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美國德州沃斯堡洛克希德馬丁工廠,新出廠的F-35B試飛,垂直降落觸地後,突然機尾翹起,機鼻觸地在地上打圈,飛行員啟動彈射跳傘逃生。美國軍方解釋,這架F-35B尚未交機給陸戰隊,執行試飛任務的是一位空軍派駐洛馬的少校試飛官。他在彈射過程中受到輕傷,如今已經出院。 F-35是航空史首架一魚三吃,同時開發傳統、航艦、垂直三種起降方式的機種,也是唯一服役的超音速垂直起降戰機。有趣的是,F-35B的設計概念,很可能出自解體前的蘇聯。
日本防衛省慶祝自衛隊成立70周年,11月6日神奈川縣外海相模灣,舉行20年來首度國際觀艦式。除了地主之外,還有12國海軍...
台灣不少人在軍火掮客的四方鼓吹下,希望對美採購價格昂貴的F-35戰機,號稱第五代戰機的F-35自從服役以來,出現許多性能瑕疵,鄰近韓國採購的40架F-35戰機這一兩年來已經出現許多故障,影響韓國空軍執行任務,即便是美國國會,也對這款戰機的發動機性能提出質疑。
接收F-35的國家越來越多,現在提需求,20年後或許能到手,台灣空軍在1970年代就想採購F-16A/B,拖到了90年代才獲得。台灣想要F-35B,因為可以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有效用於兩岸之間可能的衝突模式。 等到可以買F-35B,還要附加多少作業費用,划得來?台灣想買高性能戰機,美方根本不想理你。難道自行研發下一代戰機,才是獲得高性能戰機的最短距離?
蘋果發表會在今天(8日)凌晨1點登場,最受關注的iPhone 14系列推出4款新機,台灣作為首波開賣國家,自明(9日)起即開放官網預購,並於隔周16日正式開賣。不過iPhone 14系列的售價曝光後引發台灣網友熱議,全系列不僅比iPhone 13上漲2000元,對比iPhone 14的美國售價,更是多出4000至1萬2000元不等。蘋果公司(Apple)今天在發表會上公開iPhone14系列,一共有4款新機,分別為iPhone14、iPhone 14 Plus、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
戰鬥機是諸多軍事發燒友的入門,政府遷台後,國軍先後引進F-84、F-86、F-100、RF-101、F-104、F-5、F-16等美製戰機,至於F-14、F-15、F/A-18、F-22、F-35、F-117,注意時事讀者也耳熟能詳。程度較高的軍迷,不會忘記幽靈機F-4,以及活躍越戰的F-105、F-111,還有美國本土防空的F-102、F-106。在這些名機之外,數列中還是有大量空號。這些失敗的產品,有的是原型機出廠後,無法通過測試;有的停留在圖紙或模型階段,就停止研發。 這些是怎麼失敗的?它們對航空史產生哪些影響?美軍第一種大量生產服役的噴射戰鬥機,是洛克希德的F-80流星(Shooting Star),故事就由這裏講起。
戰機研發、航空工業該學學台積電,否則永遠看不到別人機尾燈。 全球戰機研發尖端科技離我們太遠,發展航空工業,先學台積電先打進全球產業鍊再說,是第幾代戰機才有意義。 退求其次,新科技用在舊飛機,低成本的作法行不行?「未來是無人機的時代」,無人機真能主導一切? 一人帶多機(忠誠僚機)出征,很可以?若是「你終究要被時代淘汰」,是否代表你的功能太單一?
1992年,由NBA明星組成的美國男籃代表隊,橫掃巴塞隆納奧運,世人稱為「夢幻隊」。同時間的美國海軍航艦甲板,也堪稱夢幻陣容:防空由F-14雄貓(Tomcat)戰機負責,對地則有航程長、酬載高的A-6闖入者(Intruder)攻擊機。A-6還有兩個親戚:KA-6D空中加油機,與伴隨攻擊機出擊的EA-6B徘徊者(Prowler)電戰機。相較之下,1980年代後期加入的F-18大黃蜂,則像是隊中最佳第六人:雖然並非頂級王牌,但每個位置都能替補,可以協助F-14捍衛空域,也可配合A-6深入敵陣。 當時沒人想到,隨著時局發展,上述每個「先發選手」,再加上S-3維京(Viking)反潛機,居然全被F-18大黃蜂替代掉。
F-22猛禽(Raptor)戰鬥機2005年底加入美國空軍,至今仍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超級戰鬥機。F-22身軀龐大,卻很靈活,雷達匿蹤,還是唯一能長時間超音速巡航的戰鬥機。在美軍的對抗演習中,F-22曾以41比1的懸殊比例,痛宰前一代主力空優戰機F-15。因為性能過於先進,不同於大量外銷的F-35,華府至今不曾同意釋出F-22給其他國家。 依據美國空軍部提交國會的2023會計年度預算,從今年10月到明年9月,將汰除150架飛機,F-22高達33架,超過現役機隊總數的六分之一。美軍為何要將這架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超級戰機提前除役?
拜大陸經濟起飛提供鉅額經費所賜,中共解放軍的武器近年突飛猛進,連稱霸全球的美軍,都不敢掉以輕心。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維爾巴赫上將(Gen. Kenneth Wilsbach)15日在一場線上研討會證實,美軍最新的F-35戰鬥機,近日首度與共軍的殲20戰機在東海上空近距離相逢。維爾巴赫宣稱,共軍把殲20飛得非常漂亮,運用預警機指揮戰鬥機的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
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維爾巴赫(Kenneth Wilsbach)近日在公開頻道證實,F-35和中方的殲-20至少已遭遇過一次,他不認為這是交戰(engagement)。他談及大陸的空警500預警機,說它在遠程射擊發揮重要作用,一些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獲得空警500的協助,他對能否打斷這條殺傷鍊非常感興趣。
1月底F-35C航艦墜毀事故,不是最嚴重,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航母不是靠聽覺運作的地方,走在甲板上轉錯一個彎,可能就是一條生命流失...白天天候再惡劣,都還沒有夜降可怕!甚至一個巨浪,航母被托起撞飛機都有可能...但降落航空母艦,興奮程度沒得比。 身為軍武迷,能踏上航母,此生夫復何求。不但上航母,還摸得到F-18的折疊機翼;又被降落失敗、重新拉起的F-14雄貓戰機強大氣流噴發洗臉 施孝瑋坦言:真TMD的爽啊,終生難忘!
第十三屆新加坡航空展,今天起(2月15日)在樟宜機場展覽館舉行四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次航展首度取消公眾參觀日,以往在各地鐵站等公共場所處處可見的售票廣告,今年當然也不存在。然而大部分歐美航太廠商仍然參加,依據大會估計,總共有39個國家地區、近600家參加,仍達往年的三分之二;至於出席航展的業界與媒體人士,預估約為13000人。所有與會者需強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每日快篩檢測。 相對於歐美國家已經習慣於與病毒共存,海峽兩岸政府始終堅持「清零」,嚴重影響業者參展意願。因為四天展期結束後返國,必須經歷14天隔離,再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成本非常高昂。受到影響的不僅是業者,對媒體也造成巨大衝擊:以往國內軍事類媒體都會赴星採訪,今年全部打退堂鼓;聯合報數位版是唯一出動特派記者,由台灣前往採訪的國內媒體。
兩年一度的新加坡航空展將於2月15日至18日,在新加坡樟宜會展中心登場。聯合報數位版預計將派出資深軍事記者程嘉文,親自飛到新加坡航展現場,天天為讀者帶來最新軍事戰機、武器與民航機以及相關軍武資訊的第一手報導。 即日起聯合報數位版也開始一系列的新加坡航空展暖身報導,除了回顧新加坡航展的歷史,也會介紹世界各大航展的特色與發展沿革,還有解密新加坡「星光部隊」與台灣的密切關係,甚至新加坡空軍第一任司令就是台灣人!此外回顧2021年因疫情影響的航空業,在展望2022年時,如何因應客運量大幅衰退、貨運量大幅成長的趨勢? 第一手的新加坡航展報導、最專業深入的軍武新聞,敬請訂閱鎖定聯合報數位版軍武頻道。
美國海軍一架F-35C戰機1月24日降落卡爾文森號航艦失敗後掉進南海,間接證據指向美軍似乎已找到殘骸確切位置,並且著手準備打撈。儘管外媒日前指中國大陸可能試圖搶先回收有如「情報寶庫」的F-35C,而中方的遠洋打撈救生船也確實有此能力,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早在1970年代,就曾找上商業大亨霍華.休斯合作,試圖瞞天過海打撈沉沒的前蘇聯潛艦,讓中方搶撈的說法不免有點「作賊喊抓賊」的味道。
美國海軍一架第五代戰機F-35C日前因降落航艦失敗而掉進南海,外媒紛指中國大陸將試圖搶先一步打撈。儘管北京當局嘴上說「沒興趣」,但解放軍據報已派出兩艘軍艦趕往疑似失事海域卡位。畢竟,這是一場「先搶先贏」的遊戲,獎品是造價1億美元、搭載機敏技術設備的最新銳美軍戰機。專家指出,中國大陸早有打撈外國軍事設備的紀錄,而F-35C是架會飛的「超級電腦」,形同「情報寶庫」,就算只撈到部分組件對中方來說就算賺到。
美軍最新的F-35戰鬥機似乎流年不利: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於24日宣布,1架隸屬卡爾文森號航艦(USS Carl Vinson, CVN70)的F-35C,在降落母艦時失敗墜毀,飛行員則啟動彈射逃生,由艦上直升機救回,總共導致7名官兵受傷,目前原因還在調查中。這是韓國空軍一架F-35A因起落架故障而以機腹迫降後,今年第二起F-35事故,也是航艦版的F-35C首度失事。此外,去年11月一架F-35B由英國航艦伊莉莎白號起飛失敗墜海,消息指出可能是地勤人員忘記拆掉引擎進氣蓋板所致。這種西方陣營下一代普遍使用的戰鬥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蘇聯坦克大軍如潮水般殺入西歐,是冷戰時期北約揮不去的夢魘,A-10攻擊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但從耍帥第一的戰鬥機飛官角度,又醜又慢的A-10,怎麼看都不稱頭,唯一的支援地面部隊功能,又純屬幫他人作嫁。因此多年來每逢預算緊繃,軍方就想把這個非主流機隊推出去祭旗。然而設計時就以耐打為優先的A-10,却證明不僅擋得住敵人砲火,甚至無懼於長官屢屢背後插刀。美國空軍2022年原打算削減201架戰機,包括42架A-10,但在國會力保下,其他飛機都被砍,唯獨A-10無恙。 A-10攻擊機「疣豬」的最大保護者在華府的國會山莊。參眾兩院中始終有強大的擁護A-10聲浪,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來自亞利桑那州、共和黨籍的前參議員麥莎莉(Martha McSally)。她於1988年起服役於美國空軍,2010年以上校官階退伍。身為A-10飛行員的麥莎莉,是第一位參加戰鬥飛行的美國女性,也是美國空軍首位戰鬥機中隊長。
英國皇家海軍由航空母艦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R08)為首組成的航艦打擊群,5月22日從英國出發,經由地中海、印度洋,昨晚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接下來,她將與美、澳、法、日、韓等國海軍,在菲律賓海舉行聯合演習。航艦打擊群將於9月訪問日本,伊莉莎白女王號將停靠神奈川縣橫須賀基地,艦隊中其他艦艇,將分別停泊於海上自衛隊另三大軍港:吳港、佐世保、舞鶴。艦隊預計於年底返回英國,整趟海外派遣長達2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