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周報

莫迪持續跟北京唱反調 高調接觸普亭能鬆動中俄抱團取暖?

印度總理莫迪先是婉拒出席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隨後在北約峰會前夕訪問莫斯科與普亭相見歡,這波「拉俄制中」的操作展現了印度外交的大國戰略思維。美聯社
印度總理莫迪先是婉拒出席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隨後在北約峰會前夕訪問莫斯科與普亭相見歡,這波「拉俄制中」的操作展現了印度外交的大國戰略思維。美聯社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總統賴清德接見甫上任的AIT處長谷立言,重申美國會依循「一中政策」持續支持台灣,但「一中」兩字卻在總統府新聞稿裡消失,被質疑是在試探美國底線。

看點2:

印度總理莫迪先是婉拒出席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隨後在北約峰會前夕訪問莫斯科與普亭相見歡,這波「拉俄制中」的操作展現了印度外交的大國戰略思維。

看點3:

北約峰會預告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不可逆轉」的進程,並稱中國大陸是俄羅斯侵烏的「關鍵支持者」,看似強而有力的聯合聲明,為何終將淪為空洞宣示?

一中政策被消音 谷立言甫上任就遇難題

前美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谷立言(Raymond Greene)接替孫曉雅(Sandra Oudkirk),出任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8日履新後隨即於10日赴總統府拜會總統賴清德與國安會祕書長吳釗燮,重申美國將繼續支持台灣,這符合美國長久以來以《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6項保證為指導的「一中政策」。然而,總統府會後新聞稿在谷立言談話部分卻只剩「政策」未見「一中」,在兩國論疑雲之際引發各界議論。

背景:谷立言已是第三次派駐台灣,前次是2018年6月至2021年7月擔任AIT副處長,精通中日英三語,在華府期間曾任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與東亞經濟事務處主任、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外派資歷還包括駐中國成都和駐日本沖繩的總領事,以及駐日本大使館和駐菲律賓大使館的政治官,堪稱「第一島鏈通」。

深度解析

•孫曉雅功過待評-前任處長孫曉雅與現任美國政府關係密切,行事高調、極力捍衛美國利益的姿態引起不少爭議,尤其是推動台積電先進製程在美落地及擴大設廠的計畫,引發國人擔憂半導體「棄台」會削弱美國保衛台灣的動機。她任內也經歷許多重大事件,包括2022年8月時任美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2023年4月蔡英文過境洛杉磯與時任美眾院議長麥卡錫會晤,以及備受爭議的賴清德就職演說。

這些事都引起北京很大反應,孫曉雅對整體情勢的判斷是否準確有待商榷,但從AIT主席羅森伯格頻繁來台,反映美方對孫曉雅的處理可能不是那麼放心。

•「一中」消失影響互信-谷立言在總統府發表談話後,AIT在新聞稿中提及「一中政策」,總統府新聞稿卻將「一中」拿掉,不僅在外交上相當失禮,恐怕還會影響彼此的互信關係。府方是一時疏忽還是刻意為之不得而知,美國目前沒有公開反應,但私下可能有為此溝通,美方不會接受這種事變成慣例,接下來就看谷立言如何與台灣政府互動。

川普

美中台博弈/賴清德就職演說超出美預期 為何陸批美力道更勝對台不滿

美中台博弈/川普2.0的外交政策 從身邊3派幕僚推演

莫迪會晤普亭 欲拉開中俄緊密連結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8日至9日前往莫斯科進行國是訪問,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會晤,雙方同意在2030年前提高雙邊年貿易額至1000億美元,包括印度將擴大進口俄國石油和肥料,並提高農業及工業產品的出口。除深化經貿合作外,兩國也正就俄羅斯在印度增建6座核電廠及小型核電站進行談判,以及討論將俄羅斯能源通過北方航道轉運至印度的可能性。

莫迪上次出訪俄羅斯,是2019年前往遠東地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參加經濟論壇,而距離上次訪問莫斯科則有將近10年之久,這不僅是他贏得第三任總理任期以來首個雙邊訪問行程,也是自2022年2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首次到訪。

背景:新德里和莫斯科的關係可追溯至冷戰(Cold War)時期,俄羅斯迄今仍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自2022年以來,兩國關係不斷升溫,印度未曾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成為俄國石油的主要買家。據官方統計,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總額已從2022財年的24.7億美元,增加到2024財年的464.9億美元。

深度解析

•印度外交平衡-莫迪在不結盟外交方針下遊走於大國間維持巧妙平衡,一方面與莫斯科接觸,試圖鬆動中俄抱團取暖的關係;另一方面則缺席稍早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改由外交部長蘇杰生代表參加,以向美國展示自己和北京保持距離,同時印度在會中也重申不支持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立場。

•中印同台不同調-印度拒絕支持一帶一路,除與中國大陸的邊界恩怨之外,也不滿「中巴(基斯坦)經濟走廊」通過爭議的喀什米爾地區,多次批評該倡議缺乏對新德里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尊重。上合組織由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發起,俄羅斯當初拉印度進來,主要是為了制衡中國,而北京為平衡便找來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但事實上印度在上合組織的參與度並不高,更日漸疏遠中俄扮演要角的數個國際論壇。

上合組織原以中亞國家和中俄為主體,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中亞各國對俄羅斯威脅的恐懼升高,因此希望利用中國大陸平衡俄羅斯勢力;反之,北京也試圖透過上合組織擴大其在俄羅斯後院的影響力,並藉由增加成員強化反西方聯盟。

打通色拉隧道運戰車?中印邊界爭議升溫 中共將祭哪種反制措施

彼此都有怨...日企逐漸停止前進印度 得從過去慘烈經歷說起

北約峰會聲明淪空洞 川普或入主白宮成員國嚴陣以待

為期3天的北約峰會9日在美國華府登場,烏克蘭戰爭依舊是焦點議題,除了重申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不可逆轉」之勢外,中國大陸威脅也備受關注。北約峰會聯合宣言直指,中國與俄羅斯的無上限夥伴關係、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支持,使其成為俄羅斯侵烏的「關鍵支持者」,呼籲立即停止提供俄國戰爭物資與政治支持。

印太角色:北約峰會已經連續第3次邀請日本、南韓、澳洲和紐西蘭等印太夥伴國(IP4)與會,並啟動4項新旗艦計畫,分別聚焦對烏克蘭的支持、強化網路防禦合作、就假訊息挑戰交換資訊,及透過專家小組進行人工智慧研究。歐洲、亞洲和美國打破不合作的隔離狀態,凸顯在日益嚴峻的國際安全局勢下,強化集體韌性的重要性。

後續觀察點

•淪為空洞宣示-這次峰會針對中國大陸協助俄羅斯恢復工業基礎的譴責,以及表明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不可逆過程等承諾看似鏗鏘有力,實際上卻是空話。其一,聯合聲明並未提及中方持續幫助俄羅斯可能面對的後果,譴責若只有言語難產生實際效果,但北約內部對於制裁中國大陸存在分歧,例如匈牙利已表態不支持歐盟向中國大陸電動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未來如何進一步約束北京還有待觀察。

其二,北約在俄羅斯入侵後已經召開3次峰會,每次都重申烏克蘭有朝一日將入盟,但至今仍未實現,從「必須先結束戰爭」的前提來看,擔憂與俄羅斯直接衝突是北約最大顧慮,在停火談判毫無進展的情況下,烏克蘭加入北約依舊遙遙無期。

•納入印太成雙面刃-日韓紐澳等印太4國連續3年獲邀出席,反映當今局勢下深化合作的必要性,但北約愈強調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就愈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懼。儘管北約自認是一個防禦性組織,但在其他國家看來,它更像是一個攻擊性組織,這促使以中國大陸為首的反西方勢力加緊建立陣營。

•川普入主白宮衝擊-北約峰會也在為川普可能當選做準備,如果川普重返白宮,可能迫使烏克蘭立即和談,這勢必會衝擊北約的安全防衛格局,因此希望在這段時間內加強烏克蘭軍備,讓戰場局勢有所逆轉。另一方面,目前北約主要依靠美國的軍事力量維持,川普在其任內就要求歐洲將國防支出增加到GDP的2%,未來不排除提高到3%甚至更多;隨著他再度執政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北約如何因應將成關注焦點。

不惜每天讓千人送死 俄軍用「人肉突擊」蠶食烏軍陣地

三股勢力阻烏俄和談 匈牙利總理周遊4國當說客恐徒勞

川普遇刺高舉握拳 或有助凝聚選民同情心

美國前總統川普13日在賓州出席造勢活動時,現場傳出槍響,造成與會者1死2重傷,川普則是受到輕傷,20歲白人男性槍手當場遭擊斃,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將此定調為暗殺事件,民主及共和兩黨與多國政要相繼發聲譴責。

分析指,川普遇刺後被捕捉到高舉握拳的畫面將成為歷史指標,或有助於凝聚選民同情心,有利其選情。由於事發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總統候選人前夕,引發各界對於極端政治暴力加劇的擔憂,也反映出美國內部矛盾與仇恨文化愈來愈激烈。

川普遇襲仍舉拳高呼催化選情 美國政治暴力恐持續升級

民主黨究竟換不換拜登 牽扯務實與現實的拉鋸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