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都10年路

橫跨清代、日據、民國三個時代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已經改為觀光特區,街區拱門及長廊映照出來來去去的身影。記者潘俊宏/攝影 焦點

【編輯室成果】浪子回頭的艋舺甩負面標籤 成文創、美食搖籃

台北市萬華是最古老的行政區,外界眼中角頭、茶室等負面的形象,也逐漸隨著時代而改善,有許多古早為商店融合文創商品推廣,卻不失懷舊滋味,另外台北市政府也與在地文史團體配合,一同保留老萬華的原汁原味,讓萬華新舊並陳,近年來萬華的平價美食還登上了必比登推介,走上國際版面。

鹽埕區的舊掘江商場曾是高雄早期舶來品集散地,儘管當年的榮景已不復見,仍可以在舊掘江的各個角落窺見不同時代所留下的歷史軌跡。記者劉學聖/攝影 焦點

高雄鹽埕不只有駁二 時間漫流中有各時代的記憶風景

鹽埕區曾見證高雄港的輝煌年代,但隨著高雄港失去以往地位,鹽埕區也逐漸沒落,變成大家口中的「老社區」。駁二藝術特區進駐鹽埕後,為鹽埕帶來不少觀光客,而當觀光成為老鹽埕的新命題,鹽埕人也希望前來參觀駁二的觀光客能走入鹽埕的巷弄間,實際感受這個老城區的歷史痕跡和魅力。

插畫師湯士賢用插畫紀錄台南特有的在地美感。記者曾原信/攝影 焦點

台南的美不僅僅是小吃…在地插畫師用筆凝結歷代古都的美

台南在「老屋欣力」的推動下,像是從一座沉睡的古城中甦醒,從小到店家,大到街道,整座城市都在不斷由舊翻新。然而在一片不斷翻新的城市中,卻鮮少有人真正的抬頭看看這座城的樣貌。

南科高雄園區員工數約1萬人,仍有土地招租中。記者徐白櫻/攝影 焦點

南科園區兩樣情 台南有台積帶旺 高雄因腹地不足停滯

冬日霧霾籠罩下,高雄市地標85大樓若隱若現,重工業城港都,歷任市長推動低汙染、高科技產業,但縣市合併10年,仍難逃煙囱林立。南科高雄園區光芒不如台南,高雄和發產業園區仍以金屬製品為主,廠商嘆土地胃納量不足、交通不便、人才難覓,造成產業難轉型。

李翔在每天六十公里送信的過程記錄下對台南的觀察和單純的生活感。記者曾原信/攝影 焦點

台南被文創熱潮淹沒 郵差用鏡頭保存真實的生活痕跡

台南的城市樣貌近年不斷改變,文青咖啡店、老屋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在台南巷弄遍地開花,而過去在都市開發下被遺忘的台南縣,也在縣市合併後,帶動原本郊區農村的發展,建案急速增加,原本小巷內的老房子逐漸被破壞、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星巴克、7-11、速食店和聳立的房地產廣告。

慶周青果行老闆陳金樹(左)與老闆娘連月裡(右)打算與青果行一起迎來開店第一百年。記者黃仲裕/攝影 焦點

三代老店慶周青果行 見證台中中區的活歷史

台中第二市場的慶周青果行開業於民國十二年,是第二市場最有歷史的店家之一,傳承三代的青果行見證了第二市場的繁榮與沒落,現任老闆陳金樹與老闆娘連月裡即便年過七十,每天清晨仍準時到店裡報到,打算與青果行一起迎來開店第一百年,也用畢生歲月,紀錄台中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鄒佳晶(右)希望打造一個讓不同族群都能感到自在的空間,有第二個「家」。記者林澔一/攝影 焦點

桃園的多元文化 讓新住民打造第二個家

桃園市自2014年底升格為直轄市後,每年淨移入人口上萬人,也吸引許多新住民移入。身為新二代的桃園市在地人鄒佳晶的媽媽是菲律賓華僑、爸爸是台灣人,她觀察,即便許多新住民家庭在桃園落腳,不少新住民在家中仍缺乏話語權,就算在家中也無法放鬆、自在,她因此希望打造一個讓不同族群都能感到自在的空間,也讓桃園的新住民有第二個「家」。

台中火力發電廠5根彩繪大煙囪,是當地最醒目的地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5根煙囪成台中負面地標 中火冒出的是「選戰狼煙」

台北有知名地標101大樓,台中火力發電廠也有5根彩繪煙囪聞名全台,只是煙囪一冒煙,台中人就冒火,連鄰近縣市都受害。台中市政府多次改朝換代,中火5根煙囪依舊屹立不搖,儼然成為中台灣的負面地標,藍綠都有意見。

蔡威德過去八年來與坪林茶農、在地商家合作,一步步勾勒屬於坪林的故事。記者胡經周/攝影 政治

新北不再被遺忘的茶鄉 坪林因為雲林的他重新被看見

新北市與台北市的生活圈愈趨緊密,卻也拉大了新北市城鄉差距。緊鄰台北市的新莊、汐止等地搭上了不斷向前邁進的列車,變得愈來愈繁華,生活步調也愈來愈快;至於離台北市較遠、沒搭上發展列車的坪林、雙溪等地,只見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失、社區漸凋零,生活步調也愈來愈慢。

新北市新莊在地人梁勝欽(右)和江欣諭(左)等幾位夥伴一同創辦「新莊騷」地方誌,介紹新莊的特色景點及城市故事,以扭轉一般人對新莊的印象。記者曾原信/攝影 焦點

翻轉新北「很悶」印象 在地人辦雜誌挖掘新北的「騷」

大台北生活圈形成後,新北市和台北市變得更緊密,新北人也開始拿台北市與自己的家鄉比較,「新北市常給人一種悶悶的、台台的印象」,新北市新莊在地人梁勝欽表示,很多人覺得新北市很悶、沒有什麼好玩的,但近年來,愈來愈多新北市在地團隊開始為新北市平反,透過挖掘新北市各地的特色與文化,一點一滴累積新北市的草根力量,也從中一點一滴找回新北人的自信。

縣市合併邁入十周年,六都城市人口增減出現變化,根據主計處統計,台北、高雄兩大城市人口外移趨勢不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台北的矛盾與拉扯 新舊思維如何打破對立

「台北正處於矛盾、拉扯的狀態,但正朝著融合的方向前進,」專售社會議題書籍的獨立書店「左轉有書」負責人張慧如從社會議題角度看台北,「矛盾、衝突」是她為台北現況所下的註解,也正是在各種思想、立場的碰撞中,讓台北成為推動台灣社會思維前進的引擎。

遙望台北一零一的信義區吳興街,曾被網友戲稱最不像台北,也曾有網友形容是「台北市的貧民窟」。記者林麗玉/攝影 焦點

一個信義區兩種世界 大台北「逐房價而居」的居住不正義

若以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習性,來看大台北地區居民遷徙,「逐房價而居」或許是最寫照,台北已經多年人口負成長,去年的「脫北者」竟然達4萬多人,且大多是青壯族群;新北人口雖保持正成長,去年增幅卻是近年最低,新北房價台北化,加上區域發展失衡、交通不便等因素,「居住不正義」已成大台北地區日常,而且持續惡化中。

六都人口十年內增減出現變化,從台北遷出近十萬人。記者余承翰/攝影 焦點

首都掀起脫北潮 10年出走10萬人

縣市合併改制邁入十周年,六都城市人口增減出現變化,根據主計處統計,台北、高雄兩大城市人口外移趨勢不減,反而桃園、台中、台南發揮磁吸效力,除交通建設建立大區域生活圈,通勤族日益增加,產業變化、就業機會及社福政策,都是促成人口移動關鍵原因。

專題

年度專題/六都新象 20年的美麗與哀愁

《聯合報》走訪六都,邀請在不同產業深耕、熱愛家鄉的在地青年一起回顧,這20年間,六都有什麼新面貌?什麼改變了、什麼則維持不變?下個20年,六都在地青年又希望透過各種熱血的方式,把自己的家鄉帶往何處?

台中縣市合併十周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說感嘆,十年來依舊「中央大、地方小」,建議中央一定要協助地方政府改善財政,不宜長期用補助款讓地方縣市生存。記者喻文玟/攝影 焦點

升格賺到?空有頭銜預算沒增還多支出 學者:根本虧到

「大市、小市差很多!」成大政治系鑽研地方政治的教授丁仁方,一針見血道出六都合併升格10年來的扭曲景象,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過去的台南縣加速邊緣化,仍維持鄉村的形態,雖然已號稱直轄市,但與鄰近的嘉義縣差異不大,所謂的「升格」,對偏鄉居民仍是遙不可及。

台南縣市合併後,打造舒適閱讀環境,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記者鄭惠仁/攝影 焦點

縣市合併教育資源相互拉扯失衡 非法定社福支出成預算黑洞

六都10年來無不大力挹注教育和社福預算,但教育現場仍面臨城鄉差距,大校動輒上千人,偏鄉小校僅零星個位數,「不山不市」區域的學校資源被明顯稀釋;每逢選舉,縣市長爭相加碼非法定的社福支出討好選民,卻埋下地方財政黑洞,排擠其他預算支出。

高雄市美濃區里長林作松爭取把一段水溝拓寬加深,多年來一直停留在紙上作業階段。記者徐白櫻/攝影 焦點

6人驗收1個水溝蓋 空有直轄市光環、行政效能卻退化

六都升格後,徒有直轄市光環,許多地區的行政效能卻「倒退嚕」,有不少民眾抱怨,最基本的路燈報修要等2周、公廁施工耗時半年還沒搞定。縣市合併後,行政效能卻離基層愈來愈遠;一名區長說,區公所淪為「轉公文單位」,區長沒錢、沒權,和合併前的民選鄉鎮長角色有天壤之別。

台北市從2015年開始,人口減少9386人,之後一路呈現負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人口板塊大挪移!北高成「移居」城市 台中、新北、桃園登萬磁王

人口是國力的象徵,城市人口則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縣市合併邁入10周年,六都是「宜居」或「移居」城市,從人口消長就一目了然。

環狀線的經營權讓雙北隔空交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搶資源!雙北爭捷運領頭羊、桃園綠線串雙北…台南最悲催

蔡政府端出「前瞻計畫」,點燃六都百里侯搶資源大戰,雙北雖長年扮演捷運領頭羊,但這兩頭羊近年也爭得很厲害。身為捷運發源地的台北市軌道建設如火如荼,觸角如八爪章魚般伸向新北;過去被稱為「北市護城河」的新北,這十年來捷運路網增加近1.5倍,正以「地方包圍中央」之姿,還向北市要董事會席次。

高雄縣市合併十年以來,城鄉依舊存在巨大鴻溝,更是常見工廠林立。記者王昭月/攝影 焦點

選舉撕裂大高雄 人口流失、生不如死 港都男兒高唱「我漂向北方」...

10年前,高雄縣市合併為38區,轄區包山包海,高雄市看似變大又變胖,但人口流失遠大於人口成長,許多高雄人「漂向北方」、遠離家鄉,10年來減少7000多人,大高雄市出現「生」不如「死」現象,高雄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