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探月任務 將如何改變太空及地緣政治遊戲規則?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
面對前總統川普在首場辯論中參差不齊的攻擊,拜登不但沒能為自己拉抬聲勢,反而陷入巨大危機,恐慌情緒瀰漫民主黨,更引發不少提名的質疑。
看點2:
「嫦娥六號」在歷時53天的飛行後順利返回地球,中國大陸成全球首個獲得月球背面樣本的國家,而任務成功背後,不可忽視的是其產生的長期戰略和地緣政治影響。
看點3:
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太平洋軍演6月27日登場,重頭戲「擊沉」(SINKEX)項目以中國大陸為假想敵,反映印太局勢與美中關係日益緊繃,且中國海軍正不斷擴大兩棲突擊艦的數量。
看點4:
多數民調預測,英國工黨有望在7月4日的國會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保守黨的14年執政很可能在今夏告終。本屆英國大選圍繞哪些核心議題?選後新政府又有哪些亟待處理的棘手課題?
美總統大選首場辯論 拜登老態劣勢引民主黨恐慌
由CNN主辦的首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於台灣時間6月28日登場,81歲的現任總統拜登和78歲前總統川普針對經濟、移民、墮胎、加薩及烏克蘭戰爭、外交、2021年國會暴動事件等議題激烈交鋒90分鐘。評論多半認為雖然川普多次刻意誤導議題,但相較之下仍略勝一籌,而拜登顯露的老態劣勢則將成民主黨最大擔憂。
華盛頓郵報指出,拜登目前最大的危機是許多上屆支持他的選民不希望他連任,在此情況下如何說服選民就變得更重要,但拜登在辯論中未能清楚地闡述他的政策,甚至笨拙地給出許多回應,錯過了將其政績和川普進行對比的大好機會。
CNN委託SSRS針對登記選民的即時民調顯示,81%表示這場辯論沒有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僅5%表示將改變支持對象。而辯論結束後,選民對拜登的好感度從37%略降至31%,對川普的好感度則從40%略升至43%。
拜登原希望辯論能打消外界對他年紀太大不應連任的疑慮,但卻事與願違,甚至愈來愈多聲音質疑是否仍要提名他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一位民主黨資深策士表示,拜登將面臨越來越多要求他讓位的呼聲。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將於8月19日在芝加哥召開,在各搖擺州民調都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民主黨是否可能換將扭轉戰局值得關注。
美中太空競賽白熱化 北京用嫦娥工程挑戰西方霸權
中國大陸「嫦娥六號」於台灣時間6月2日上午06時23分成功登月,軟著陸在月球背面最大的撞擊隕石坑「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SPA),並於6月25日帶著人類史上第一批月背地質樣本返回地球,不僅是中國月球科研計畫的一大步,也象徵在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中暫時取得領先。
背景:2017年,登陸月球的太空競賽開始被美中兩國放大檢視。當時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葉培建接受陸媒採訪時,將宇宙形容為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別人去了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此一將月球視為獨佔資源的觀點引發爭議。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局長尼爾森(Bill Nelson)則在今年4月的一場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他擔心中國會率先到達月球南極,然後突然宣布這是中國的領土,不允許其他國家的科學家進入。
後續觀察點
•太空資源爭奪-中國大陸此次任務除了技術挑戰、科學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政治目的,美中都想在月球最具戰略意義的「南極」建立永久基地,並視對方為競爭對手。NASA目前正推動2026年讓太空人重返月球,中國大陸則計畫在2030年實現太空人登陸月球目標,而太空競賽的主要目的是資源爭奪,如中國科學院4位科學家在5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採集和利用月球資源的能力,是國家威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標誌。」
•創造發展優勢-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太空政策研究員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曾撰文分析,中國的太空計畫立足於長遠構想,即利用月球、小行星的資源為自身發展帶來實際好處。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探月暨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在其主編的《國際月球科學研究站資源利用發展路線戰略構想》中指出,北京的目標是在月球上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這將有助於建立技術、製造和經濟優勢,鼓勵更多國家停止追隨美國,並加入中國主導的月球資源開發行動。」
•挑戰西方秩序-嫦娥六號還有另一個重大的戰略和地緣政治意義,戈斯瓦米認為,任務成功有助於中國大陸招攬新合作夥伴、推進其在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或將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作為與美國「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抗衡的項目,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共建的「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成員包括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南非、埃及、亞塞拜然、泰國、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塞爾維亞、土耳其,此外還與20多個國外科研機構簽署相關合作協議;而阿提米絲協議(Artemis Accords)則有38個締約國。
中國漫記/中美太空實力易位?嫦娥6號完成人類首次月背取土
嫦娥5號月壤樣本中發現水 美國攜回的月壤為何沒發現?
環太平洋軍演將陸視為假想敵 「擊沉」為北京攻台作準備
美國主導的兩年一度環太平洋演習(RIMPAC)6月27日至8月1日在夏威夷群島及周邊區域舉行,共29國總計40艘水面艦艇、3艘潛艦、14支地面部隊、150多架飛機和超過2萬5000人參與,由剛接任美軍第3艦隊司令的海軍中將韋德(John Wade)擔任聯合特遣隊指揮官,日本海上自衛隊少將橫田和司、智利海軍准將葛瑞羅(Alberto Guerrero)擔任副司令,其中智利海軍任副司令在環太平洋軍演史上尚屬首次。
背景:環太軍演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上軍事演習,自1971年舉行至今已有29屆,相較2022年26國38艘艦艇的陣容,本屆軍演規模更為龐大。中國大陸曾於2014年、2016年兩度獲邀參加,但由於中方在南海大規模填海造陸及持續軍事化,美國從2018年起不再邀請解放軍參與。
後續觀察點
•擊沉兩棲突擊艦-此次演習內容涵蓋多領域作戰,包括反潛作戰、多艦水面作戰、多國兩棲登陸及航母打擊群的多軸防禦演習等,其中以反艦武器對目標艦艇進行實彈打擊的「擊沉」(SINKEX)項目為重頭戲,今年選定的靶艦是已於2009年退役的「塔拉瓦號」(Tarawa)兩棲突擊艦,近4萬噸的規格被稱為準航母,這是環太軍演時隔10年再度使用兩棲突擊艦作為靶艦。
•為共軍攻台作準備-擊沉演練不僅考驗軍艦的戰鬥力和反應速度,也是各國展示海上戰力和戰略意圖的重要舞台。塔拉瓦號與中國大陸新款075型兩棲突擊艦噸位相似,有分析認為,這是美國與盟友在為中國以兩棲突擊艦武力攻台的可能作準備。
美國智庫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資深研究員費雪(Richard D. Fisher, Jr.)指出,中國兩棲攻擊部隊日益壯大,現有8艘2萬噸以上具備大型登陸平台的兩棲攻擊艦,目前正在裝備第4艘4萬噸可供直升機起降的攻擊艦,「此次軍演意在向中方傳達訊息,即美國與盟軍有能力抗衡並擊沉解放軍船隻。」
•歐洲參與印太的挑戰-參與的29個國家中,以亞洲11國最多,歐洲7國次之,包括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英國,反映歐洲近年來在印太地區防衛參與正在增加的事實。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執行長史瑞爾(Ben Schreer)指出,日本和澳洲已成為歐洲在太平洋地區國防活動的核心,加強與印度的實際國防合作也正成為包括德國和法國在內等歐洲國家的優先事項。不過他也分析,歐洲在印太的國防參與雖然逐漸成熟,但長期戰略持久力仍有待觀察,「用於定期且持續部署的軍事資源本來就很稀缺,隨著北約與俄羅斯的緊張加劇,可能會變得更加有限。」
中共海軍75周年沒海上閱兵卻罕邀台媒採訪 是想呈現哪些故事
蘇丹內戰中國能快速撤僑 關鍵在解放軍艦艇動力能高速航行24小時
英國大選恐變天 工黨睽違14年有望重返執政
英國國會大選將於7月4日登場,多數民調顯示,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領導的保守黨支持率持續低迷,落後反對黨工黨至少20個百分點,保守黨可能將在此次選舉中走向「滅亡」,而蘇納克本人恐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輸掉議員席次的在位首相。
大選將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選出下議院650席,贏得過半326席的政黨組閣,黨魁成為首相,無一政黨過半時由席次最多的政黨籌組聯合內閣。
背景:英國大選原則上每5年舉行一次,根據法律蘇納克只需在2025年1月底前舉行大選即可,但其今年5月22日無預警宣布將選舉提前至7月4日,分析認為可能與經濟回溫有關,英國首季GDP成長至近2年最高、4月通膨下滑到近3年來最低,讓蘇納克決定把握難得利多提前決戰,加上他推動移民轉安置非洲盧安達的計畫上路後恐引發反彈,提前到夏天選舉更有利,而這也是英國自1945年以來首次在7月舉行大選。
後續觀察點
•工黨大勝機率高-根據《經濟學人》的預測模型,工黨可能獲得下議院380席,比2019年時任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率領保守黨贏得歷史性勝利的365席還多,而保守黨則可能只得185席,執政機率小於1%。《泰晤士報》預估工黨將拿下創紀錄的436席,保守黨則以90席慘澹收場。
•保守黨右傾擔憂-自蘇納克宣布大選一個多月來,保守黨支持率不僅未因經濟好轉、移民人數減少而回升,反而因醜聞一波接一波,逐漸拉大與工黨的差距,如今又爆出多名保守黨高層因對選舉日期下注而遭英國博弈委員會(Gambling Commission)調查的「賭博門」事件,大選進入倒數處境更加險峻,不少英媒稱7月4日恐怕是保守黨「最恥辱的一天」。
保守黨潰敗勢必會掀起黨內鬥爭,不少溫和派擔心可能會出現激進右翼的「大接管」。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政治學教授貝爾(Tim Bale)分析,如果右翼民粹政黨「英國改革黨」(UK Reform)在此次選舉有所斬獲,保守黨內將有一群右翼議員力邀對手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加入保守黨陣營,右翼勢力將大振。
•新首相內外挑戰-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有望成為下屆英國首相,但英國民眾對於經濟停滯、住房危機、生活成本、移民等問題的不滿持續升高,如果施凱爾無法將議會權力轉化為具體成果,那麼5年後將面臨與保守黨同樣的處境。
外交方面,新首相一上任首要面對的就是7月9日至1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北約峰會,對烏克蘭的支援、國防開支等都將是焦點議題,新政府對以哈戰爭的立場、對中國大陸競爭的因應、如何與右傾的歐盟合作、脫歐協議如何修改(前首相強生與歐盟達成的協議將於2025年重新審議)等也備受關注。
丁學文專欄/全球大選年震撼不斷 經濟局勢將「靠著星光顛簸前行」
星期人物/矢言帶領英國工黨重返執政 黨魁施凱爾高支持度的魅力何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