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披薩職人錦標賽」有一個比賽項目是炸披薩Pizza Fritta。炸披薩怎麼製作?口感如何?準備前進義大利的台灣預賽冠軍楊榮心為你解釋什麼是道地的拿坡里披薩,以及炸披薩究竟是什麼。
一隻趴在拉麵上的「大王具足蟲」照片,撲天蓋地席捲各大媒體、社群數日後,又傳出牠的真正身分應是「詹姆斯具足蟲」。先不論牠外型是否獵奇、肉質是否可口,以及是否會因此遭濫捕而滅絕或破壞海底生態;身為職業廚...
台灣的曬鹽歷史可以回溯到荷蘭人、鄭成功的時代。300多年後的2002年,由於全球化市場的競爭,台灣曬鹽畫下句點。然而還是有一群人很努力在保存台灣的鹽業文化、維繫台灣鹽的風土與風味。
香港人直率,醒目明快;台灣人婉轉,節奏悠緩。飲食作家蔡珠兒認為,兩地最大的交集是食物:台港都愛吃,飲膳產業發達,舉世飄香。 她以食物為文本,參照脈絡、比較異同,讓台港風味「鴛鴦並呈」,策畫了一場相...
「職人劇」的概念最近在台灣因為《人選之人:造浪者》一劇掀起討論。然而,探討餐飲職人的影視作品,不少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十年前的電影《總舖師》。當今已有客單價8988元加一成服務費的餐廳出現在台北街頭,若...
高雄蔬食餐廳「仙桃素」的餐會上,有台灣素食族群熟悉的素佛跳牆、猴頭菇排,也有當下流行、撒液態氮冰沙的法式甜點,甚至搭配自然酒香檳,很跨界也很顛覆。全球蔬食領域弄潮兒、植物肉大廠Beyond Meat...
香檳為什麼有氣泡?香檳釀造為什麼要轉瓶?為什麼「小農香檳」會流行?台灣第一位「香檳大師」林才右(萊特),把他研究香檳的知識、心得列成了34個問題,收錄在《香檳大師萊特與你聊香檳》這本書中。
在家燒菜、在家宴客,請一尊分靈媽祖回家供奉。這是作家馮國瑄建立屬於自己「家」的儀式感。他的最新散文集《黑霧微光》,寫人性的幽微跟尊嚴;寫他跟親人和解、跟這個世界和解,以及,跟他自己和解。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劇本裡有一句名言:「名字重要嗎?玫瑰就算不叫玫瑰,芬芳依舊。」然而對於教育部長潘文忠來說,馬鈴薯如果不叫「馬鈴薯」,而叫作「土豆」,應該是足以吃死人的毒物禁藥。...
新生代作家黃庭鈺出版散文集《隱身術》,寫現代人渴望抽離日常生活,尋求身心安頓的心境。 黃庭鈺是文學獎常勝軍,同時也是新竹女中國文老師。她如何觀察現今的教學現場?她的作文課會教給學生什麼寫作祕訣...
經過三年大疫,今年台灣餐飲業的春季菜單異常熱鬧,真的給人「春回大地」的復甦感。米其林一星餐廳山海樓構思了兩年的「潤餅宴」,有龍蝦、有黑豬戰斧紅麴燒肉;台北牯嶺街日據時代老屋改建的新懷石料理餐廳東美院...
辛香料在台灣家常菜裡出現得不頻繁。來自馬來西亞、長年研究世界各國辛香料的陳愛玲,如何拆解辛香料成「辛」、「香」與「調味」三大類?她又要如何在台灣菜肴中加入辛香料元素而不突兀,創造新風味?
今年初全球最重要的餐飲新聞,莫過於丹麥Noma餐廳決定關門,轉型成以實驗廚房、電商為主的經營型態。Noma拿過米其林三星、全球最佳餐廳,一個人餐費約新台幣1萬5千元,而且全世界的饕客都在排隊,都覺得...
台灣現在的精緻西餐,跟10年、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當下流行的不再是制式的先上沙拉,再上湯,然後是主菜、甜點;而是主廚透過品嘗菜單(tasting menu)的套餐形式表達廚藝創作與想法。這種流行能...
台灣虎航董事長陳漢銘在辦公室裡的茶几上擺滿了鹽酥雞。「大家都進來吃,冰箱裡還有飲料。」他如此招呼著。充滿炸物香氣的空間立時擠滿人。「我們讓鹽酥雞上飛機好不好?」陳漢銘大聲問。沒有人反對。 三個...
東華大學人社學院教授朱嘉雯在聯合報系音頻產品「一刻鯨選」開的課程:人間遊藝:走進《紅樓夢》的經典世界,從現代觀點看紅樓夢的美學與美食。
星宇航空調酒「湛藍宇宙」的機上打卡照,在疫情解封後一度在社群網站上洗版。這是星宇董事長張國煒堅持要有的調酒顏色;「成為規格制訂者」,則是他對機上餐飲服務所下的指令。 無論是「規格制訂者」或是「...
國籍航空上季開始掀起一波「機艙裡的米其林大戰」,與台灣米其林餐廳合作機上餐飲已成為「標準配備」。 而華航在經過3年疫情沉潛後,空中商品供應營銷處處長曹志芬總算有機會出手。從排隊甜點店法朋的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