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婦產科

政治

各專科醫平均年齡曝光 最資深和最年輕 足足差一輪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全台灣執業醫師的平均年齡落在幾歲,而最資深和最年輕的科別,分別是婦產科和急診。

陽明醫院開幕後,初期開辦上午門診,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牙科、泌尿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專題

照片看歷史/1985年北市陽明醫院開幕 僅24名護理卻要照顧百張病床

1985年5月10日,在台北市北區民眾引頸企盼及醫界人士的祝賀聲中,市立陽明醫院隆重開幕。開幕典禮由代市長馬鎮方主持。他致詞說,陽明醫院醫護人員都是一時之選,相信在該院同仁的努力下,必能在市立醫院中樹立典範。開幕儀式最後在該院員工組成的合唱團歌聲中結束,隨即展開交流及歡迎茶會。...

政治

圖解少子化海嘯!我生育率吊車尾 第一胎愈來愈晚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從歷年出生人口數,看台灣少子化有多嚴重。

來自衛生所的產後關懷電話卻成了產後媽媽的壓力來源之一,在孕產婦、母嬰相關社團中引發熱烈討論。此為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讓媽媽更憂鬱的「產後關懷電話」 還不如別打?

近期一則來自衛生所的產後關懷電話,在孕產婦、母嬰相關社團中引發熱烈討論。原來這支電話,成了產後媽媽的壓力來源之一,且眾多產婦都深受其擾。這種不明就裡的產後關懷機制,已淪為量化數據與強調政策KPI的工具,與關懷本質背道而馳,更恐怕成為壓垮產後憂鬱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人貝瑞意外發現叫了30多年爸爸的人,竟然跟他毫無血緣關係,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揭發一樁震撼全球的醫界醜聞。圖/取自紐約時報 國際

真實人生/暗黑百萬精先生 他尋根挖出震撼捐精醜聞 從此害怕照鏡子

現年37歲的美國人貝瑞一向對自己的祖譜感興趣,幾年前為了多了解爺爺的英國血統,他把DNA樣本送去知名尋根網站測試。結果赫然發現,那個他叫了30多年爸爸的人,竟然跟他毫無血緣關係。出生時抱錯了?媽媽外遇出軌?他花了3年多時間,揭開自己的身世之謎,且呑下難以言喻的殘酷真相。...

對不少部落孕婦來說,她們喜歡在車上分享生活,抒發情緒的壓力。記者郭政芬/攝影 生活

【偏鄉產檢難/下】專車接下山產檢 車上談心成她們專屬的紓壓時光

新竹縣山區尖石、五峰鄉的出生率約是全國平均的2倍,這裡的產婦、幼兒多,但孕婦下山產檢路迢迢,不僅家裡幼兒要跟著總動員陪產檢,也因交通不便,一趟產檢至少3小時,耗費不少心力和時間,幸好長期在此蹲點服務的至善基金會,前年起開出「安心媽媽」專車,接送部落產婦下山產檢,守護部落的下一代。

原鄉的孕婦負擔照顧壓力、經濟問題等,還要扮演妻子、母親、媳婦等多重角色。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生活

【偏鄉產檢難/上】診所少交通又不便 原民嬰兒死亡率是全國的2倍

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每一位孩子都是寶。但根據統計,原住民嬰兒死亡率約是全國嬰兒死亡率的2倍,且多年來差距並未減緩。山地鄉原住民的家庭生育率不低,數據的背後,代表著生得多、死得多的隱憂,早夭的原民嬰兒死因多為早產、先天畸形及染色體異常等,更凸顯出寶寶生命歷程中,母親懷胎過程的保護相當重要。

亞東醫院產科主任彭福祥表示,目前國外數據均顯示孕婦打莫德納或輝瑞BNT等mRNA疫苗,副作用較小。圖為巴西一名孕婦接種輝瑞BNT疫苗。路透 焦點

【疫苗難題/下】孕婦適合打AZ還是莫德納?接種前該知道的幾件事

孕婦打一劑保兩命,經各方爭取,指揮中心將孕婦納入第六類接種序位對象,原規畫只能選擇AZ。高雄、新竹市長自行宣布率先讓孕婦打莫德納疫苗,該提案今早才遭指揮中心打槍,不料,指揮中心半小時後又改口,開放孕婦「兩種疫苗擇一接種」,為什麼大家都呼籲打mRNA?醫學界也有建議孕婦12周以後再去打,打疫苗背後,孕婦更應該知道這些事。...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坦言,如果婦產科醫護染疫,影響的不只是醫院,還有許多不能延後、等待生產的孕婦與新生兒。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疫情下的產房/下】入院得先PCR採檢 孕婦擠快篩站排隊生產風險倍增

疫情改變孕婦生產流程,住院前得篩檢PCR,但生產往往十萬火急,新生兒即將出生前,還得等檢驗結果,急死產婦與家人,醫師也得臨機應變;但篩檢站塞車,徒增感染風險,醫師疾呼,政府應放寬標準,讓基層診所也能篩檢。

因防疫升級,政府規定住院病患得先接受PCR檢測,過去氣氛溫馨的婦產科,也變為充滿緊張氣氛的空間,圖為醫院因應防疫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疫情下的產房/上】住院先PCR篩檢、38周足月就催生 婦產科成生命與病毒拔河戰場

懷胎9月,本應是神聖且充滿喜悅的過程,但本土新冠疫情,打亂了初生的喜悅。產婦待產前,不僅得接受PCR檢測,醫院更嚴格排定接生時間,充滿新生之喜的婦產科,在疫情期間,突成充滿緊張氣氛的異世界,成了生命與看不見的病毒,努力拔河的戰場。

剖腹產通常要事先安排手術台,計畫剖腹的產婦應提早作決定。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怎麼生才好/下】生產前天人交戰 恐懼與壓力讓她最後一刻改剖腹

38歲的雷小姐是二寶媽,兩胎都是剖腹產,原本希望可以自然產的她,第一胎羊水破了超過12小時,宮縮卻一直沒有上來,家人頻頻打電話關心,她擔心產程遲滯,最後決定開刀。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剖腹產率從106年的34.1%,在108年攀升到35.1%,且自行要求剖腹的人愈來愈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怎麼生才好/上】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生產觀念變得不一樣了

部腹產?還是自然產?這應該是每位準媽媽一定會考慮的問題,事實上,衛福部和婦產科醫學會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但根據健保署統計,剖腹產率從106年的34.1%,在108年攀升到35.1%,且自行要求剖腹的人愈來愈多,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