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在美國猶他州的自家農場內,尼勒曼(Hannah Neeleman)正為自己的薑黃拿鐵加入一種特殊配料:從乳牛身上現擠的新鮮泡沫生乳;她年幼的女兒也往自己的杯子裡擠了一些。生乳是社群媒體上最新的健康時尚,提倡者宣稱比起加熱殺菌過的鮮乳更有營養價值。但面對乳牛H5N1禽流感疫情的威脅,這樣的說法還站得住腳嗎?人類若飲用被感染乳牛分泌的生乳,染病風險有多高?
在2001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小田耕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尋找能軟化塑膠瓶原料聚酯等合成纖維的細菌時,在垃圾場發現一種人們從未見過的細菌。他們在充滿塵土和廢棄物的溝渠中發現,一層細菌薄膜正愉快地啃食塑膠瓶、玩具和其他小裝飾品。細菌分解垃圾時,會利用塑膠中的碳獲取能量生長、移動並分裂產生更多渴望啃食塑膠的細菌。
「同學有見過這種昆蟲嗎?」一群國一生湊上前看著南投青農老師羅帥龍手上的塑膠盒,裏頭是一隻隻正在蠕動的幼蟲,或黑或白,學生交頭接耳,時而摸摸牠,時而發出既害怕又好奇的驚訝聲。羅帥龍解釋,牠們是去化有機廢棄物的天然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