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水

高雄市鼓山三路接連兩次颱風淹水都很嚴重,路旁水溝蓋竟然長出小樹,議員質疑未落實颱風前整備工作。圖/議員陳美雅提供 評論

颱風豪雨重創高雄 「水溝長樹」人禍難道不該負責?

「排水溝長出210公分的樹!」是近來高雄最夯的話題,不僅成了港都奇景,更被嘲諷「是治水新招?還是道路綠美化?」凱米、山陀兒颱風3個月內接踵來襲,都讓高雄成了重災區,鼓山等地區一淹再淹,韓國瑜任內力推的「路平、燈亮、水溝通」,到陳其邁變成「水溝長樹」,讓受災戶不禁要問「天災之外難道沒人禍?」

作家「漂浪島嶼」指出,高雄滯洪池設計有如公園大水池,周邊不斷蓋起高樓,壓縮容水空間。圖為本和里滯洪池,風災當下溢滿,26日已派人清理。記者許正宏/攝影 評論

陳其邁該還給「路平燈亮水溝清」公道了吧

這次凱米颱風讓高雄市淹水嚴重,也讓市長陳其邁的政治前途受創。過去幾年,陳其邁努力形塑高雄「脫胎換骨」的形象工程,包括演唱會經濟、引進台積電等,卻在一場颱風中被打回原形,專家直指,高雄前瞻治水資源耗費在滯洪池的經費太多,這些經費若積極運用在雨水下水道、箱涵改建上,也許不會淹這麼慘。過去在韓市府時代,把「路平燈亮水溝通」當成重要政績,卻屢遭綠營及側翼訕笑,但現在看起來,或許他們都該收回過去的輕蔑。

政治

北市哪裡最會淹水 前瞻治水補助「0元」合理嗎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蔡政府前瞻治水預算,完全沒補助台北市合理嗎?

門頭溝區是這次暴雨北京受創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圖為門頭溝一處村落7月31日景象。美聯社 國際

11年前大雨79死…為何如今北京仍禁不住一場雨的考驗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遭逢暴雨襲擊。據官方媒體報導,這場雨最終導致79人死亡,約160萬人受災。時隔11年,受颱風「杜蘇芮」殘餘環流影響,7月29日起,北京又降下持續不斷的大雨,截至8月1日6時,已導致11人遇難、27人失蹤。 許多大陸民眾不解,中國首善之地北京,何以就這麼禁受不住一場大雨的考驗?

台南治水問題藍綠交鋒,國民黨台南市長參選人謝龍介陣營質疑從賴清德到黃偉哲已投入300多億,到底還要再撒多少錢?圖/台南市水利局提供 政治

六都攻防戰/謝龍介、黃偉哲為台南淹水交鋒 賴清德也成箭靶

台南市長選舉藍綠交鋒日益激烈,還把前市長、副總統賴清德扯進來。台南市政府表示,為解決安南區淹水之苦,市長黃偉哲與中央合作已投入30億元治水,並在去年8月的豪大雨看到成效,引來國民黨市長參選人謝龍介陣營大肆質疑,今年8月安南區才剛淹過水,市府睜眼說瞎話,且賴清德任內宣稱「淹30年的痛苦,我花3年解決」,未來還要再撒幾百億治水?黃偉哲回應,治水如同接力賽,需一棒接一棒持續做。

苗栗西湖溪銅鑼段的溪畔,在原有的濱溪植被中加鋪水泥自行車道,一條水岸就有三條水泥步道,專家諷刺「看了真的臉上會三條線」。記者鄭朝陽/攝影 焦點

【體檢前瞻治水/下】一條河岸開出三條水泥路 淪景觀拉皮沒改善水環境

經濟部水利署主導的前瞻水環境計畫,經費高達2508億元,目標是營造不缺水、不淹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但去年到今年相繼遭逢大旱、水災,計畫被批破功,連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也說,這筆錢猶如縣市基層建設的補充預算,用於綠美化多、治水少。本報記者與專家走訪被民間團體評為「爛蘋果獎」的前瞻水環境個案,專家直言投資的「本益比」太差,連恢復河川生命力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錢花得很不值得。

針對前瞻治水,政府雖拿出數據驗證成效,但民眾實際感受卻很不一樣。圖為8月6日高雄市區也因為大雨轟炸影響交通視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體檢前瞻治水/上】官方指標都說有成效 為何鳳山行政中心卻被水圍困?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中央與地方近20年來編列的治水經費高達1.13兆,尤其近年中央推出的前瞻水環境計畫,砸下2508億元治水,許多地方的淹水噩夢仍揮之不去,遭批「錢是花到哪裡去?」本報記者體檢水環境計畫的執行成效,發現民眾感受與政府宣稱的治水成效落差仍大;專家則指政府球員兼裁判,長期以來拿不出科學證據證明治水效果,錢卻一直砸下去,只是圖利特定人罷了。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王豫煌帶領本報記者實地走訪大甲溪東勢段堤防十三工區,指該處原本要施作400公尺長的堤防,在部分農民反對下,又縮減至150公尺。記者陳雅玲/攝影 焦點

【體檢前瞻治水/中】正反意見僵持…堤防折衷先蓋一半? 專家直搖頭

前瞻水環境計畫大撒幣到底能否發揮治水功效?外界很難仔細探究,本報記者實際走訪台中市大甲溪東勢段,水利署接獲農民陳情蓋堤防,結果一派支持做400公尺堤防,另一派卻反對,最後折衷縮減為150公尺,讓參與會勘的專家猛搖頭,直批蓋堤防靠喊價,標準莫衷一是,「你相信前瞻治水的錢真的用在刀口上嗎?」

水利署去年提報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計畫,這項調適計畫也參考日本鶴見川等國外的流域治理經驗。圖為鶴見川的減勢池。記者潘俊宏/攝影 生活

【與水患共存/下】底下淹水上面照看球賽 日本人如何做到不怕水淹?

氣候變遷、旱澇交替更難預測,經濟部水利署去年提出「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計畫」,要在6年內,落實26條中央管河川流域防洪調適策略,要求土地開發行為須自行吸收雨水逕流,也要有貯水設施把雨水留下來,減少下游洪患風險,也留下水資源再利用。

2018年8月23日強降雨轟炸南台灣,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大淹水。圖/林文達提供 生活

【與水患共存/中】淹水淹到怕 掌潭村民自嘲:這裡是沒有女孩願意嫁來的地方

2018年8月23日對於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的村民來說是難忘的一天,當天豪雨重創南台灣,掌潭村足足淹水到第八天才消退,這是13年來第三度淹水超過一周,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推動「承洪韌性」規畫,要讓掌潭村變成淹水也不怕災害的村落,居民迫於無奈接受,因為他們清楚知道,極端氣候,政府的治水政策也沒辦法保證未來不會再淹水。

嘉義掌潭村過去20年淹水5次,一次比一次還嚴重,學者進行耐淹規畫,打造台灣第一個「與水共存」的耐淹社區。圖/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生活

【與水患共存/上】翻轉嘉義掌潭村「水鄉」苦 打造全台第一個耐淹社區

去年迄今缺水,讓人忘了過去很多地方飽受淹水之苦;經濟部水利署與學者攜手部署,已在嘉義東石的掌潭村展開規畫,打造台灣第一個「耐淹社區」,從家戶到整座村莊,即使水淹一層樓長達7天,在社區互助與耐淹規畫下,依然能「與水共存」生活一周無虞,甚至成為淹水也討人喜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