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本土語選修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多元選擇,不過因為是「選修」,有學校表示,部分家長把本土語當成才藝課在上,原住民語、泰語、越南語、手語輪流選;校方跟家長提建議改選別的語言反被投訴;而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用不到,少了學習動機,最後淪為多輸。有資深校長痛批,專家學者用意識形態及本位主義強壓中小學推本土語,質疑目的不單純。
「本土語」列為中小學必修,卻因政府訂出的2大關卡,被各校封為「排課大魔王」。每年3月、4月,各校都在搶老師,學校行政團隊倍感壓力,只好利用午休、偷渡別的課來上、請老師代打,或直播共學,讓整體教學安排變得混亂不堪,而且學生程度不一,有老師感嘆,像在高中國文課教注音符號。
本土語已列為中小學必修,但語言別採自由選修,有些語言因較冷門,師資難尋令學校頭痛。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所學校,發現新課綱本土語課程有語言師資缺乏、課表安排混亂和強制學習無益等三大困境。
明朝時,福建閩南人開始大舉前往世界各地做生意,包括到台灣拓墾;同時期,西班牙帝國也四處征戰,在殖民地菲律賓與來菲的閩南人交會。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團隊,靠著400年前閩人在菲律賓編的西語辭典手稿,揭開這段歷史與閩人的大航海時代,也對映出早期的台灣社會。辭典中「北仔」指朝廷的君王或北京的朝臣,類似今日南部人說台北「天龍國」;「私己錢」,在17世紀似乎專指女人私房錢。...
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111學年起本土語列入中小學部定必修課程,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閩東語(馬祖)和台灣手語,希望藉此保護、振興和促進面臨失傳風險的語言,強化身分及價值觀認同。但政策匆促上路,在師資未到位的情況下,不僅初衷難落實,更讓教育現場陷入惡夢。
9月即將開學的111學年,國高中課表將發生新變化。國中一、二年級將有一節本土語必修課,高中則增加兩學分本土語必修。另外,國三本土語課程可作為彈性學習課程選修,高中也可另規畫4學分選修,依學生意願開課。 課程上路在即,現場卻充滿焦慮。本報日前針對108課綱實施滿3年,向全台966所國高中發布民調,教師共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除課綱實施困境,不少教師也反映本土語課程遭遇極大困難。「師資未完備的情況下,即使開設也無人可授課」、「本土語教材、師資都沒有,令行政端很焦慮」。
公共電視史詩旗艦劇《斯卡羅》,播出後話題不斷,劇中素人演員討論度竄升,飾演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是泰武國小主任查馬克・法拉屋樂;二股頭伊沙是三地門鄉排灣族陶藝家雷斌・金碌兒;年紀最小飾演豬朥束公主(卓杞篤女兒)烏米娜當初拍攝才國一。
「國境之南」的屏東墾丁,曾經發生兩次足以影響台灣史發展的船難,分別是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和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羅妹號事件更讓台灣和美國簽訂第一個國際盟約「南岬之盟」,牽動往後台灣的國際角色變化和歷史發展,但這個盟約卻不是由清朝簽的。
朗島是蘭嶼島上最大部落,但近日當地達悟族人發現,蘭嶼鄉公所將「朗島部落」的標示牌,直接用讀音翻譯成「langtaw polo」,「polo」用詞令人傻眼,批公所人員亂搞、草率,為何不直接用傳統部落名「Iraraley」就好。有族人說,小學生在校都要學母語,結果鄉公所卻用中文名稱直譯成中式拼音,「到底是要給外國人看,還是給達悟族人看?」
在蘭陽平原生活超過1000年的噶瑪蘭族,18年前成功復名。但諷刺的是,18年來,宜蘭沒有一個人取得噶瑪蘭族身分。原因是1959年政府要求原住民依居住地,登記為「山地山胞」或「平地山胞」,但當時他們不是不知道就是放棄,如今要重新取得原住民身分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