍊,腳穿一雙夾腳拖,端坐在米白色沙發椅中,從自己編織的茶墊上,拿起素白茶杯啜幾口朋友送的茶,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優雅。她是住在新店央北青年社會住宅的詹莉莉,今年81歲,眾人喚她為「莉莉姐」。 想像中,長者應與家人同住一塊,享受天倫之樂;又或獨居空蕩蕩的宅子,自己照顧自己。但是,81歲的莉莉姐卻從2021年起,以「跨世代共居種子戶」的身份住在央北社宅,平日開設兒童繪本課,陪伴社宅孩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選擇不和丈夫住在一起,反而找年輕人一起當室友?以下就帶您走進莉莉姐的家,深入了解青銀共居這種新型態的老後居住模式...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創辦人徐業良說,科技很難取代人力,但是好的科技,卻可以大大提升照護品質,守護高齡者生活。徐業良和學生2015年在世貿擺攤,展了許多有趣實用的高齡科技,但都沒有販賣。圖/徐業良提供 生活

照顧人力荒/荷蘭的智慧尿布、日本的智慧電表...用科技精準照顧 台灣能否借鑒

照顧現場缺工,許多人冀望科技照顧取代現有人力。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創辦人徐業良說,科技很難取代人力,但是好的科技,卻可以大大提升照護品質,守護高齡者生活,全世界都在找方法,例如荷蘭有加裝感應器的「智慧尿布」,日本電力公司則透過智慧電表有效監測高齡居家安全。而關於科技如何促使照顧更精準有效率,保障高齡生活更安全,還有許多實際的小故事。 目前,台電也打算透過用電資訊,守護高齡獨居者的居家安全,他們會怎麼做?一起來聽聽徐業良的分享...

曾任高雄長庚失智共照中心執行總監、目前是高雄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陳乃菁認為,避免失智失蹤,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找回返家路/每個人都有可能失智...避免成為難照顧的老人 0-70歲有不同任務

失智者迷路時,狀態很像在雲霧裡走迷魂陣,走出迷魂陣的關鍵行動,就是主動向路人求助,但,真的這麼簡單嗎?為何許多長輩做不到?我們又該如何養成這樣的習慣?曾任高雄長庚失智共照中心執行總監、目前是高雄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陳乃菁認為,避免失智失蹤,其實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年齡歧視是如今最盛行、最不被社會察覺的一種歧視,對長者與老化的歧視和刻板印象充斥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當中,被認為理所當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變老錯了嗎/年過50學芭蕾不敢說...用刻板印象綁架老人 日本「老害」成仇恨

「年齡歧視」一詞最早在1969年出現,美國老年學學家巴特勒用來描述對長者的歧視。據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心理學會等單位說法,年齡歧視是最盛行、最不被社會察覺的一種歧視,對長者與老化的歧視和刻板印象充斥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當中,被認為理所當然。 在台灣,年齡歧視多源自社會對「老」的不熟悉,會認為老人就不能從事某種活動。像是55歲的李蕙菁,她已經上了3年的芭蕾舞課,但當初卻只敢偷偷報名,連親友都不知道。 而不只是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對老年人的歧視也無所不在。日本社交媒體網站近年十分流行的「老害」一詞,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甚至已經延伸成對高齡者的仇恨...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病患透過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擁有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一個人生病/生死重責不該家人扛...23歲的經歷 她成了簽下病主法的非重病者

一個人住院、接受手術被視為挑戰,因為不只需要陪伴與協助,面對病情轉折和治療選擇,如何做出醫療決定更是一門功課。事先準備,預先沙盤推演,利用病主法接受諮商、預立醫療決定和代理人,可以盡量減少慌亂與遺憾。 如今病主法上路4年,臨床常見的是高齡或重病者參加簽署,但她卻在上路不到2個月就去簽署了,這一切還得從23歲的一場大病說起...來聽聽她的起念和簽署過程吧!

吳沁潔是一位單親媽媽,去年10月發現乳癌第二期,目前已完成8次化療加標靶治療和一次外科手術,9次住院都是自己一個人。圖/吳沁潔提供 生活

一個人生病/罹癌後化療都沒人陪...獨自住院如何不無助 她開刀前先說愛

網路流傳「孤獨等級表」,其中最頂級是「一個人動手術」,不過有些獨自住院開刀的人並不感覺孤寂或無助。例如一名48歲的單親媽媽,在去年10月時發現乳癌第二期,但她不管是手術還是化療,都選擇自己一個人住院,就算第一次化療時遭遇過敏性休克,也仍然堅強面對,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而另一名長年租屋獨居的葉小姐,也曾經自己一個人住院進行全身麻醉手術,但原本冷靜的心情,卻在入院閱讀麻醉同意書時起了波濤,她愈讀愈緊張,幸好最後一通電話,總算讓她找到了調整心態的法寶...

伍厝居民91歲鄭阿公憂心世居三合院遭重劃案強迫拆除,每天都向神明廳「大慈大悲」牌匾下的觀世音菩薩祈求保住家屋。記者劉學聖/攝影 生活

重劃搶民地/大寮伍厝重劃不談補償?這群弱勢恐被迫帶祖先牌位流浪 誰的罪過

91歲的鄭阿公好不容易出了加護病房,駝著45度彎的背回到高雄大寮伍厝獨居的三合院,對鄰居第一句話就是「阮卡操煩阮厝被重劃」。他其實不大明白「重劃」是什麼,只知道祖先傳承5代家宅將因重劃遭毀,從接到高雄市府核准建商統籌的自辦市地重劃通知起,就擔心到睡不著、生出病。 在伍厝,有86位居民像鄭阿公一樣,原本平靜生活被重劃案炸得不成形,而其中有26戶更是中低收入戶。「重劃區」常給人都市新興區域印象,但台灣由民間自辦的市地重劃案,卻造成不少居民遭迫遷慘劇。本系列以高雄大寮伍厝自辦重劃案為起點,看伍厝26戶中低收入戶居民在建商與政府聯手下如何受苦,揭發官商如何以建構美好都市為名獲利、犧牲基本人權,類似案例也在全台各地蔓延...

美國蓋洛普民調發現,50歲以上戰後嬰兒潮世代是成長最快的企業家群體之一,想創業的人是千禧世代的2倍以上。路透/alamy 國際

第二春創業/快退休才創業?美國嬰兒潮世代比年輕人還瘋 卻不只為賺錢

談及創業,你會想到哪個年齡層的人?實際現況可能出乎你意料?美國蓋洛普民調發現,50歲以上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 年至 1964 年在美國出生的人)是成長最快的企業家群體之一,想創業的人是千禧世代的2倍以上,創業能力還優於年輕世代。不過,這些嬰兒潮世代瘋創業的動機為何?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又是否會和年輕企業家一樣呢?

日本政府曾希望,東京新富老人之家成為全國模範,即善用Peppter之類的機器人來照顧老人。圖為2018年檔案照。路透 國際

台灣望遠鏡/叫機器人照顧老人行得通?台灣可從日本經驗看到什麼?

為因應人口老化,日本從20多年前開始研發各種從事照顧工作的機器人,從2010年以來,公私部門的投資大幅增加,人們不時聽到各種新發明,例如可把人公主抱的運送機器人Robear、可安撫人心的機器人海豹Paro、可播放音樂帶領人做運動的人形機器人Pepper等。連帶地,台灣在討論高齡者的長期照顧時,有些人對機器人抱以高度期待。但觀察日本經驗,為何一般日本家庭或照顧機構的機器人使用不見起飛?日本經驗傳達著什麼訊息?

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一個人」海嘯來襲,高齡台灣邁向超單身世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政府推拖拉 國人退休準備只能靠自己

連續三年,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都顯示國人的退休準備不及格。為何聯合報這麼重視老後準備,原因是再兩年多一點,我國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逾65歲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到2028年時我國人口紅利正式結束,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開始低於2/3。

美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50歲以上獨居者大增,不少人擔心自己老後成為「老孤兒」。圖為安養院示意圖。路透/Alamy 國際

一個美國人的老後:50歲享受獨居、70歲卻成「老孤兒」?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數據顯示,全美單人成戶的家戶占比,已從1960年代的13%,躍升為如今的30%,這類家庭中,獨居者年過50者占了36%。許多50+獨居者說,他們的獨居感覺很好,還有人形容那是「獨立而任性」,但他們不免擔心,如果老後無手足、無配偶、無子女,將成為所謂的「老孤兒」,就連社會學者也憂心不已,美國到底該如何解決人民的老後照顧問題?

台版柬埔寨求職詐騙案,集中營式囚禁58人,還鬧出3條人命,詐騙集團手段凶殘,被害人一進屋被搜身搶財、嘴塞毛巾,上手銬、腳綁束帶,丟進5坪大房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台版柬埔寨/一位高雄爸爸的鍥而不捨救了58人 求職監禁竟在台真實上演

「救命啊!」盤查員警敲完門,在屋外耳聞求救聲大吃一驚。破門後,竟發現屋內有數十人遭囚禁,「我一進去看就傻了眼,從沒有碰過規模這麼大的(囚禁案),這是頭一遭!」員警說。柬埔寨求職詐騙集團囚禁凌虐的情節在台灣真實上演,一位高雄爸爸尋兒鍥而不捨,協助警方循線救出58人。...

29歲的藤原明日美下班後回到她不到3坪的小公寓,換上睡衣後想做一下瑜伽,但她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她說:「我必須改一下姿勢,不然會踫到旁邊的東西。」圖/紐約時報 國際

2萬元租「3張榻榻米公寓」願意嗎?東京年輕人卻覺得好處多

東京人口稠密,以居住空間狹小聞名,但近年流行的「3張榻榻米公寓」只有大約95平方英尺(2.67坪),雖然比實際的3張榻榻米(約1.5坪)大一些,但仍將居住空間限縮到極至。東京一家房地產公司自2015年起在新宿、原宿、中目黑和澀谷等新潮地區推出了100棟「3張榻榻米」出租公寓,總共超過1500戶,每戶每月租金在5萬到10萬日幣(約台幣1萬至2萬元)之間,租客多半為20多歲的年輕人,這種微型公寓有何吸引人之處?東京年輕人為何甘願住「鞋盒」?

習醫的台灣學生在大體老師啟用典禮時雙手合十,虔誠祝禱。在日本,生前登記願捐贈遺體,供大學醫學研究與解剖教學的人增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際

日本獨居者為何願意死後當大體老師 背後動機不單純…

在日本,生前登記願捐贈遺體,供大學醫學研究與解剖教學的人增加。探究原因,預為身後事準備的高齡者多,願促進基礎醫學教育、死後貢獻社會的日本人也增加。

現代人生的少,一旦年老體弱或經濟上有所需求,他們的獨生子女就必須一肩擔起照顧父母責任,學者提醒,將來三代同堂的居住安排可能不減反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經

少子化讓三代同堂增多?現在買小宅流行與長輩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少子化海嘯引發大學退場潮,也影響近幾年房市,兩房、小三房產品熱賣,但學者提醒,少子化的結果,未來恐怕被迫提高三代同堂的機率,買房要看遠一點。但房產業者說,年輕人買房若能與長輩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就已經非常幸運了;預估未來十年,小宅、豪宅同時當主流的M化現象,仍是兩條平行線,倒是公部門要未雨綢繆,多投入資源因應未來的扶養弱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