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自6月以來上漲超過30%,布蘭特原油近日升破每桶95美元,美國西德州中質原油2023年來首次觸及每桶91美元。分析師預計,由於OPEC+的供應削減超過全球經濟放緩導致的需求不振,油價短期內將突破100美元。 然而,幾乎所有投資銀行都認為油價不會長期保持在100美元以上,究竟近期國際油價為什麼走升?又為何撐不住三位數?
面對本周美國即將發布關鍵通膨數據、美國聯準會(Fed)將開會決定利率走向,加上油價「死多頭」高盛周日(11日)下修國際油價預測,補上臨門一腳,強化了對全球石油供應增加和需求不振的擔憂,國際油價周一(12日)下跌約3美元。 這是高盛過去半年中第三次下修油價預測。作為油價「死多頭」,高盛之前一直堅持今年底油價上看每桶100美元。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蔡英文、麥卡錫在加州的歷史性會晤成全球媒體關注焦點,會後雙方用詞謹慎反映台美共識是避免挑釁北京,然而中國大陸並不買帳,解放軍圍台軍演再度重現。 看點2:OPEC+無預警宣布5月起日產量將再減超過100萬桶,為何會在去年10月日減200萬桶後再度出手?另一方面,日本以高於60美元的限價向俄羅斯採購石油,引發美國對日本網開一面的質疑。 看點3:川普因支付色情片女星封口費的陳年舊案被曼哈頓檢察官起訴,締造另一項美國歷史紀錄,但官司卻無礙他挑戰2024大選,聲勢更因此水漲船高,支持度輾壓其他候選人。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宣布從5月起減產,為何引發全球風暴。
在曠日費時的俄烏戰爭中,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不遺餘力,對其原油價格設限是最新一招。但沒想到10月5日,油國組織OPEC+宣布削減產量每天200萬桶,一夕之間讓全球政治天平再現震動。觀察家認為,由沙國主導的OPEC決定集體減產,不僅代表沙國王儲穆罕默德對美國的蔑視,白宮也認為這是個人恩怨。而在2014/2016年油價大戰後,當時美國發現有兩種有效方法可提醒沙國。
紐約時報26日報導美國究竟如何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破裂,首度揭露拜登總統今年7月出訪沙國前,曾與沙國達成石油增產密約,按美方說法,沙國騙了美國,後來未按雙方談定的劇本走。那項並未白紙黑字簽下的祕密協議究竟說了什麼?沙國打著什麼算盤,讓美國顏面掃地?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備註:「郭崇倫觀點」暫停一周) 看點1: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首度表明,如果中國對台灣進行海上封鎖,美國和盟國有能力予以突破;與此同時,《紐約時報》指出,美國正計畫將台灣打造成「大型軍火庫」。 看點2:北韓近來頻繁發射飛彈示威,其中4日一枚中長程彈道導彈射程4500公里創下最遠飛行記錄,甚至飛越日本上空觸發警報,加劇東北亞緊張局勢的舉動引起各方高度關切。 看點3:OPEC+宣布每日減產200萬桶原油消息一出,讓美國大為光火,指責沙烏地阿拉伯此舉是為幫助俄羅斯增加收益,分析指沙國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試圖藉此影響美國期中大選。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和結盟油國(OPEC+)5日開會後宣布每日減產200萬桶原油,為2020年疫情高峰以來的最大幅度減產,恐導致全球原油供應更加吃緊,進一步推升全球油價。對此,美國總統拜登透過白宮發表聲明,批評OPEC+的決定「短視近利」。由於拜登今夏才特地拜訪率領OPEC+減產的沙烏地阿拉伯,沙國此舉形同打臉拜登,紐約時報分析,這代表拜登與沙國王儲穆罕默德「碰拳外交」的失利,甚至表明拜登對波斯灣盟友的影響力遠低於他的預期。...
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將訪問中東,13日先訪問以色列,15日轉往沙烏地阿拉伯,並將與沙國實際掌權的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會面。由於美國情報顯示,穆罕默德在2018年下令殺害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哈紹吉(Jamal Khashoggi),拜登曾稱他是被國際社會摒棄的人(pariah),現在又跑去見他,無非因油價飆漲已讓美國吃不消,希望沙國能增產石油。
當分析師們接二連三地拋出180美元、200美元的原油目標價後,轉眼間,國際油價暴跌逾15%。油價何以一飛沖天,又何以一夕重挫;有哪些因素促成,以及哪些事該做而未做、或不能做、不願做,還是不敢做。
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來到每桶80美元水平,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2022年和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再創新高,原油價格上看每桶100美元。不過,也不是所有機構都預測今年油價會達到三位數,甚至還有看跌的觀點。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4日開會,可能會維持現行的增產政策,即2022年2月每日產量將續增40萬桶,因為OPEC+已較不擔憂Omicron新變異病毒株對原油需求的影響。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釋出5000萬桶戰備儲油,罕見聯手中國、印度、日本、南韓等石油消費大國一起行動,藉由打壓油價來抑制高通膨。此舉背後並非純然是民生經濟考量,還帶有國內政治甚至地緣政治的目的,但為何市場專家普遍不太看好成效?本文帶您了解拜登戰備儲油決策背後的各種意義。
本周國內值得關注的經濟議題是,攸關北部電力供應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如何處理。蔡英文總統22日與環保團體對藻礁與中油三接議題未取得共識,傳出行政院目前替代方案底線是外推至不超過環評範圍,等於最多外推至離岸1公里,最快本周宣布。...
一年前的4月20日是國際油市永遠難忘的一天。因防疫封鎖打擊原油需求,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跟俄羅斯大打價格戰,美國原油期貨價格當天創下史無前例的「負油價」紀錄。如今一年過去,國際油價在疫苗接種與需求復甦的樂觀情緒帶動下回升並持續走強,多家機構預測今年油價將上漲到每桶80美元,有些甚至上看百元。
三年前就有「石油時代即將結束」的話題,本月這個話題再起,聚焦在「阿拉伯世界的石油時代即將結束」。有趣的是,三年前是疑問句,本月是肯定句。
國際油價出現前所未見崩盤走勢,五月交貨的美國西德州輕原油20日開盤後價格一路下跌,台灣時間21日清晨2點過後,跌為負值,2點半左右一度出現每桶負39美元(約台幣負1182元),即賣方賣出一桶原油,還需倒貼台幣近1200元。這是怎麼回事?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經過4天會議,12日達成歷史性協議,5月起每日減產970萬桶原油。此協議可望阻止油價持續探底,但減量數額低於市場期待,而居中協調的美國總統川普角色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