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中國大陸近年來致力於太空探索,繼探測火星、帶回月壤後,如何在太空「種菜」近期成為新的熱門話題。太空種菜?莫非中國真的開始為移民外太空做準備?中國科學院旗下機構近日宣布一項「重大發現」,有一種沙漠苔蘚,可以在火星模擬條件下存活,有機會成為移植至火星的先驅植物,為人類日後居住在火星鋪平道路。
印度太空船「月球飛船3號」(Chandrayaan-3)23日成功登陸月球南極(South Pole),該區是陽光永遠照不到的月球陰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由於俄國的「月球25號」(Luna-25)登月艇19日登陸時墜毀,印度顯然是這回合的贏家。不過有專家指出,對月球的俄印之爭只是熱身賽,月球南極可能成為下一個充滿主權爭議的南海,真正的重磅對決將由美國與中國大陸擔綱。
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公司所打造史上最大火箭「星艦」於4月時試射升空,但飛行約四分鐘之後隨即爆炸。這足以代表太空發展朝載人飛往月球或是火星的方向更前進了嗎?太空旅行甚至是太空移民就在眼前? 本集遠方邀請天文物理學家孫維新,來談馬斯克的諸多瘋狂計畫,也談低軌道衛星對於天文觀測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北韓政府14日透過官媒證實,13日成功試射1枚新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火星炮18」(Hwasongpho-18;화성포-18),重點在於首次採用固體燃料做為推進劑。北韓領袖金正恩對此誇稱,該型飛彈「將大大改變(北韓的)戰略威懾力量體系」。他為何如此「志得意滿」?
2025年,太空人將開始重返月球,最終建立基地與太空站,讓探測器登陸並開採資源。在這個繁忙的月球新時代,常駐太空人將需要彼此同步。但到目前為止,月球上還沒有GPS與網路。負責開發這些系統的人現在提出了一個好問題:月球該有自己的時區嗎,如果有,又該由誰來決定?
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一枚巨大的新型太空火箭「星艦」(Starship)預定在美東時間17日早上9點開始的兩個半小時內自德州南部發射升空。不過在發射前最後一刻緊急喊停,決定延遲發射。「星艦」高度120公尺、載重量達150至250公噸,是史上最巨大、最強大和載運量最大的火箭,其設計還可以回收,大大降低載運成本,將成為既強大又便宜的火箭。英美媒體均稱「星艦」將改造人類太空探測和太空旅行,「星艦」將創造什麼歷史?
登陸月球不是件易事。事實上,儘管月球跟我們的距離比火星近500倍,但登月所需的能量卻比登陸火星還多。每趟飛往月球的火箭都在盡可能節省能源。去年12月完成任務的阿提米絲1號,將獵戶座太空船送到月球軌道,卻走了一趟看似迂迴的路線,全程共花26天。相較之下,阿波羅8號的路線精簡許多,只花6天就完成任務。問題是,阿提米絲1號為何大費周章,走如此奇怪的路線前往月球?
美國航太總署(NASA)上世紀的阿波羅計畫總共將12人送上月球,至今仍是該機構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太空人們採集月岩、拍攝照片、進行實驗,插上美國國旗後返回地球,距今已是半世紀前的事。人類最後一次登月是在1972年12月,如今則有很多理由重返並常駐在那。NASA正進行「阿提米絲」(Artemis)計畫,承諾最快2025年就會看到美國太空人再次登月。但為何這件事沒能盡早成真?專家表示,原因並非卡在科學或技術障礙。
回顧2021年,可說是太空旅行元年。7月,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先後體驗數小時短暫太空旅行;年底,日本富豪、ZOZO創辦人前澤友作完成12天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太空離人們愈來愈近。
2022年將是人類太空探險的關鍵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等其他機構的太空計畫將有重大進展,包括美國為了重返月球做準備,2月將試射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進行繞月任務、中國的天宮號太空站將竣工以及歐洲和俄羅斯將再度嘗試發射探測車登陸火星等。
國際科研團隊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經歷的「火星震」(Marsquakes)資料,成功揭露紅色星球的內部構造,更首度開始繪製地球以外行星的內部構造,展現火星地核、地幔與地殼的尺寸。如果用糖果形容,火星構造從外而內分別像是熔岩巧克力、堅硬的太妃糖夾心,內核則是近似糖漿。
為火星探測器或軍事偵察機設計攝影機的科學家,對知名畫作可能有什麼貢獻?這兩個看似無交集的領域,現在相遇迸火花,正在協助揭開百年名畫底層鮮為人知的世界。 美國國家藝廊收藏了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知名畫作,包括「戴紅帽女孩」、「帶長笛女孩」等,前者公認是維梅爾的作品無誤,後者雖非贗品,但國家藝廊在網站上說,只能「審慎地」歸在維梅爾名下,因為它的尺寸比其他維梅爾的作品小,且是畫在木板上而非畫布上,「不符合大師的標準」。
參與美國「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計畫的三名太空人之一柯林斯(Michael Collins)28日因癌症去世,享耆壽90歲。1969年執行任務期間,他獨自駕駛指令艙繞月飛行,另外兩位同伴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in)則在月球表面上踏出歷史性的第一步。
人類在另一個行星的第一個「萊特兄弟時刻」即將登場!美國航太總署(NASA)23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毅力號」火星探測車搭載的小型直升機「機智號」最快4月8日進行首度飛行。...
畢業於大同大學電機系的旅美NASA工程師劉登凱,參與2月22日登上火星的探測車「毅力號」的軟硬體整合及岩石採樣工作。劉登凱接受本報視訊專訪時表示,這次毅力號上有一台無人直升飛機,相當於「前導的偵查兵」,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不用直接派出一台坦克車跑到台北市買東西,而是先騎腳踏車去探路」,這樣更有效率;劉登凱還提到他的成功三要素是:堅持、不要臉和堅持不要臉,他憂心台灣學生不敢發問、不夠有競爭力,恐讓台灣發展受限,產業只能一直停留在代工。
「探索宇宙多年,回過頭才發現故土是最珍貴的。」赴美30多年的NASA台籍科學家嚴正,對台灣仍保有深厚感情,他接受本報視訊專訪時,心心念念都是台灣,他喜歡和台灣年輕人交流,也對台灣的太空政策有所期待。他舉例,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可以製造出「極耐操」的晶片,以適應惡劣的太空環境,也可開發裝有機械手臂的立方衛星撿太空垃圾。
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器「毅力號」在美東時間18日成功登陸火星,成為第五架成功抵達火星的探測器。那麼何時輪到人類登陸火星呢?專家指出,登陸火星非常困難,計畫完成時間取決於資金、計畫細節、風險承受能力和政治意願,甚至是SpaceX技術。
美國、中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去年7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經過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即將在2月陸續抵達目的地。它們各自肩負不同的任務,也將再度掀起一波火星探索熱潮。
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身價8日超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躍升全球首富,但他顯然不太在意這個光環,還推文稱感覺「真怪」。在懂他的人眼中,這個反應再正常不過,因為地球上的事情似乎不是馬斯克最在乎的,他不只一次強調最大目標是移民火星,網友也調侃,特斯拉只是他籌措火星旅費的工具。
美國航太總署(NASA)希望十年後太空人就能登陸火星,但人類想在另一個星球殖民,該如何解決供氧的問題?首先,遠從地球載運氧氣和燃料過去並不可行,必須想辦法在火星上自給自足。由於火星大氣有96%是二氧化碳,因此NASA的對策是運用一種實驗裝置,就像地球上的樹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