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景氣燈號連五藍,出口統計已經連八黑,主計總處大幅下修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到-3.04%,如果後三季預測不變,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1.67%,確定保二無望,一連串負面消息讓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終於鬆口「保二是挑戰」。目前來看,政府似乎認定今年經濟保二關鍵,得靠疫後特別預算效益帶動,但僅此一招,恐怕難解國人之憂,相關單位應端出更多牛肉,度過今年經濟逆風。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數據。經濟部預估3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80億美元至500億美元,年減23.4%至年減20.2%,恐陷入「連七黑」。第一季1376億美元至1396億美元,將較去年同期衰退20.5%至年減19.3%。...
聯合國估計,印度將在4月14日這一天全國人口達到14億2577萬5850人,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2023年經濟展望時表示,在充滿悲觀情緒和經濟步履蹣跚的一年中,印度仍然是個亮點。印度和中國預計將貢獻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50%。像蘋果這樣的大公司正在將產能轉移到該國,印度央行認為該國將在2029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然而,印度在迎接人口紅利時期之前,卻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恐怕沒那麼容易...
大陸全國政協、人大兩會在今、明兩天分別召開,這次兩會看點不少。首先,它是中共二十大後新一屆政府的首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也是包括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委員會領導階層的換屆會議。其次,根依剛開完的中共第二十屆二中全會決議,一些部門部門將進行機構改革。
大陸的國家統計局網站17日發布2022年全年的GDP,這以「2022年國民經濟頂住壓力再上新台階」為標題的國民經濟運行情形數據中透露,經過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人民幣121兆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前一年增長了3.0%。而中國大陸共31省市陸續制定了2023年GDP增速目標,最低為4%,最高甚至達到9.5%,今年大陸GDP可能如眾多外國投行預期逾5%嗎?
持續了三年多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中國大陸經濟也受到重大影響。隨著防疫政策調整,中國大陸經濟能否修復「疫情疤痕」,迎來全面復甦呢?大陸經濟學者認為,至少要保持5%的GDP增速;更要先恢復收入、解決失業,提振消費,可發消費券、發現金,提振民眾消費能力;大陸股市會回暖;而房地產在2023年的經濟增長中更毫無疑問將扮演「男主角」。
2022年第四季出口衰退,終止連九季成長,經濟成長率(GDP)陷入「保三」保衛戰;今年第一季財政部更已預估將衰退,2023年也是烏雲籠罩,專家學者預判「去年經濟確定保三無望、今年保二有挑戰」。不少人寄望2023年經濟就靠內需,成為支撐今年GDP主力,但政府還稅於民普發現金6000元對拉抬內需消費有用嗎?
在白紙運動後,中國大陸藉著發布「新十條」,打開了封控大門,為中國大陸低迷的經濟注入希望。但今年經濟不可能短期內逆轉,各個預測機構紛紛對明年的中國經濟預測,看好中國經濟的不在少數,但仍是內熱外冷,外部機構相對持平,中國內部機構與經濟學者卻十分樂觀,5%GDP增長是兩者的分水嶺或交集點,也可稱之為雙方共識。
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10月間估算,今年台灣人均GDP可望首度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更令人驚訝的是,IMF預估,台灣今年的超車已是台日韓三國黃金交叉,預測到2027年台灣人均GDP都會超越日韓。台灣的經濟狀況真有這麼好?似乎與人民的感受有明顯落差,這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近兩年經濟表現優異,無論是經濟成長率或是整體薪資皆出現難得的成長幅度。但是所有專家都示警,在此亮麗成績下,薪資所得分配不均是隱憂。所得分配除了眾所皆知的產業兩極化,還來自經濟果實分享及薪資分配不公。儘管各方常將此歸責於台灣工會組織不健全,但是既然多年來工會發展停滯不前,如何另闢蹊徑改善分配不公問題,也是政府難以推卸之責。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最新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和CPI預測數字。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估算,台灣今年人均GDP將由3萬3140美元(約105.6萬台幣)成長到3萬5510美元(約113.2萬台幣),如果成真,將是自2003年被南韓超車後,19年來首次超過南韓,更是數十年來首次超過日本,成為東亞第一。面對台灣睽違19年後,人均GDP再度逆轉南韓,擺脫多年亞洲四小龍之末困境,這到底對台灣代表何種意義?多數民眾都獲益嗎?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美國聯準會(Fed)歷年升降息後我國央行如何反應,以及全球通膨現況。 美國聯準會(Fed)昨決定第4度升息3碼(0.75%),美股應聲下挫。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接下來可能減緩升息速度,但最終利率可能比原先預期的更高,勢必縮小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英國與菲律賓也同日宣布升息3碼。
中共新領導班子即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正式亮相,但中國大陸面對的課題卻更加嚴峻,無論是經濟成長下滑、美中對抗、內部疫情封控、與艱鉅的共同富裕政策,以及勢必已在政治議題上的台灣問題,都將考驗新班子;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為,中國經濟政策未來將更為中央化、集中化,GDP的下降成常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也認為,新領導班子恐難應對經濟下沉的困境。但台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卻認為,明年可望成為新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強能力不可小覷
今年57歲的志民(化名),台大資訊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到電腦公司上班,經歷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志民跳槽一家又一家公司,為自己累積更多薪資與紅利,很快存到四千萬元,讓他早早在55歲就離開職場,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他的太太當年在媒體工作,公司也有穩定的加薪制度及年終獎金,小有積蓄,加上三年前領到舊制退休金數百萬元,和志民一起過著遊山玩水的日子。 相較這一代年輕人的薪資停滯與低薪,志民夫妻的幸運,不只來自兩人的認真打拚,而是早年台灣的高速經濟表現,當時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讓企業創造的經濟果實,可以跟員工分享。反觀20年來,「低薪」一詞成了新世代的代名詞,不少年輕人被生活開銷壓著喘不過氣來,看不到未來,選擇不婚、不生、不養,甚至被冠上「啃老族」、「躺平族」稱號。
台積電切入半導體先進製程,大量採用更耗電的極紫外光(EUV)設備,日前遭被國際媒體預測,台積電2025年將使用台灣整體能源的12.5%,儼然已成為「吃電怪獸」。台積電當天即鄭重聲明,台積電致力優化製程能源使用效率,生產更先進、更具能源效率及更環保的產品,今日再度鄭重澄清並呼籲社會不要忽略台積電對推升台灣經濟成長重要貢獻,強調是能源結構轉型重要推手。台積為何如此在意? 根據工研院模型分析研究則指出,台積電每用一度電,能為全球省四度電。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大陸對台祭出報復,除了禁止一百多家食品公司產品、白帶魚、竹筴魚和柑橘類水果進口,連天然砂也禁止;共軍還在台灣周邊進行圍台演習,展現具有「封鎖台灣」的能力。高盛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假設兩岸貿易出現廣泛持久的中斷,如貨物運輸中斷,將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高度損害,並在全球範圍內包括對中國大陸產生巨大影響;其中,科技產品主導兩岸貿易,貿易中斷將對全球科技供應鏈造成重大破壞。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台灣行,致台海緊張情勢升高。日本經濟新聞試算,若中國大陸武力犯台,OECD(經合組織)會員國聯手制裁,世界經濟體將蒸發2.61兆美元。中國經濟傷最重。
美國國防部前部長艾思博訪台,建議台灣增加國防預算、增強不對稱作戰能力、延長徵兵制役期到一年以上及增強後備動員能力。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下,台灣選擇投入美國陣營,艾思博的話雖不中聽,卻道破民進黨政府「親美抗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值得深思。 美國對台友好,其實是跟著美中關係而動態修正的,華府態度會因為美國利益而不斷微調,台灣隨時可以犧牲,烏克蘭可算是前車之鑑。而最近美國軍方的動作頻頻,可以嗅到風向有些微妙的變化,美軍挺台的底限也呼之欲出。...
「熱浪來襲,西歐正承受動輒破攝氏40度的高溫;美國則有1億人口收到高溫警戒。」隨著全球暖化,致災性熱浪變得越來越普遍,不但奪走人命、擾亂交通等基礎設施、導致作物歉收,也讓能源供應更吃緊,種種因素結合起來,恐怕為全球高通膨的情勢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