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戰後風起雲湧 為何膠彩畫卻走向沒落?

膠彩畫戰後命運和現代藝術大不同。圖為膠彩畫大師郭雪湖名作《新霽》。圖/馬可孛羅提供
膠彩畫戰後命運和現代藝術大不同。圖為膠彩畫大師郭雪湖名作《新霽》。圖/馬可孛羅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五月與東方」展呈現台灣1950年代中起的現代藝術風華,凸顯當年一群20多歲青年突破傳統、追求新局的勇氣。不過當時台灣藝壇在這現代與傳統之議外,也持續針對全省美展中「國畫」定義掀起「正統國畫論爭」,後者導致台灣曾盛行的膠彩畫沒落,成為學者口中台灣美術史的第二次斷裂。為何現代藝術興起,他們卻遭邊緣化?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系列文章

東方畫會的藝術家秦松在1964年創作的油畫《復活》,當年被扣上「紅旗」大帽子,盛怒下的他在畫上割了一刀。相比於戒嚴時期下東方畫會的波濤,五月畫會則較安穩無波。圖為2005年秦松受訪談心路歷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月與東方/五月畫會為何躲過戒嚴震盪?背後靠山與蔣中正、陳誠有關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五月與東方」重新揭開東方畫會成員導師李仲生遠走之謎,也再次把東方畫會成員秦松畫作當年遭指「倒蔣」事件帶到眼前。相比於戒嚴時期下東方畫會的波濤,外界不免納悶為何同時期創立的五月畫會較安穩無波,如今90歲的當年五月成員、藝術家陳景容受訪解謎。 「那個時候,社會上動不動就要吃牢飯,我們五月沒有什麼感覺,東方那邊比較嚴重。」在處處層疊作品、彷如工作室的住家,陳景容回憶起1957年23歲就讀師範大學(今台師大)大四時,應畢業不久的學長姊郭東榮、劉國松、郭豫倫、李芳枝之邀,參加他們甫創五月畫會的首屆正式展覽。...

東方畫會成員1956年2月18日攝於現代藝術導師李仲生於彰化員林的家門前。左起:歐陽文苑、李仲生、陳道明、李元佳、夏陽、霍剛、吳昊、蕭勤、蕭明賢。圖/夏烈提供

五月與東方/藝壇不解之謎 東方畫會導師李仲生連夜遠走因政治高壓?

甫開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正舉行「五月與東方」展,呈現1956年相繼成立的兩個畫會掀起的台灣現代藝術。然而當兩畫會在一些描述中,被稱作也受到當年高壓政治影響,引起部分藝術家不以為然,也重新掀開當時藝壇謎題。 這其中最大謎題,就是被視為東方畫會成員導師的藝術家李仲生,1955年究竟為何突然搬離在台北安東街的畫室,對學生不告而別。...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