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西班牙瓦倫西亞自治區上周降下一年份雨量引發毀滅性洪災,導致200多人死亡。今年9月波瑞斯風暴襲擊中歐與東歐,也引發百年一遇的大雨洪災,但有座城市卻能倖免於難。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在5天內,降下全月平均降雨量的二至五倍,不過全市只撤離15棟房屋,約10人受輕傷。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來看看維也納號稱能應付「500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設計,有何值得借鏡之處。
「排水溝長出210公分的樹!」是近來高雄最夯的話題,不僅成了港都奇景,更被嘲諷「是治水新招?還是道路綠美化?」凱米、山陀兒颱風3個月內接踵來襲,都讓高雄成了重災區,鼓山等地區一淹再淹,韓國瑜任內力推的「路平、燈亮、水溝通」,到陳其邁變成「水溝長樹」,讓受災戶不禁要問「天災之外難道沒人禍?」
這次凱米颱風讓高雄市淹水嚴重,也讓市長陳其邁的政治前途受創。過去幾年,陳其邁努力形塑高雄「脫胎換骨」的形象工程,包括演唱會經濟、引進台積電等,卻在一場颱風中被打回原形,專家直指,高雄前瞻治水資源耗費在滯洪池的經費太多,這些經費若積極運用在雨水下水道、箱涵改建上,也許不會淹這麼慘。過去在韓市府時代,把「路平燈亮水溝通」當成重要政績,卻屢遭綠營及側翼訕笑,但現在看起來,或許他們都該收回過去的輕蔑。
台灣最南端的潮州鐵道園區,是台灣唯一鐵路維修觀光機廠,今年1月16日正式開幕的園區,不僅有全台僅存可運送大型貨物、見證時代變遷的「大物車」,屏東在地青年組成的營運團隊,透過巧手將報廢的鐵道機具變成景觀燈、零件櫃,讓鐵道的「古」擁有新生命,甚至因地理優勢,「這個畫面」將是到潮州鐵道園區旅行的重要彩蛋。
高雄現有16座滯洪池,數量是全國之最,滯洪池像城市大浴缸,高雄市賦予滯洪池更多功能,結合親子遊戲場、籃球場、種電、攀岩等,滯洪池不只是滯洪池。寶業里滯洪池興建3條磨石子溜滑梯,高度5公尺蜿蜒又刺激,一旁有滑步賽道,還能玩滑板、溜直排輪,預計本月20日啟用,許多家長迫不及待搶先體驗。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中央與地方近20年來編列的治水經費高達1.13兆,尤其近年中央推出的前瞻水環境計畫,砸下2508億元治水,許多地方的淹水噩夢仍揮之不去,遭批「錢是花到哪裡去?」本報記者體檢水環境計畫的執行成效,發現民眾感受與政府宣稱的治水成效落差仍大;專家則指政府球員兼裁判,長期以來拿不出科學證據證明治水效果,錢卻一直砸下去,只是圖利特定人罷了。
台灣今年缺水特別嚴重,在極端氣候下,旱澇問題將不斷重演,前瞻計畫中,治水經費占比不小,但多數經費用來防汛,卻少有用來解旱,滯洪池雖是很好的水資源調解方法,但前瞻預算開闢的滯洪池防汛重於防旱,只有雨季才能發揮功能,減輕水災衝擊,抗旱幾無用武之地。
氣候變遷、旱澇交替更難預測,經濟部水利署去年提出「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計畫」,要在6年內,落實26條中央管河川流域防洪調適策略,要求土地開發行為須自行吸收雨水逕流,也要有貯水設施把雨水留下來,減少下游洪患風險,也留下水資源再利用。
面對乾旱年,省水節水更重要,不少縣市實施停灌或輪灌。農業大縣的雲林,農民節水有方,成功引進「以色列滴灌」設施,把每滴水發揮最高效益,毫不浪費,然而在各地陸續完成的滯洪池,卻以防洪和休閒生態為主,可用來灌溉的寥寥可數,旱象四起的當下「望梅不止渴」,無法用於灌溉。
台北市政府最近陸續收到不同來源的兩封陳情書,說的卻是不同地點的同一件事:兩處草地都是公園用地,主管機關規畫設置廣場、兒童遊具等設施,但遭民眾反對,並發起網路連署,希望市府收回成命,保留都市裡難得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