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美國科技業走向軍武業態,以及,科技業對軍武價值觀的轉變,值得關注。科技業目前自籌資金研發後,再由軍方採購,形成新的軍武生態系統。金融時報報導拉奇(Palmer Luckey)這個年輕創意工程師希望用AI等新科技嚇阻對手,就是一例。 金融時報用「矽谷奧本海默」入題,應只是寫作的方式,目的是吸引人閱讀。因為,核子武器毀滅威力龐大,保證滅亡,這是奧本海默之所以在歷史留名的原因。拉奇的新科技相比起來,層次差遠了。但AI武器是否能達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境界? 這裡的「快」,或許可以更廣義地來看,包括立即嚇阻戰爭的發生,或是,馬上結束戰爭的時間。
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今天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杜比劇院登場,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奧本海默》拿下7項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剪輯、原創配樂,成今年最大贏家。而《可憐的東西》則獲得女主角、妝髮、美術設計、服裝設計4項成為第二。...
奧地利和瑞典籍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提出核分裂理論,促成了原子彈的誕生,因而被美國媒體封為「原子彈之母」,她的同事因核分裂理論獲得諾貝爾獎,邁特納卻沒有獲獎,她的傳記作者說,她沒有獲獎不只因為她是女性,也因為她是猶太人。
電影奧本海默教會你,擁有超級強大的核武力量,不能給你絕對安全保證,反而升高新的危機與對立,誤信盲目增加軍事支出,擴充軍備,能夠避免戰爭,換來安全,那是政治幼稚與天真,台海幾十年來偶有軍事衝突,但沒有爆發大戰,那是政治自制使然,不是軍事的強弱限制。 二戰前美國龐大的太平洋艦隊,從來都無法阻止日軍侵略野心,反而促成日軍採用新戰法,戰爭爆發是取決於政客野心,軍事上的對比,並不是他們考量的最主要條件,德國與蘇聯的戰爭,豈止是考量雙方軍事對比,那是場意識形態與種族歧視的戰爭,是全然的政治指導軍事。...
世界各地今夏頻頻傳出觀光客行為不檢新聞,包括喝醉的美國遊客困在艾菲爾鐵塔、京都古寺和羅馬競技場被遊客刻字等,感覺這個夏天充斥不良遊客。不過,其實各國古蹟充斥上千年的到此一遊刻字,顯示從古到今都有不守規矩的遊客。不過遊客不見得總是令人討厭,日本京都就因為一名大名鼎鼎的遊客,逃過原子彈轟炸風險。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講述了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勞勃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畫」中協助研發原子彈的故事。曼哈頓計畫結束後,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們,非常憂慮自己創造出來的「怪物」,擔心各國的核武競賽終究會毀滅人類,進而成立「原子科學家聯盟」,後來演變為「美國科學家聯盟」(FAS,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致力於控制核武擴散,軍備控制,甚至軍備裁減。 1970年接任FAS會長、連任30年的學者史東(Jeremy Stone)將該組織發揚光大,不僅穿梭在美國與蘇聯之間,1996年台海危機後,史東開始關切兩岸議題,且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受歡迎,更曾在書中驚爆,2004年陳水扁政府曾秘密發展核武… 就讓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讀者回望這段史東著作中的台灣核武計畫,思考在如今俄烏戰爭、美中對抗態勢下,小國有核武會比較好嗎?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相繼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20萬人死亡,日本也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以及日本在亞洲將近半世紀的擄掠告終。當年美軍有無可能在日本無人荒島或是富士山頂試爆原子彈,達成同樣的震懾效果?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過世近50年,這位「原子彈之父」因為近日上映的傳記片「奧本海默」再次受到關注。片中重現奧本海默與物理大師愛因斯坦的互動,在現實生活中,奧本海默被誣指為共黨同路人時,愛因斯坦是挺他的,但是後來又稱奧本海默是個傻瓜(a fool)。
奧本海默生平最大挫折,是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決定,撤銷其安全許可,從此無法參與機密性研究計畫,科學生涯告終。當時許多科學家不願表態,紛紛規避聽證會,唯獨另一位核能大師泰勒(Edward Teller,1908-2003)表示,不懷疑奧本海默的忠誠,但其行事風格匪夷所思,將公共事務交給別人管理會比較安全。2023年,導演諾蘭的電影重現這一橋段,泰勒與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也成了片中兩大「反派」。 泰勒一生的科學成就不下奧本海默,但行事爭議、個性執拗的程度,比奧本海默有過之無不及。導演史丹利庫布利克電影《奇愛博士》中的瘋狂科學家,許多人認為就是諷刺他。另一方面,泰勒與蔣經國時代的台灣關係密切。他曾4度來我國訪問,並公開呼籲美國應仿效中華民國,以科技背景人才領導政府。甚至泰勒為證明核電安全的一句玩笑話,後來害台電董事長陳蘭皋成為風暴中心...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上映,立刻開出漂亮票房。片中敘述了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進行安全調查,以及1959年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轉任商務部長被國會否決。這些歷史對一般觀眾來說是知識門檻,但諾蘭對不同場景連介紹字幕都不打,儼然認為觀眾應該自己作功課,才能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緻門道。 就像電影花了大篇幅,敘述代號「三位一體」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核子試爆,卻未深入解析美軍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詳細過程。事實上,當時有許多科學家甚至政軍領袖都認為,已經不需要把原子彈用於實戰,只要能讓日本知道,美國已擁有可毀滅整座城市的超級武器,應該就能迫使日本不戰而屈,但為何美國最終仍決定直接投擲?另外在選擇目標時,京都曾被列入名單,後來戰爭部長又特意將其排除,到底有什麼考量?而美國又如何確保B-29投彈後不被核爆摧毀?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揭開,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內幕吧。
電影《奧本海默》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個偉大計畫「曼哈頓計畫」,研發出人類首枚核子彈武器,核武不只改變了整個現代戰略的型態,後續也衍伸出「相互保證毀滅」。 原子彈威力已夠大,為何還要研發威力更強的氫彈?這跟原子彈的技術有什麼不同? 電影真實還原戰後麥卡錫主義的政治鬥爭,究竟當年共產黨的威脅有多嚴重…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上映,立刻開出漂亮票房。片中敘述了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進行安全調查,以及1959年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轉任商務部長被國會否決。這些歷史對一般觀眾來說是知識門檻,但諾蘭一秉風格,對不同場景連介紹字幕都不打,儼然認為,觀眾應該自己作功課,才能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緻門道。 就像電影花了很大篇幅,敘述代號「三位一體」(Trinity)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核子試爆,卻未解釋,當時試爆原子彈和1945年8月6日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從原料到起爆其實都是不同設計。轟炸廣島是對日本首度原子彈攻擊,不容失誤,但為何美軍居然不曾測試,就將原子彈投出?而這命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當中部分原料甚至是由日本自己埋單的?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整理,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延伸故事吧!
由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 Nolan)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2024年奪得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剪輯、原創配樂共7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這部電影講述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研發原子彈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他在戰後身陷政治鬥爭的困境。 諾蘭將奧本海默充滿紛紛擾擾的一生濃縮成3小時,確實令人難忘,但裡頭出現的龐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對一般觀眾來說卻不一定熟悉,或許得在觀影前後補充相關知識,才能更加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節門道。聯合報數位版20213年7月曾規畫一系列「看懂奧本海默」系列文章,為讀者整理,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延伸故事。 其實,羅伯特‧奧本海默與中國近代史也有間接關係。他的弟弟法蘭克,曾在1930年代招募後來成為中國火箭之父的錢學森,加入一個10人組成的共產黨黨員小組。而戰後,錢學森受美國政府迫害與軟禁,直到北京在美中日內瓦大使級會談展開營救,才以換俘方式讓美國釋放錢學森…
電影「奧本海默」正在上演,奧本海默是位悲天憫人,積極關懷社會弱勢的左派科學家,他秉持良知而受到美國政府迫害,他反對政客為了政治目的濫用科學技術,後人為他作傳,以普羅美修斯題之,適足以形容奧本海默晚年的悲劇,奧本海默的遭遇,向世人揭示西方社會雖自詡民主開放,卻不容良知存在,當前台灣充斥政治宣傳,知識菁英若不能積極批判除魅,大眾難免昏聵愚昧。...
知名導演諾蘭新片未上映即造成轟動:電影「奧本海默」把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一生以及二戰期間美國最高機密「曼哈頓計畫」刻畫得史詩般壯闊,但對於核爆的代價、住在原爆點下風處「下風居民」的痛苦卻隻字未提。「下風居民」是誰?他們是曼哈頓計畫中彷彿不曾存在且被遺忘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