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火星

在「火星1號基地」的火星模擬生存體驗中心內,體驗者進行艙體氣體洩漏模擬訓練時檢查艙內植物。中新社 國際

《三體》脫水重生真實存在 新疆「不死苔蘚」有望成太空種菜先驅

中國大陸近年來致力於太空探索,繼探測火星、帶回月壤後,如何在太空「種菜」近期成為新的熱門話題。太空種菜?莫非中國真的開始為移民外太空做準備?中國科學院旗下機構近日宣布一項「重大發現」,有一種沙漠苔蘚,可以在火星模擬條件下存活,有機會成為移植至火星的先驅植物,為人類日後居住在火星鋪平道路。

印度登月艇「月球飛船3號」23日傳回月球表面照片。美聯社 國際

印俄登月之爭只是熱身賽 專家:重頭戲是美中爭奪戰

印度太空船「月球飛船3號」(Chandrayaan-3)23日成功登陸月球南極(South Pole),該區是陽光永遠照不到的月球陰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由於俄國的「月球25號」(Luna-25)登月艇19日登陸時墜毀,印度顯然是這回合的贏家。不過有專家指出,對月球的俄印之爭只是熱身賽,月球南極可能成為下一個充滿主權爭議的南海,真正的重磅對決將由美國與中國大陸擔綱。

天文物理學家孫維新認為,馬斯克身兼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商人的身分,讓他能逐步實現各種瘋狂奇想。 路透 聽幕後

遠方 EP119|火箭爆炸=偉大成功 馬斯克的星艦洗腦計畫 ft.孫維新

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公司所打造史上最大火箭「星艦」於4月時試射升空,但飛行約四分鐘之後隨即爆炸。這足以代表太空發展朝載人飛往月球或是火星的方向更前進了嗎?太空旅行甚至是太空移民就在眼前? 本集遠方邀請天文物理學家孫維新,來談馬斯克的諸多瘋狂計畫,也談低軌道衛星對於天文觀測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平壤14日證實13日試射採固體燃料的新型洲際彈道飛彈「火星炮18」成功。美聯社 國際

北韓掌握固體燃料飛彈技術 有利發動奇襲 美國戰略須盤算更多

北韓政府14日透過官媒證實,13日成功試射1枚新型洲際彈道飛彈(ICBM)「火星炮18」(Hwasongpho-18;화성포-18),重點在於首次採用固體燃料做為推進劑。北韓領袖金正恩對此誇稱,該型飛彈「將大大改變(北韓的)戰略威懾力量體系」。他為何如此「志得意滿」?

到目前為止,月球上還沒有GPS與網路。負責開發這些系統的人現在提出了一個好問題:月球該有自己的時區嗎?圖為2022年12月5日,NASA阿提密絲1號任務拍下的月球畫面。路透/Cover Images 國際

月球現在幾點?定出月球時區 為何對太空任務至關重要

2025年,太空人將開始重返月球,最終建立基地與太空站,讓探測器登陸並開採資源。在這個繁忙的月球新時代,常駐太空人將需要彼此同步。但到目前為止,月球上還沒有GPS與網路。負責開發這些系統的人現在提出了一個好問題:月球該有自己的時區嗎,如果有,又該由誰來決定?

SpaceX的新型太空火箭「星艦」(Starship)是史上最巨大、最強大和載運量最大的火箭,原定在美東時間17日進行飛行測試,不過在發射前最後一刻緊急喊停。法新社 國際

馬斯克「星艦」升空 史上最強火箭能實現移民火星夢嗎?

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一枚巨大的新型太空火箭「星艦」(Starship)預定在美東時間17日早上9點開始的兩個半小時內自德州南部發射升空。不過在發射前最後一刻緊急喊停,決定延遲發射。「星艦」高度120公尺、載重量達150至250公噸,是史上最巨大、最強大和載運量最大的火箭,其設計還可以回收,大大降低載運成本,將成為既強大又便宜的火箭。英美媒體均稱「星艦」將改造人類太空探測和太空旅行,「星艦」將創造什麼歷史?

2022年11月28日,NASA獵戶座太空船達到離地球最遠距離:43.2萬公里,比以往所有阿波羅任務都更深入太空。 圖為獵戶座以太陽能相機捕捉月球和地球同時入鏡的獨特合影。路透/alamy 國際

回顧阿提米絲1號月球之旅 為何NASA選這條不尋常軌道?

登陸月球不是件易事。事實上,儘管月球跟我們的距離比火星近500倍,但登月所需的能量卻比登陸火星還多。每趟飛往月球的火箭都在盡可能節省能源。去年12月完成任務的阿提米絲1號,將獵戶座太空船送到月球軌道,卻走了一趟看似迂迴的路線,全程共花26天。相較之下,阿波羅8號的路線精簡許多,只花6天就完成任務。問題是,阿提米絲1號為何大費周章,走如此奇怪的路線前往月球?

月球覆蓋著一層細小、類似滑石粉的塵埃,在部分地區有數英寸深,透過與太陽風的交互作用而帶靜電,具有很強的研磨性和粘性,很快會損害太空服、車輛和系統。示意圖/路透/Cover Images 國際

人類重返月球為何要等50年?專家說跟錢和技術都無關

美國航太總署(NASA)上世紀的阿波羅計畫總共將12人送上月球,至今仍是該機構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太空人們採集月岩、拍攝照片、進行實驗,插上美國國旗後返回地球,距今已是半世紀前的事。人類最後一次登月是在1972年12月,如今則有很多理由重返並常駐在那。NASA正進行「阿提米絲」(Artemis)計畫,承諾最快2025年就會看到美國太空人再次登月。但為何這件事沒能盡早成真?專家表示,原因並非卡在科學或技術障礙。

2021年7月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體驗數小時短暫太空旅行。美聯社 國際

太空離人們不再遙遠 企業投入太空物流有譜 為何連乳牛也受惠?

回顧2021年,可說是太空旅行元年。7月,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先後體驗數小時短暫太空旅行;年底,日本富豪、ZOZO創辦人前澤友作完成12天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太空離人們愈來愈近。

NASA設計的史上最強大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簡稱SLS火箭)將於2月發射。圖/截自NASA官網 國際

試撞小行星避免末日危機… 今年各國太空探索計畫滿檔

2022年將是人類太空探險的關鍵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等其他機構的太空計畫將有重大進展,包括美國為了重返月球做準備,2月將試射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進行繞月任務、中國的天宮號太空站將竣工以及歐洲和俄羅斯將再度嘗試發射探測車登陸火星等。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地表放置地震儀,測量名為「火星震」的地震活動,並製作火星內部的3D模型。科研團隊成員解釋,研究行星地核、地幔與地殼等內部各層,可以展現構造與演化的內部景象,同時揭開任何地磁與構造活動。路透/Cover Images 國際

核心像輕盈糖漿? NASA探測「火星震」揭開內部構造之謎

國際科研團隊利用美國NASA「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經歷的「火星震」(Marsquakes)資料,成功揭露紅色星球的內部構造,更首度開始繪製地球以外行星的內部構造,展現火星地核、地幔與地殼的尺寸。如果用糖果形容,火星構造從外而內分別像是熔岩巧克力、堅硬的太妃糖夾心,內核則是近似糖漿。

美國國家藝廊資深造影科學家狄拉尼,準備以高光譜攝影機掃描荷蘭畫家霍赫的作品。紐約時報 國際

「帶長笛女孩」到底是不是維梅爾真跡? 專家用火星探勘技術找真相

為火星探測器或軍事偵察機設計攝影機的科學家,對知名畫作可能有什麼貢獻?這兩個看似無交集的領域,現在相遇迸火花,正在協助揭開百年名畫底層鮮為人知的世界。 美國國家藝廊收藏了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知名畫作,包括「戴紅帽女孩」、「帶長笛女孩」等,前者公認是維梅爾的作品無誤,後者雖非贗品,但國家藝廊在網站上說,只能「審慎地」歸在維梅爾名下,因為它的尺寸比其他維梅爾的作品小,且是畫在木板上而非畫布上,「不符合大師的標準」。

1969年7月24日,阿波羅11號三位太空人順利從月球返航後在隔離艙內接受隔離。左起為阿姆斯壯、柯林斯、艾德林。美聯社 國際

阿姆斯壯夥伴!「被遺忘的太空人」柯林斯90歲辭世 曾遺憾無法探索火星

參與美國「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計畫的三名太空人之一柯林斯(Michael Collins)28日因癌症去世,享耆壽90歲。1969年執行任務期間,他獨自駕駛指令艙繞月飛行,另外兩位同伴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in)則在月球表面上踏出歷史性的第一步。

火星直升機機智號脫離探測車並完全展開的示意圖。兩者完全分離需要6個火星日(地球的6天再加4小時)。法新社 國際

火星上的「萊特兄弟時刻」 NASA機智號挑戰首度飛行先克服眾難關

人類在另一個行星的第一個「萊特兄弟時刻」即將登場!美國航太總署(NASA)23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毅力號」火星探測車搭載的小型直升機「機智號」最快4月8日進行首度飛行。...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美國時間19號,公布火星探測車「毅力號」傳回的最新照片。參與太空船設計的劉登凱博士,為大同大學電機系校友。圖/劉登凱提供 教育

【火星開車台灣郎/下】劉登凱征服火星的成功哲學: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

畢業於大同大學電機系的旅美NASA工程師劉登凱,參與2月22日登上火星的探測車「毅力號」的軟硬體整合及岩石採樣工作。劉登凱接受本報視訊專訪時表示,這次毅力號上有一台無人直升飛機,相當於「前導的偵查兵」,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不用直接派出一台坦克車跑到台北市買東西,而是先騎腳踏車去探路」,這樣更有效率;劉登凱還提到他的成功三要素是:堅持、不要臉和堅持不要臉,他憂心台灣學生不敢發問、不夠有競爭力,恐讓台灣發展受限,產業只能一直停留在代工。

負責駕駛和操控火星車的機器人界面和可視化小組的華裔科學家嚴正。圖/嚴正提供 教育

【火星開車台灣郎/上】孤兒院長大的太空科學家 嚴正探索宇宙最深愛的仍是台灣

「探索宇宙多年,回過頭才發現故土是最珍貴的。」赴美30多年的NASA台籍科學家嚴正,對台灣仍保有深厚感情,他接受本報視訊專訪時,心心念念都是台灣,他喜歡和台灣年輕人交流,也對台灣的太空政策有所期待。他舉例,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可以製造出「極耐操」的晶片,以適應惡劣的太空環境,也可開發裝有機械手臂的立方衛星撿太空垃圾。

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器「毅力號」在美東時間十八日登陸火星後,傳回第一張彩色照片。美聯社 國際

送人類登火星?技術沒問題 NASA卻怕怕

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探測器「毅力號」在美東時間18日成功登陸火星,成為第五架成功抵達火星的探測器。那麼何時輪到人類登陸火星呢?專家指出,登陸火星非常困難,計畫完成時間取決於資金、計畫細節、風險承受能力和政治意願,甚至是SpaceX技術。

圖為美國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車概念圖。路透 國際

火星上過年! 美中與阿聯陸續造訪 開啟新一輪太空探索

美國、中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去年7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經過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即將在2月陸續抵達目的地。它們各自肩負不同的任務,也將再度掀起一波火星探索熱潮。

新世界首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2020年12月1日在德國柏林領獎。歐新社 國際

馬斯克成世界首富很淡定 這些錢統統要拿去上火星

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身價8日超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躍升全球首富,但他顯然不太在意這個光環,還推文稱感覺「真怪」。在懂他的人眼中,這個反應再正常不過,因為地球上的事情似乎不是馬斯克最在乎的,他不只一次強調最大目標是移民火星,網友也調侃,特斯拉只是他籌措火星旅費的工具。

SpaceX公司執行長馬斯克想要殖民火星,一度提案在火星南北極引爆核武,利用溫室效應拉高火星的氣溫與氣壓,近日改建議先蓋「玻璃巨蛋」的基地,讓殖民先鋒等候火星最終地球化到足供生命生存。畫面翻攝:Autoevolution.com 國際

帶製氧機上火星?馬斯克的殖民點子更勁「爆」

美國航太總署(NASA)希望十年後太空人就能登陸火星,但人類想在另一個星球殖民,該如何解決供氧的問題?首先,遠從地球載運氧氣和燃料過去並不可行,必須想辦法在火星上自給自足。由於火星大氣有96%是二氧化碳,因此NASA的對策是運用一種實驗裝置,就像地球上的樹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