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少)共學」是少子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課題,並在歐美、日本等地創下成功典範。聯合報從台北某國小擬結合日照中心,卻激起社區反彈的時事出發,深究「老幼共學」如何具體實踐。
聯合報揭露一批獵地集團正以蠶食鯨吞手法收購土地,利用合法的重劃手段,意圖在陽明山造鎮牟利,恐為當地帶來交通、土石流等災難,成功阻擋一場開發浩劫。
2022年3月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蘇貞昌自豪這是有溫度的好消息,有50萬戶受惠,為什麼許多房客嘆,看得到吃不到?甚至到8月底只有27萬戶申請,離50萬戶目標差一大截...
新冠疫情對全球航空旅遊業影響深遠,後疫情時代業界與民眾無不引頸期盼國門開放,但不論是迎接國際觀光客、或國內民眾海外出遊,卻從8月下旬蔡英文總統宣示評估開放邊境已來,仍缺乏完整配套措施...
在地文化創生行動家群像的主角是一群年輕世代,他們看見在地創生的需要,憑藉對鄉土的熱情,用創意實現使命感,希望翻轉在地現狀,讓在地的文化創意產業日漸茁壯;他們的專業和熱情也影響在地,交織成一幅地方創生的美好圖像。
110年8月初高雄降下致災豪雨,土石流襲擊南橫公路明霸克露橋,瞬間聯外要道橋斷路毀,桃源區梅山等3里居民受困在宛如孤島世界,斷橋二周後公路總局緊急開放封閉多年南橫東段道路,從斷橋事件一路領先報導,翻山越嶺挺進孤島,發揮直擊力量,並投入1年時間,從點到面拉開關懷視野。
公路工程以往遇到樹木的阻礙,往往都是移樹、砍樹讓道,但南橫公路修築過程,卻有一段「以路就樹」的佳話。
南橫公路梅山口至向陽管制路段每周二、四不開放,本報採訪團隊直擊,休園日可見山羌、帝雉悠閒踱步,生態專家為野生動物發聲,建...
南橫公路全線復通,人潮回籠, 但有居民忐忑「好日子沒了」,無法再悠閒開車;不只人要適應,山區動物也難免被噪音干擾,學者提...
南橫公路昨起全線開放,有民眾迫不及待前天就到高雄梅山口附近停車場卡位;昨上午開放沒多久,車流就逾5公里,甲仙工務段長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