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奧本海默/原子彈毀滅廣島、長崎 2城市為何成為目標? 日本差4天就改寫歷史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上映,立刻開出漂亮票房。片中敘述了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進行安全調查,以及1959年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轉任商務部長被國會否決。這些歷史對一般觀眾來說是知識門檻,但諾蘭對不同場景連介紹字幕都不打,儼然認為觀眾應該自己作功課,才能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緻門道。
就像電影花了大篇幅,敘述代號「三位一體」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核子試爆,卻未深入解析美軍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詳細過程。事實上,當時有許多科學家甚至政軍領袖都認為,已經不需要把原子彈用於實戰,只要能讓日本知道,美國已擁有可毀滅整座城市的超級武器,應該就能迫使日本不戰而屈,但為何美國最終仍決定直接投擲?另外在選擇目標時,京都曾被列入名單,後來戰爭部長又特意將其排除,到底有什麼考量?而美國又如何確保B-29投彈後不被核爆摧毀?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揭開,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內幕吧。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