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育類野生動物

已在德國絕種超過一個世紀的野狼重新現蹤,現在德國境內有130群狼,總數約1300隻,對牧場和一般民眾造成威脅。圖/紐約時報 國際

狼來了!德國絕種逾百年再現蹤攻擊家畜 開不開殺戒引激辯

已在德國絕種超過一個世紀的野狼,在兩德統一後的全面保護下又在德國現蹤,而且數量在過去10年增加了6倍。現在德國境內有130群狼,總數約1300隻,對牧場和一般民眾造成威脅,並引起激辯和嚴重對立,甚至非法獵殺。狼群入侵爭議已直達歐盟高層,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小馬就被一隻狼殺死。面對德國、荷蘭和比利時日益壯大的狼群,歐盟該如何因應?

六福村東非狒狒逃亡,從搜捕到過程到被獵殺死亡,桃園市政府飽受過程不專業的責難,卻沒人關心野生動物保育業務的承辦人力不足且缺乏專業的問題。圖/林務局提供 生活

比狒狒死亡更悲傷的事 他們沒錢沒人沒專業 空手與毒蛇獼猴搏命是日常

幾聲槍響,結束了六福村狒狒的逃亡生涯,也畫下牠生命的句點。人們氣憤一連串的管理、應變失誤,釀成這樁悲劇,卻沒看到更不堪的現實,原來包含桃園市在內,有九個縣市政府都只有一個人承辦野生動物保育業務,他們要面對多不勝數的野生動物,彼此卻很陌生,更缺乏後援,連看管毒蛇都不會,野生動物悲歌難止息,其來有自。

台南市龍崎牛埔大面積泥岩惡地有如巧奪天工般美麗,為世界少有。圖/台南社大提供 生活

環團護龍崎牛埔地景生態 憂環評法修法後掩埋場恐復工

台南市龍崎牛埔地區有美麗的泥岩惡地,位處二仁溪上游,早期二仁溪受廢五金、熔煉業汙染,成重度汙染河川,經20多年努力,生態回來了,但牛埔持續上演反掩埋場大戰。

為了解台灣黑熊是否也遭受微塑膠汙染,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和入山嚮導走了3天,最終收集到19坨黑熊大便,又花3天走下山。圖/林務局提供 生活

擺脫塑命/19坨黑熊大便測出微塑膠量超嚇人 她籲行政院花錢要用對地方

「黑熊剛走!」為了解台灣黑熊是否也遭受微塑膠汙染,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跟著入山嚮導走了三天,才進到玉山國家公園大分山區;這裡是台灣黑熊最主要棲地,那裡有一大片青剛櫟林,結實纍纍的青剛櫟是黑熊的最愛,一抵達,嚮導就說黑熊剛走,唐安又驚又喜,收集了19坨黑熊大便,又花三天走下山,檢驗結果一出爐,她的驚喜馬上變驚嚇。

綠色和平研究團隊認為,山林中的塑膠垃圾也是造成微塑膠充斥的元凶。圖/綠色和平提供 生活

擺脫塑命/台灣黑熊、石虎都吞了塑膠 學者曝海洋飛沫惹禍 你我呼吸也遭殃

塑膠包裝用過丟了就沒事?聯合報數位版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台灣6種珍貴保育類動物的排遺和棲地飲用水均驗出微塑膠,包含人煙罕至的台灣黑熊、櫻花鉤吻鮭都難以倖免,尤以黃喉貂的排遺中,微塑膠檢出率100%最為驚人。國內學者發現,在自然環境裂解的微塑膠,很可能以飛沫或氣膠方式飛散到人煙罕至之處,換言之,塑膠汙染已無所不在。綠色和平則呼籲政府加速源頭減塑,才能有效防止更多塑膠垃圾進入食物鏈。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68歲「山豬王」吉亞努,一生獵得千隻以上山豬,年紀愈大,心臟愈大,轉而挑戰更具致命的「虎頭蜂」為部落除害。記者尤聰光/攝影 生活

在地職人/不用獵槍的獵人 「山豬王」吉亞努化身捕蜂達人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山豬王」吉亞努一生獵得千隻以上山豬,為部落除害,和豬王拚搏的過程,也曾險些命喪獠牙,近年因上了年紀,鮮少與山豬鬥智、鬥體力,但他服務部落除害的心依舊,反而年紀愈大,心臟愈大顆,轉而挑戰更具致命的「虎頭蜂」,三年來他已替部落及農民拆除200顆蜂巢,成了原民部落的狩獵職人。

鳥友為誘拍台灣藍鵲,架設釣竿並綁上麥皮蟲,吸引台灣藍鵲飛衝覓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美照背後不能說的祕密 台灣藍鵲用「釣」的 長耳鴞放鼠餌

為了拍攝夜間覓食的保育鳥類長耳鴞美照,新北市貢寮區龍門運動公園傳出有人放老鼠當餌,張張美照背後不能說的祕密,「誘拍」醜聞再次被搬上檯面,原來魔鬼的誘惑不曾消失。有人倡議有條件合理餵食野鳥有助發展生態觀光,並非萬惡不赦。基隆鳥會就曾在基隆港執行定點、定時,提供食物給大老遠飛來覓食的老鷹飽餐一頓,研究結果認為「不宜貿然實施」。

遊隼是台灣所有隼中體型最大、最壯碩的,俯衝時速可達300公里左右。圖/基隆鳥會提供 生活

雛鳥爭寵也會宮鬥?猛禽遊隼這一幕手足情深 感動鳥友…

物競天擇是自然界物種生滅不二法則,部分猛离的雛鳥為爭奪親鳥餵食,可能「手足相殘」上演宮鬥戲,強健的雛鳥有可能攻擊體弱雛鳥,甚至將牠逐出巢外。基隆野鳥學會長期觀察東北角瀕危鳥類遊隼繁殖,剪輯「遊隼的故事」紀錄片,進入校園播映,感動學生反映熱烈。鳥友取名「大寶」的幼鳥,竟會與弟弟分享食物,沒想到遊隼世界也能手足情深。

自澳洲引進的無尾熊哈雷與派翠克,也是搭乘長榮航空波音747-400客貨機來台的嬌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焦點

【走私動物破口/下】從蜜蜂到白鯨都可載 飛機空運動物有「絕不可違反鐵律」

活體動物航空運輸是一個複雜、高度接觸的過程,涉及從托運人到貨運代理再到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包括處理人員)的每一個人,不恰當的容器使用或誤解承運人或政府法規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國籍航空華航、長榮都有非常豐富的活體動物運送經驗,小到蜜蜂、大到白鯨等等,在航行千萬里的飛行途中必須確保這些活體動物們的安全、穩定,在檢疫申報、包裝形式、符合進出口國的規範上,缺一不可。...

走訪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台灣特有種「台灣長鬃山羊」正在山坡上覓食,另一頭一隻山羌很快地跳進叢林間躲藏,這裡是他們頻繁出現的地域。記者蔡青縈/攝影 焦點

【影音】動物野解封/走入山林驚喜遇嬌客 大雪山動物夜行揭密

5月中台灣疫情爆發,各地嚴格管制民眾出入,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等園區也都禁止民眾進入,園區內長時間沒有遊客造訪,工作人員發現野生動物開始頻繁出現在過去人煙較多的地方,如遊客中心、員工宿舍等地,如今疫情趨緩,遊客可以自由到山林野外遊憩,碰上野生嬌客的機會隨之增加。...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小笠原山觀景台附近,三級警戒後有小山羌出來覓食。圖/嘉義林管處提供 生活

阿里山、奧萬大變動物樂園 野生動物「報復性出遊」背後有玄機

疫情三級警戒延長,觀光景點超過1個月沒有遊客,意外讓野生動物安心「出遊」,阿里山森林遊樂園區的獼猴跑到較低海拔沼平車站,奧萬大森林遊樂園區也成動物樂園;為留住嬌客,嘉義林管處指出,解封後會加派人員勸導遊客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違者不排除開罰。...

中國大陸雲南省的象群離開西雙版納棲息地一路北行到環境陌生的玉溪與昆明,外界推測的原因包括原有棲息地無法滿足象群生存、象群首領迷路與地磁變化啟動大象基因的遷徙本能等。路透/CCTV 國際

雲南野象群500公里長征進昆明 「遊走逛吃」行徑專家至今找不到原因

中國大陸雲南省的15頭亞洲野象從西雙版納向北跋涉500多公里,沿途破壞農田與房舍,造成數百萬人民幣的經濟損失,2日更進入省會昆明市的近郊。陸媒指出,象群「逛吃」早從去年就開始,專家表示亞洲象離開棲息地進行超長距離移動十分罕見,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的原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室今年首次嘗試黑鳶巢位直播,24小時不間斷。圖為黑鳶幼鳥。 圖/屏科大鳥類研究室提供 生活

野生動物變網紅!黑鳶巢位直播 邀網友當科學家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室今年首次嘗試黑鳶巢位直播,3月19日至今近1個月,可見黑鳶寶寶在巢內練習振翅,隨時將離巢。24小時不間斷直播,克服地域、電力限制,邀網友們成為公民科學家,近距離觀察黑鳶爸爸、媽媽如何照顧幼鳥。

大象約有幼稚園孩童的智商,很會「認人」。保育員要跟大象「混熟」,大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生活

地表最療癒工作?想當動保員 先學會十八般武藝

動物保育員的工作看似療癒,可跟可愛的動物們互動,但不同動物有不同的習性與特性,療癒的工作背後,其實暗藏辛苦的一面,且保育員們為了要照顧好動物們,還要具備特殊技能,像野山羊保育員要有好腿力、魚類保育員還要會潛水等。

郭祥廈(右)說,救鯨豚是為人類贖罪,因為人類加速自然環境的改變。記者游明煌/攝影 生活

【游回大海/下】「我救鯨豚幫人類贖罪」他24小時待命和死神搶時間

中華鯨豚協會專員郭祥廈被譽為「鯨豚救援專家」,15年來已有上千次救援鯨豚任務,不管是多遠還是多惡劣現場,他總迅速衝到第一線,「多一分是一分,多一秒是一秒,得和時間賽跑。」常掛在嘴邊,他說從事救援鯨豚工作是「幫人類贖罪」。

野生動物保育專家發布罕見的雄性「印度支那虎」在泰國西部森林地區出沒,其中一頭年輕老虎發現攝影機,好奇地走近嗅聞。路透/DNP-Panthera-ZSL-USFWS-AsECF-RCU 國際

729國際老虎日 看瀕危「印度支那虎」泰國現蹤還賣萌

野生動物保育專家發布罕見影像,顯示三頭公的「印度支那虎」(Indochinese tiger)漫步在泰國西部森林地區,其中一頭年輕老虎發現攝影機,還好奇地走近嗅聞。這是該地區4年來首度目擊遭盜獵而瀕危的印支虎出沒,令保育團體慶幸當地復育已開花結果。

海保署成立2年了,這次主導巨口鯊禁捕的卻不是海保署,而是漁業署,令人錯亂。圖/漁業署提供 生活

【禁捕巨口鯊2】禁捕保育誰說了算?一隻巨口鯊引發2個署之爭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成立兩年,但這次推動禁捕巨口鯊,主導的卻非海保署,而是漁業署。對於被質疑撈過界,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說,保育歸海保署管,捕撈經濟物種才是漁業署管,巨口鯊雖不是經濟物種,但每次捕獲巨口鯊漁民就被罵翻,漁業署才跳出來管好漁船;至於巨口鯊是否列入保育動物,要由海保署處理。

巨口鯊IUCN紅皮書評估「無危」,台灣卻搶著禁捕,兩派人吵翻了。圖/漁業署提供 生活

【禁捕巨口鯊1】台灣搶先禁捕「無危」巨口鯊 讓漁民跟動保團體槓上了

在動保團體的要求下,漁業署16日預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撈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等3物種,海委會海洋保育署以一句尊重帶過,學術界卻提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巨口鯊列無危,沒必要禁捕引發論戰,漁民也不滿遭到汙名化,認為此舉只是以踐踏漁民來成就保育聖人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