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上路邁入第5年,已有2屆新課綱畢業生採學檔新制升大學。但不分普高生、技高生,卻愈來愈少考生將學檔作為升學用的備審資料,反而選擇舊制的PDF檔案,尤其技高生更高達6成使用PDF檔。學檔是108課綱重要變革之一,如今執行成效不彰,不僅學生不埋單,記錄學生3年學習歷程的美意也大打折扣。 但不管使用學檔或是PDF檔案,親師生更關心的是大學教授如何審查,究竟使用學檔或PDF檔案在備審成績上是否會不同?尤其PDF檔案不像學檔的課程學習成果會經過高中教師認證,易被質疑真實性,甚至影響評分?
某老牌私大在今年大學個人申請,採大數據分析擬出正備取名單供校系「參考」,教育部日前入校訪視後,祭出重罰。這種「智慧型違規」卻引發正反議論,有學界人士指出,各私校為了在申請入學階段盡量招足學生,未依評分尺規評分,給予個別學校或考生不同入學彈性,已是「只能做、不能說」的秘密。私立大學為「求生」無所不用其極,恐讓認真準備升學資料的高中生意外落馬。...
今年分科測驗數甲被評為較難的一年,頂標僅41級分為近6年來最低,0級分87人近7年最多。但事實上,無論考題太難、還是太簡單,家長、補教業都會跳出抗議。試題不具穩定度的問題,已經重複多年。大考中心命題組卷的「心態」應該徹底改變,別再作為大學招生工具。一位明星高中教師直言,社會上普遍有擔心大考太簡單,太多人得高分的擔憂,但想要做好鑑別工作,其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重頭戲,也是大學個人申請必採資料之一,首屆學生在茫然中找方向,卻接連爆出軍備競賽等爭議,去年首屆新課綱分發入學則出現「低分高就」,導致今年大批第二屆考生續戰不看學檔成績的分發入學,讓學習歷程檔案重要性成了可有可無,也有考生因個申「差一級分」達理想校系,只好再考分科測驗,當初努力製作的學檔也淪無用武之地。究竟該怎麼看待學檔,有今年應屆高中生建議學弟妹設定目標後,先做好「這件事」。...
大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開跑,學生高中三年累積的學習歷程檔案,占二階成績占比20%(醫牙學系10%),將是致勝關鍵,更可能是面試時問題的來源,今年冒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衍生抄襲或代筆的風波,有教授直言今年各大學勢必會問得更細、更深,如何把握學檔最後修改上傳機會?如何攻進頂大醫牙系?頂大熱門科系資通訊,奪榜關鍵有這些?今天起本報數位版將推出二階甄選教戰系列文章,陪伴考生和家長,對準理想大學科系勇往前行。
私立國中窄門難進,不少私中舉辦各類入學營隊,或透過入學考試篩選學生,卻也被詬病指是「小聯考」。有立委前年底提案修正私立學校法欲遏止此況,但朝野協商沒動靜;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上周審查國民教育法草案,私中招生又引發討論,最後教委會通過附帶決議,將由教育部研議修正私校法,規範私校不得以測驗、口試、審查成績或其他任何類似考試等方式招生,卻也掀起剝奪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爭論,不少想把孩子送進私中的家長更是焦慮爆棚,而專家則擔心最後反而讓孩子更痛苦...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應用在大學個人申請將邁入第二年,但教育部仍保留PDF檔管道,雙軌齊下讓學生可自由評估如何呈現備審資料。國內大學不分公私立皆表示,由於事涉學生升學權益,審查尺規也未提及「繳PDF就打叉」,因此不管是傳學習歷程檔案或PDF檔,大學教授審查皆一視同仁,重點仍在於學生如何有脈絡性呈現高中3年的學習過程。
教育部公布111學年度各大專校院新生註冊,全台19校註冊率未達六成,創歷年新高,國發會也指台灣2027年18歲(大學入學年齡)人口將首次低於20萬人,各大專院校都很憂心。陽明交大兩年前就已開始推動措施,擴大高中生對畢業後到陽明交大就讀興趣,減緩大學招生率下降的問題。
大學考招配合新課綱連動,其中最大變革是學習歷程檔案取代過去的備審資料。但本報發現,學檔推動三年多來,仍難深入偏鄉校園,除了因為偏鄉生多靠無須學檔的「繁星推薦」管道升學,導致製作學檔的意願低落,背後還有更多需要探討的困境。
因應108課綱、少子化、世界人才趨勢改變,大學選才也面臨變革。本報專訪台大副教務長陳林祈、註冊組主任李宏森,了解台大校方想挑選什麼樣的人才?如何維持穩定、公正的招生專業?111考招結束後,台大教務處招生辦公室又觀察到不同學群教授看待學習歷程有哪些不同觀點?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國立政治大學自2018年加入招生專業化計畫,第一年先協助3個科系訂出書審尺規,隔年進一步推動到全校各系,如今每系都已訂出具體的書審準備指引、差分檢核等機制。本報專訪今年7月底甫卸任的政大前教務長賴宗裕,分享訂定尺規對今年審閱學習歷程的影響,也提供高中生未來書審準備建議。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成大作為第一批加入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的頂大之一,積極借鏡國內外頂大的招生專業化模式,先是參考美國頂大、設立校級招生單位—教務研究專案辦公室,更輔導全校九成五科系提出學習歷程準備攻略,讓高中生更有方向準備書審資料。以下為成大教務研究專案辦公室主任蔡孟勳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108考招制度亂糟糟,教團及高中校長表示,大學的招生制度應回歸高中教育的本質,並不是「大學招生的補習班」,大學不能強迫高中端的教學必須要「配合」大學端招生,這是本末倒置,目前的考招規則設計,容易讓學習歷程檔案變得偏差,也有教師表示,教育部現已允許學生可選擇PDF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內的認證資料作為備審資料,無疑是打自己一巴掌,也會造成高中現場對於是否要推動學習歷程檔案系統打折扣。建議PDF作為備審資料應設「落日條款」。
因應108課綱上路以及少子化、世界人才趨勢改變,大學選才也面臨變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在加入招生專業化計畫後,曾召集全校各系所一起開會,定調學校最重視的學生特質是「自主學習力」,希望找到具備此能力的學生。但今年審查完首屆108課綱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後,卻觀察到現實瓶頸。
因應108課綱上路以及少子化、世界人才趨勢改變,大學選才也面臨變革。教育部從2017年開始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近6年砸下7.5億,希望大學建立審查評量尺規、定義學校人才培育目標,除檢視成績外,能更重視學生修課歷程與多元表現。如今成效如何?大學實務上觀察到哪些招生現況?聯合報數位版專訪國內4所頂大,揭開大學招生審查的神秘面紗。
108課綱不只改變過往高中的學習風景,大學端的選才機制也跟著調整。除了學測成績,教授也可以從記錄高中3年的學習歷程檔案裡,看見學生在校訂必修、多元選修等課程中展現的校內課程成果。 但很多高中家長擔心的是,大學端真的了解高中的108課綱變革嗎?教授真的會認真看學習歷程檔案嗎?為讓高中育才、大學選才銜接順利,教育部從2017年至今,共砸下7.5億元在大學端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後簡稱大學招生專業化),希望各大學提出客觀的審查尺規,並鼓勵與高中端互動,落實108課綱的適性揚才理念。
這次高三考生是變動最大的一屆,不僅要適應全新的課綱、變動的考招制度,更從去年5月迄今,面臨長時間的線上課程;而在個人申請的第二階段,還碰上疫情升溫攪局,使得面試不確定性增加,堪稱史上最苦命的白老鼠。不過,白老鼠的經驗很悲情,但也很寶貴,或許也是「面對未來世界的良好經驗」,不少校長教師說,他們被逼著適應這個「滾動式修正」的升學體制,相信會成為他們戰勝現實社會不確定性的養分。與其稱他們為白老鼠,更是「教育的先鋒」。...
「每天啪搭啪搭地不停打字,我都覺得我的人生變成人牲了。」這是一個高中生寫下的自白。面對理想飽滿、現實骨感的108課綱,師生3年下來滿腹苦水,越來越血汗的老師最想對教育部說「快補足師資,別再說空話了」;而高中生們最大的控訴則是「學習歷程檔案」,讓他們處境艱難… 我們連續3年針對108課綱推出獨家民調,呈現教學現場實況與困境,數字會說話,學生多半挺108課綱,但問題出在哪?
台灣108課綱進入第三年,《聯合報》長期追蹤教學實況,最新民調顯示八成高中認為政府配套措施不足,其中179所高中要求考招制度配套需要更加完整。申請入學二階近日放榜,今年各大學首度使用學生累積3年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書審資料,高中期待大學能看到成績以外的學生多樣性。
大學申請入學日前放榜,今年是108課綱首屆高三生升學,學習歷程檔案成為學生二階書審、面試的重點資料,高中師生、家長都在觀望大學如何審查。聯合報專訪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王潔,在審完今年首屆學習歷程檔案之後,清大有3個建議想提醒學生。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