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家語言

本土語選修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多元選擇,但實際負責執行的學校卻遇到諸多困難,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單點選修」一周一堂效果差 當才藝學恐淪多輸

本土語選修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多元選擇,不過因為是「選修」,有學校表示,部分家長把本土語當成才藝課在上,原住民語、泰語、越南語、手語輪流選;校方跟家長提建議改選別的語言反被投訴;而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用不到,少了學習動機,最後淪為多輸。有資深校長痛批,專家學者用意識形態及本位主義強壓中小學推本土語,質疑目的不單純。

有教務主任表示,國小階段引入多元語文選修,政策初衷很好,但實際執行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師資缺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師資荒 老師躺病床遠距教學 教甄還要證照

本土語已列為中小學必修,但語言別採自由選修,有些語言因較冷門,師資難尋令學校頭痛。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所學校,發現新課綱本土語課程有語言師資缺乏、課表安排混亂和強制學習無益等三大困境。

近來監察委員檢討高鐵、台鐵、捷運、客運等全台大眾運輸台語發音腔調,要求研議審查機制,不過全台各地台語腔調不同,再度引發非議。圖為台灣高鐵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監委台語糾察隊遭疑越權 大眾運輸也要閩南語正音?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民進黨全代會全程以「台語」發聲,今年6月教育部在民進黨立委質詢後也修正相關辦法,「閩南語」能力認證,正名為「台灣台語」,引發學界質疑「欲蓋彌彰、居心叵測」。近來就連監察委員也動員,檢討高鐵、台鐵、捷運、客運等全台大眾運輸台語發音腔調,要求研議審查機制,不過全台各地台語腔調不同,再度引發非議。

「臺灣台語」的出現,其實是不同族群折衝下結果。圖為教師教台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臺灣台語為何產生? 顧及各族群意識下的不得已

「臺灣台語」一詞近年來引發眾多討論,近日教育部預告將把「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又引起各界批評。其實若檢視「臺灣台語」命名由來,會發現這幾乎公認邏輯不通的詞,來自各族群代表協調結果,恐怕只能說是因應台灣現狀而生。

高雄輕軌原本車內廣播將「輕軌」的台語及客語,全都以國語發音,但現已請語言老師重新錄製播放。記者潘奕言/攝影 生活

高雄「輕軌」僅用國語發音未有台語 反映的是語言意識不足

高雄輕軌在今年元旦全線通車,試營運期間人潮不斷,但車內的台語和客語廣播,提到將「輕軌」一詞時卻都以國語發音,引起部分民眾、專家學者與本土社團反彈,更指行駛多年的新北淡海輕軌廣播,「輕軌」都以台語及客語發音,高雄輕軌做為台灣第一條通車的輕軌,在語言意識上竟不如更慢通車的新北輕軌? 近期高雄捷運公司從善如流,請語言老師重新錄製後,現已改為播放多語言版本。有語言老師認為,這場論戰的背後,反映出是「語言意識」不足的問題。...

文化部今年首度辦理「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支持56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於8至12月在全台各地演出逾200場台語兒少節目。圖/文化部提供 評論

訴求族群平等卻大推台語、客語主流化 政府盲點是什麼?

文化部、客委會乃至原民會,2023年中起分別開始大推「台語主流化」、「客語主流化」、「族語主流化」,引來聞者莫名:所謂主流化,根據類似措施如「性別主流化」,必然是推動某個概念。當特定語種事物也變成「主流化」的主詞,恐怕完全誤解「主流化」的意涵,甚至產生與理想相矛盾結果。

傳統戲曲演繹昔日精彩,隨著時代改變,內容和呈現方式也多有自然地迭代更新,不過技藝傳承能否準確地延續經典,還需要系統性的教育,才能扎根文化。記者李文顥/攝影 專題

母語弱勢加速戲曲產業沒落 文化教育拉近「觀、演」距離

傳統戲曲演繹昔日精彩,隨著時代改變,內容和呈現方式也多有自然地迭代更新,不過技藝傳承能否準確地延續經典,還需要系統性的教育,才能扎根文化。

行政院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擬設立專責行政法人,立委質疑政府藉各種推廣語言名義設行政法人,規避國會監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又多一個行政法人…國家語言中心是為保存語言還是規避監督?

行政院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設立專責行政法人改善族群語言流失及斷層危機。立法院先前討論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時,立委就質疑,政府藉各種推廣語言的名義設行政法人,規避國會監督。如今行政院又提案送審,還是被質疑是疊床架屋、規避監督。 各部會為施政彈性,近年來紛透過修法增設行政法人,在監督機制上卻未盡周延。立委也質疑政府以公設私,讓機關一直膨脹,資源重疊、又做重複的工作,職權劃分又不明確,這些都是行政法人的最大問題…

「臺灣台語」一詞在立委質詢下浮上檯面後,引起不少討論。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投書批評為不知所云。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官方文書改稱「臺灣台語」 是多元包容還是邏輯不通?

行政院2022年8月發函中央機關指未來文書若提及各國家語言,應優先以「臺灣台語」替代過去慣用的「台語」、「閩南語」,立委之後也質詢應落實。絕大多數民眾首次聽說「臺灣台語」一詞,都感霧煞煞,學者則指出,該詞確實邏輯不通,但已是各族群不同意識型態折衝下爭議最小的結果。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在澳洲逐漸抬頭,愈來愈多學生對原住民感興趣,家長對語言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圖為澳洲學生上課情形。法新社 教育

推本土語也陷師資危機 看澳洲教學現場如何逆轉勝

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111學年起本土語列入中小學部定必修課程,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閩東語(馬祖)和台灣手語,希望藉此保護、振興和促進面臨失傳風險的語言,強化身分及價值觀認同。但政策匆促上路,在師資未到位的情況下,不僅初衷難落實,更讓教育現場陷入惡夢。

必修本土語下學年上路,眼見只剩幾個月,教學現場卻急需師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之亂 閩南語檢定通過率不到2成 全台沒師資怎上課?

9月即將開學的111學年,國高中課表將發生新變化。國中一、二年級將有一節本土語必修課,高中則增加兩學分本土語必修。另外,國三本土語課程可作為彈性學習課程選修,高中也可另規畫4學分選修,依學生意願開課。 課程上路在即,現場卻充滿焦慮。本報日前針對108課綱實施滿3年,向全台966所國高中發布民調,教師共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除課綱實施困境,不少教師也反映本土語課程遭遇極大困難。「師資未完備的情況下,即使開設也無人可授課」、「本土語教材、師資都沒有,令行政端很焦慮」。

許多頂尖大學也祭出補助措施、鼓勵教師用本土語言授課,但引來學界反彈,認為背後配合政治的動機大於教學。圖為台大校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學母語不是高教的事」 頂大獎勵本土語授課 學界反彈批太政治

下學期起,國、高中將跟隨國小的腳步,將本土語言列為必修課程,但上路在即,教材和師資都不足,出現不少亂象。不只國教,許多頂尖大學如台大、台師大也主動推動,紛紛祭出補助措施、鼓勵教師用本土語言授課,卻也引來學界反彈,認為背後配合政治措施的動機大於教學授課本身。

政府力推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各界出現反對聲浪,反對者憂心這個政策將導致台灣失去主體,形同再次被殖民。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雙語夢魘/從小學雙語更聰明? 學者憂兩頭空、台灣失語言主體無文學

政府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喊得震天價響,各界出現反對聲浪。台灣語文學會展開反對連署,至今已上千位以各級教師為主者響應;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3月26日舉行相關論壇,反對者憂心,這個政策將導致台灣失去主體,形同再次被殖民,等於自殺。

台師大台文系教授林巾力表示,大學端享有較好的國家以及社會資源,應有責任參與族群語言復振,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台師大重金獎勵本土語授課惹議 掀文化台獨、復興語言2派論戰

台灣師範大學近日通過獎勵以國家語言(本土語)為教學語言的實施要點,專任教師若在選修課程中,全程以台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馬祖語或台灣手語等國家語言授課,將額外獲得五成鐘點費。但有學者認為,只獎勵單一語言恐成為變相歧視。台師大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則強調,要以流暢的閩南語來授課不容易,甚至比英語授課還難。

紐西蘭政府多年前由上而下推動保存原住民語言「毛利語」相關政策,如今被譽為成功兼顧英語、毛利語,是全球少數落實多元語言轉型的國家。圖為毛利人。圖/取自Pixbay 焦點

【高教國際窗】台師大本土語授課爭議 可借鏡紐西蘭「毛利語入大學」經驗

國家語言發展法上路,台灣師範大學今年初開高教圈第一槍,以鐘點費提升5成的利多,獎勵用本土語授課的教師,引發反彈。向南瞭望,紐西蘭多年前將毛利語導入國立大學課堂,如願復甦原住民文化,卻也釀出不少意見衝突,成該國教育部棘手課題,值得我國借鏡。

不少聽障或手語團體都表示,手語是個自然存在的語言,不應該被貼上聽障限定的標籤。記者張哲郢/攝影 生活

台灣手語發展百年門派眾多 戒嚴時被當方言只能偷偷學

手語從日治時期引進台灣,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戒嚴時期,當時國民政府有意要統一手語,引發南北手語大戰,各自為彼此認同的手語爭執;解嚴後,教育部不再執意統一手語手勢,讓手語有更多發展空間,如今以過去日本手語為底的部分只剩三成左右,反而衍生出特有的台灣手語。

鄭麗君(左)在文化部長任內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她積極推動依法設立語發中心,但卸任後設置條例草案遭退回,目前文化部已無成立該中心的計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鄭規李不隨?文化部證實國家語言發展中心「暫無規畫」

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在任時,一直希望依照一手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設立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她卸任後一周就退回該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文化部證實,考量政院等意見,已暫無成立該中心的規畫,因此未編110年度預算。眾立委聽聞都感驚詫,也掀起是否「鄭規李不隨」的議論。

蔡政府力推2030雙語國家政策,但有偏鄉學校表示,偏鄉地區聘任外籍教師不易。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

【語言教育亂象/上】一下推雙語一下推本土語 師生家長不知所措

108課綱剛上路,本土語言也列入部定課程,如今政府又要推雙語國家,教團和家長表示,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權責單位不一,缺少事前溝通,第一線教學現場不知所措,造成學生壓力。

蘭嶼島上最大部落「朗島」,近日有族人發現,蘭嶼鄉公所將「朗島部落」的標示牌,直接用讀音翻譯成「langtaw polo」。 圖/擷取自臉書「蘭嶼大曉事」 教育

「部落」標示牌直譯「polo」 蘭嶼鄉公所挨批草率

朗島是蘭嶼島上最大部落,但近日當地達悟族人發現,蘭嶼鄉公所將「朗島部落」的標示牌,直接用讀音翻譯成「langtaw polo」,「polo」用詞令人傻眼,批公所人員亂搞、草率,為何不直接用傳統部落名「Iraraley」就好。有族人說,小學生在校都要學母語,結果鄉公所卻用中文名稱直譯成中式拼音,「到底是要給外國人看,還是給達悟族人看?」

因中央疫情記者會爆紅的手語翻譯員李振輝(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手語納課程1】防疫手譯員爆紅 手語仍有「比手畫腳」刻板印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官員們身後即時翻譯英、客語的手語翻譯員意外爆紅。事實上,國家語言發展法已把台灣手語列為「國家語言」,111學年度起,將列為中小學部定課程。但有課綱委員認為,師資不足、加上家長擔心孩子被貼標籤,是推動手語的兩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