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是醫也是巫 乩童為何被醜化迫害?要從清朝的「恐懼」說起…

廟會陣頭可見隨隊的乩童,扶乩時代表與神靈化通,降駕乩身在民俗祭儀中。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廟會陣頭可見隨隊的乩童,扶乩時代表與神靈化通,降駕乩身在民俗祭儀中。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社會對號稱能以神明附身發揮功能的「乩童」(童乩)並不陌生,但不少人帶著負面眼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已故特聘研究員林富士著作「巫者的世界」近來在台首次出版,其中多篇論文研究乩童,發現早從清代起,「士人」階層就普遍排斥乩童,日本政府也對乩童設下諸多限制。但如此弱勢族群,為何成為政府的眼中釘,卻能在台灣社會長期存活,始終吸引信眾?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