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副刊

我問我聞/回頭看713事件淚史 「不再流離,不必逃亡,可以嗎?」

2019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我的1949」座談會後合影,前排左起為山東流亡學生孫法寬、席德志、蔡敬儀、戴安身、孫法彭、黃如藻。後排左起為張雪媃、蔡筱穎、陳俊宏、王國裕、單德興、宋治屏、林寶安。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2019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我的1949」座談會後合影,前排左起為山東流亡學生孫法寬、席德志、蔡敬儀、戴安身、孫法彭、黃如藻。後排左起為張雪媃、蔡筱穎、陳俊宏、王國裕、單德興、宋治屏、林寶安。圖/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什麼叫「查戶口」了。以前警察會上門查戶口。張彤非常痛恨童年時期警察上門「查戶口」的日子,他直到上了大學,看到警察都還會汗毛倒豎,一個同學很奇怪:「警察有什麼好怕的?」張彤很想回他:「因為你爸是國代,我爸是『匪諜』。」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掌握新聞脈動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掌握新聞脈動

系列文章

2024年史欽泰獲遠見高峰會「君子科學家獎」,由他的老長官、老戰友孫震校長(左)頒獎。孫校長也曾獲「君子經濟學家獎」。圖/沈珮君攝影

我問我聞/赤腳囝仔一片赤心 史欽泰把「志業」當事業

台灣半導體奇蹟的功勞簿上不是只有一個人,是很多人,史院長排在很前面。 史欽泰,漁村之子,台灣半導體業先驅,而他不夸夸其談。前台大校長孫震讚他「不伐善」(不張揚自己的好),我認為他就像晶片中的「奈米」線路,人家幾乎看不到,但越細越小越看不見越不可超越,他的「極小」恰成為他的「極大」。

高希均共有6個孫子女,現在均已大學畢業。這是他們兒時留影。圖/天下文化提供

我問我聞/高希均,斯人斯文 incredible 君子教育家

2024年四月天,高希均教授米壽。回首平生,他最欣慰的是:「我對得起爸爸」,充滿孺慕之情。高爸爸在大陸老家擔任過小學校長,對唯一的兒子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做一個教育工作者」。高教授說:「我始終堅持在教育崗位」。他的好友張作錦先生說:「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從來不會退休」,說的就是高教授。 六十多年來,高教授從未真正退休。他在威斯康辛大學任教34年,在美期間,即不斷為台灣導入進步的觀念,自1970年中開始,他每年都會返台,有時是任政府顧問,有時是講學,後來參與創辦台灣第一份經濟專業雜誌,並成立出版社。進入21世紀,落葉歸根,他的人生第二春局面更大。離開校園的高教授,「傳道、授業、解惑」,不再只是面向學生、面向台灣,還面向全球華人,除了出版以外,他每年舉辦「遠見全球華人高峰論壇」,不僅在台灣舉辦,也在大陸辦。他鍾愛的「人文空間」咖啡書坊,不僅在台灣設立,在大陸更大。

劉國瑞雖已百歲,仍愛看書。攝影/沈珮君

我問我聞/劉國瑞,不覓封侯但覓書 好眼光挖掘「長銷書」

2024年5月4日是「聯經出版社」50歲生日。劉國瑞是首任總經理,他在50歲時創辦聯經,今年正好100歲。他習慣用虛歲,他說自己101歲。 劉國瑞有很多身分,他在戒嚴時代是《聯合報》二版編輯,解嚴前社會、政治到處是衝撞,高度嚴謹的他直接跳升總編輯,《聯合報》1986年最高發行數字145萬份,是他任內創下的。 他是資深媒體人,但他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出版人,他在任《聯合報》編輯時創辦「聯經出版社」,並在2009年獲金鼎獎出版貢獻獎,這是出版界最高榮譽。

俞大綱夫婦與三個兒女攝於俞大維南京住宅。圖/俞啟木提供

我問我聞/俞大綱,文化園藝家 缺憾還諸天地

俞大綱去世前幾天,跟擅長栽花的姊姊俞大綵說,他要開始學習培養盆花了。俞大綵是前台大校長傅斯年的太太,也是台大外文系教授,比俞大綱大一歲,姊弟倆很親。她挑了幾盆素淡的盆子和花秧,還來不及送去,俞先生就在計程車上心臟病發驟逝。 俞大綵哭弟弟死得太匆匆,其實,大綱先生從到台灣之後,一直在做盆栽。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山海壯闊,但因長年貧窮、屈居殖民地,後來又戒嚴,很長一段時間是「文化沙漠」,俞大綱以一己之力辛勤培土、播種、灌溉、施肥,他播撒的種子後來一個個綻放異彩,成為台灣大片大片風景。 那個年代,大陸正在搞文革,而俞大綱在台灣卻在做「文化園藝家」。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