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塑膠微粒

自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小田耕平團隊2001年在垃圾場發現可分解塑膠的細菌以來,人類在約20年間產生約25億噸塑膠垃圾,每年還會再產生3億8000萬噸塑膠垃圾。法新社 國際

小兵立大功 會啃食塑膠的微生物 扛起人類環保重任

在2001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小田耕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尋找能軟化塑膠瓶原料聚酯等合成纖維的細菌時,在垃圾場發現一種人們從未見過的細菌。他們在充滿塵土和廢棄物的溝渠中發現,一層細菌薄膜正愉快地啃食塑膠瓶、玩具和其他小裝飾品。細菌分解垃圾時,會利用塑膠中的碳獲取能量生長、移動並分裂產生更多渴望啃食塑膠的細菌。

戴安·威爾森(Diane Wilison),原是一名捕蝦船長,34年來不間斷蒐集台塑德州廠違規證據,最終在2019年訴訟中獲得勝利,並在2023年獲得高曼環境獎殊榮。記者陳熙文/攝影 政治

越鋼汙水案/抗爭34年 德州捕蝦女船長力搏台塑獲賠償

戴安說,她第一次知道台塑集團的存在是在一篇新聞報導之後。1989年6月20日,美聯社報導德州的工業空汙居全國之冠,而戴安所居住的卡杭郡,僅有1萬5千名居民,竟是德州空汙的最大貢獻者。 可能是受到過大的驚嚇,或是基於愛護家園的心,她一生都在海灣上討生活,平時少管閒事的戴安決定向官方申請召開地方上的環境會議,引發地方化工企業的關注,其中反應最大的莫過於正準備擴廠的台塑集團。

植物生長茂盛,擋住了原來的光電場。光電板快與附近地貌合而為一。記者陳熙文/攝影 政治

七股光電夢/廢光電板不落地就無法回收?爭議案場恐釀汙染災難

雜草四生,猖狂的藤蔓攀住陳舊的建物,遮擋它原來的面貌,枝葉之茂盛快與它們合而為一,宛若人類滅絕後的末世廢墟。那是一個路人得走近看才指認得出來的光電遺跡。 「那個起(蓋)好久了,沒有通過啊!算起來還不到十年。」隔壁的務農人家如是形容。 2013年,在馬政府大力推動農電共生的政策下,農委會通過修改「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為農電共生打開大門,但數年間快速發展農地種電走向失控,演變成「種電不種農」的亂象,政府2017年修法才平息爭議。截至2017年5月止,全國廢止農電共生案場超過百場,當時台南市就占了最多數,台南的風景地貌和生態也因光電受到大幅改變及影響。

格陵蘭的大海上經常可見一群灰白色的海鳥,慵懶地在空中滑翔,暴雪鸌飛行的身影,與形狀奇特的冰山,構成獨特畫面。記者余承翰/攝影 專題

格陵蘭的冰上舞者「暴雪鸌」 敲響海洋汙染警鐘

格陵蘭的大海上經常可見一群灰白色的海鳥,慵懶地在空中滑翔,他們是一種名為暴雪鸌的海洋性鳥類,穿梭在布滿浮冰的大海與冰山時,飛行的姿態輕盈、跳躍,就像是冰上的舞者,為寂靜的冰山注入一股活力。...

2016年經濟部統計,台灣生產的14億片隱形眼鏡,有2.5億片是國人購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隱形眼鏡該怎麼丟?這兩個地方是禁忌 丟錯恐吃進肚子

台灣近視人口比率全球名列前茅,不少人日常會戴拋棄式隱形眼鏡,但很多人不清楚隱形眼鏡該怎麼丟?業界表示,國外已自主建立隱形眼鏡回收機制,台灣卻讓民眾隨便丟,丟錯地方將會造成環境「隱形」的微塑膠汙染,最後恐吃進自己肚子裡。

台灣每年使用逾80億個紙容器,這2年疫情及餐飲外送業推波助瀾,推估用量更大。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紙容器爆量/環保署管制源頭政策喊卡 環團:無塑紙容器進入市場反制

台灣每年使用逾80億個紙容器,這2年疫情及餐飲外送業推波助瀾,推估用量更大,但地下工廠及合法業者短報的缺口也居高不下,環保署遭立委批評稽查不力,打算推動紙餐盒強制標示QR Code溯源,原定3月上路也遭業者反彈踩煞車,讓環團疾呼「該想想更有效的招了」。

世人都知海洋塑膠廢物汙染嚴重,但深海生物就能逃塑膠微粒之害?圖為阿拉斯加大學海洋學副教授麥克當尼爾提供的白令海海洋雪及糞粒圖。圖/取自紐約時報 國際

海洋廢塑多因此選吃深海海鮮?你該知道的塑膠微粒真相

如今世人都知海洋塑膠廢物汙染嚴重,部分專家建議食用深海海鮮。深海生物果真能逃塑膠微粒之害?近日一項研究比較夜間會游到海面附近的中水魷魚及在更深海域活動的吸血鬼魷魚,結果發現,後者胃中的塑膠含量更高。為什麼?海面廢塑竟能沉到海底嗎?

生質塑膠埯埋實驗出土,出土的飲料杯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被分解,只有一點裂痕。記者季相儒/攝影 觀點

可分解塑膠只是一場騙局?環保署陷減塑民眾與企業於不義

如果不做實測,很多人還以為使用可分解塑膠PLA容器真的比較環保,真相一揭露才發現,自己竟是破壞循環經濟的幫凶。孰令致之?環保署開放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容器,回收、堆肥的配套卻沒跟上,陷有心做環保的民眾和企業於不義,宛如一場騙局。...

台灣限用塑膠包裝、容器等「限塑政策」邁入第20年,其中可分解塑膠就是取代一般塑膠的要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塑膠之亂/上】可分解塑膠真環保嗎?掩埋實驗開箱 容器5個月後完好強韌

台灣限用塑膠包裝、容器等「限塑政策」邁入第20年,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零售通路的塑膠包裝使用比率卻不減反增,其中打著「可堆肥分解、環保材質」旗號的可分解塑膠,就是取代一般塑膠的要角。但經本報與綠色和平合作的實驗發現,歷經5個月掩埋和自然曝曬的可分解塑膠,如蛋盒、冷飲杯、蔬果容器等,依舊完好強靭,塑膠袋裝滿水也不會破,能否分解備受質疑。

企業用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的比例提升,用量愈來愈大。記者余承翰/攝影 生活

【塑膠之亂/中】台塑將投產可分解塑膠 環團警告:恐造成環境更大災難

面對趨嚴的限塑政策,企業用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的比例提升,用量愈來愈大,台塑公司今年7月更在股東會宣布,將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加入生產可分解塑膠。學者、環保團體都認為,若不建立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機制和成分標準,生產、使用更多的可分解塑膠只會造成更大的環境災難。

為徹底解決PLA和塑膠分不清,麥當勞已停用PLA(生質塑膠)材質容器,回收檯的「塑膠類」只剩一個寬約13公分的長方形投入口。記者吳淑君/攝影 生活

【塑膠之亂/下】麥當勞果決與可分解塑膠分手 為何環保署卻猶豫不決?

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2019年推行「冷飲直接喝」、告別塑膠吸管,2020年再率先和可分解塑膠PLA分手,沙拉盒和McCafé的透明冷飲杯全改為紙容器。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

專家指出,吃便當、喝飲料都會接觸到,常用的紙盒、紙杯、塑膠餐具都是可能溶出塑化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性早熟迫降/中】你與塑化劑的距離 決定性早熟的快慢

兒童性早熟現象讓家長陷入焦慮,全球學界、醫界不少研究都證實,塑化劑這項環境荷爾蒙是催促孩童早熟的關鍵觸媒;國內首度證實這項因果關係的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塑化劑無所不在,人們和塑化劑的距離決定兒童性早熟的快慢,也會誘發乳癌等病變,而且不要以為塑化劑只有一點點,「每一樣都一點點,加起來就會累積很多」。

防疫口罩隨手亂丟,淨溪志工在草叢、石頭縫中常撿到口罩垃圾。 圖/荒野筏子溪平台提供 生活

【防疫汙染1】口罩成新海洋殺手 塑膠微粒恐大舉入侵食物鏈

台灣上半年疫情緊繃,口罩用量暴增,用完成了垃圾,環保團體近期在河岸、海岸發現許多被丟棄的口罩,擔心口罩流入河海,成了殺害鯨豚等生態的暗器,塑膠材質裂化分解成塑膠微粒,恐進入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