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快樂的企業掀起茶壺內風暴,曾擔任迪士尼執行長長達15年的艾格(Robert Iger)宣布回鍋,取代他的接班人、掌權不到3年的查佩克(Bob Chapek)。據傳過去數個月,投資人與高層主管就因為擔心公司未來走向,私底下不斷向艾格抱怨。而促使艾格決定再度掌舵的一大原因,或許是不想繼續看著查佩克搞砸他的心血結晶:Disney+。
時勢造英雄。當新冠疫情來襲時,Netflix成為居家隔離打發時間的選擇。但除了它之外,其他競爭同行也分食這塊大餅。而且Netflix也愈來愈像它之前的手下敗將有線電視:價格昂貴、充滿了讓人有選擇障礙的低成本節目。 因此,當用戶想看的節目不確定是在Apple+、Disney+還是Hulu時,憑什麼還要每月支付20美元的貴賓級訂閱服務?
當Netflix、Disney+為了爭搶全球市占,拚個你死我活之際,誰都沒想到Apple TV+出奇不意、放了大絕,用《CODA》(台灣翻譯:樂動心旋律)這部電影拿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吸引不少消費者關注Apple TV+。蘋果不走全球市場拓荒路線,定調「用好內容吸引顧客上門」策略,華爾街看好,蘋果積極走向訂閱制,這將帶動Apple TV+月租費收入節節上升,正面挹注蘋果整體營運表現。
今年剛開年之際,臉書母公司Meta與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谷歌一起躋身美國市值最高的「尖牙股」,人稱「FAAMG」或「FAANG」。但在陸續公布上季財報業績後,股價表現高下立見。這五支股票已分成兩大陣營,財報優於預期的蘋果、谷歌、亞馬遜贏回一些投資人的信任,但今年來股價仍然下挫。Meta和Netflix則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整體來說,FAANG在過去10多年非常強大。但在這個關頭,它們開始出現一些分歧,不再並肩齊漲。...
在資訊爆炸、串流影音看不完的時代,許多人選擇快轉追劇。日本做過調查,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加快播放速度看片的比率逼近五成,其他年齡層也在二至四成之間。不過日本腦科學家說,快轉播放的缺點,不只是「無法欣賞配樂」這麼簡單。
美國串流影音巨擘網飛(Netflix)掀起串流影音商機,傳統慣稱的好萊塢「八大」片商紛紛推出自家的影音串流平台搶食市場大餅,Disney+日前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宣示在台灣插旗,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Disney+上月在台灣正式登場,國內OTT平台大戰更加白熱化,不只國際兩大品牌在亞洲廝殺,國內多家業者也積極端出本地原創內容應戰,到底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Disney+昨(12日)迎接2歲生日,並正式進軍台灣及南韓。新的串流影音服務登陸,在台灣掀起話題。不過迪士尼股價沒有普天同慶,主要是第三季Disney+用戶成長遇到瓶頸,串流媒體虧損擴大,造成獲利下滑。 日經指出,一直以來迪士尼的成功商業模式是販售「迪士尼創造的世界觀」,與在地作品的商業概念截然不同,正因迪士尼如此嚴格管控他們販售的夢想,百年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市場...
2019年11月12日,是Disney+問世的日子,2年後的今天,Disney+攜手台灣大哥大、凱擘搶進台灣市場,雙方不僅將目標瞄準「用戶數成長」,長遠來看,台灣大與凱擘的投資製片能力是Disney+鞏固本地用戶、拓展原創劇集的重要生力軍,台灣大也能藉由Disney+讓自家投資的影視作品走得更遠、接觸更多的國家,不僅放大彼此合作的綜效,更成為彼此在國際串流影音市場共生的重要夥伴。
電商巨擘亞馬遜26日宣布,以84.5億美元(約台幣2370億元)買下電影公司米高梅(MGM)。這是繼上周華納媒體公司與Discovery合併後,美國媒體業的另一件版圖重整之舉,將實現亞馬遜的串流野心,且大大提升亞馬遜跨足娛樂業的功力。
美國電信巨擘AT&T於2016年以854億美元買下華納媒體(WarnerMedia)的前身時代華納(Time Warner)時,懷抱著結合媒體內容和系統服務的夢想,當時美國司法部以這筆交易將形成市場壟斷為由告上法院,AT&T最後打贏了官司,時代華納終於在2018年以華納媒體的名稱加入AT&T,未料短短3年後竟不敵市場競爭,AT&T放棄夢想,17日宣布將把華納媒體分拆出去,與Discovery合併為一家公司,以期能在串流影音內容市場與Netflix、迪士尼等對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