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台灣平均餘命突破80歲,百歲人生指日可待,生命歷程拉長,「延遲轉大人」也讓老後生活難依循過往模式。在少子化、單身族和獨居比率增加的狀況下,愈來愈多「準退休族」發起老後不一定要與家人同住的理念,開始籌畫與「非親人」一起共老,也有人擔心老後無人照顧,展開將外籍看護納入「新家人」的計畫。但想要布建老後新家人網絡,究竟該如何進行?其實從出社會後就可以開始了。..
失智者的一天除了醫院、據點等等的行程,就沒有其他活動了嗎?有時候照顧者擔心失智者走失,就完全不安排戶外活動,或是有一半的時間是待在家中,但沒有從事任何活動。我們都知道,身動、腦動跟互動可以預防延緩失智,但想安排活動又不知道哪些活動適合失智者?相信這也是照顧者們的疑問跟心聲,究竟失智者的一天應該如何好好安排?
「犯罪是一下子,被害人的痛卻是一輩子。」吳銘漢夫婦33年前遭強盜殺害,當年僅6歲、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兒子吳東諺,一直由吳銘漢的兄弟照顧;吳銘漢哥哥吳唐接迄今仍堅持在訴訟中尋找真相,也從未放下心中的冤痛和憤恨。他說,「除了官司,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東諺;東諺走在我前面,心中大石才能放下。」同時,他也透露這些年照顧侄子面臨最大的難處。...
長壽的社會裡,年邁父母要照顧中年孩子的情況愈來愈多。他們可能是有能力卻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只靠父母養的啃老族;也可能是因為生病無法自立的身心障礙者。在醫療、社福現場服務的醫護人員、社工都觀察到,台灣有愈來愈多的年老長都在憂慮,要如何照顧無法自立的兒女。 CFP國際認證理財規畫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症的雙胞胎弟弟,因常年生病,一直是爸媽心裡的牽掛。廖一聰的媽媽深知自己無法永遠照顧小兒子,卻也不希望他拖累哥哥,所以認為把剩下的財產交給哥哥是最公平的做法;而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責任沉重,於是善用保險與信託的功能,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
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你如何準備。
法醫為死者發聲,與檢警一起追查真相,也在死者身上,看到台灣正在惡化、加劇的社會悲歌。《聯合報》專訪4位法醫師,訴說不同生命階段的社會悲劇,剖析問題、尋找解方。
你會讓確診失智的家人獨立出門,自己吃飯或是做家事嗎?家屬常常因為擔心失智者迷路、受傷,跟前跟後保護著他們,但這樣的照顧,對失智者來說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會不會反而傷害了失智者的自尊,也讓他們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加速退化呢?照顧者一定會面臨照護上的挑戰與兩難,究竟什麼樣的照顧才是剛剛好的照顧? 本集邀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資深社工劉怡吟,向聽眾介紹怎麼樣才是剛剛好的照顧。
全台失智症人口已經突破30萬人,造成失智照顧量能愈來愈沉重,而如今全球的失智照護都走向「社區化」,社區互助更是一大理想目標,例如日本、瑞典等國陸續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其實台灣也不例外。 打破照顧圍籬的「屏安村」,就是台灣第一處採取開放式照顧高齡及失智長者的環境,靠著整合社區多元資源,甚至透過科技,例如具有藍牙技術的「屏安福」,形成強大的支持網絡,提供失智症患者持續的照顧。究竟他們具體是如何讓居民打破迷思,與失智長輩共存的呢?
台灣從南到北擁有不計其數的登山步道,有經典熱門路線,也有隱藏版祕境。而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愈來愈多人挑選出遊時會將無障礙設施視為首要考量,選擇步道時也會在乎路面是否平整、行動不便者或輪椅可否通行、沿途是否有設置廁所等等。以下就來看看民眾推薦的20條步道路線,以及專家分享該如何為親友規畫一趟安心愉快的無障礙行程,讓每個人都能親近山林、享受大自然洗禮。
「跟哥哥同住的媽媽又打電話來罵嫂嫂了」、「媽媽跪下要我幫弟弟還債」、「爸媽的房子給了弟弟、錢匯給妹妹,但生病卻是我在照顧」……為家庭扛下最多責任的長女,往往卻是家中那個最不被愛的女兒。 心理學的研究中,長女是所有孩子中最容易過度認同母親,忘記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的孩子。這些無止境付出,獲得最多勞務卻擁有最少疼愛的長女,也比其他手足更容易焦慮、憂鬱。究竟長女們該如何離開那個像跑滾輪的天竺鼠一樣輪迴的不快樂處境?
長期中風的江姓老翁將名下4筆土地贈與妻子,2020年江翁死亡後,3個女兒認為母親趁父親身體、精神狀態不佳之際搞鬼,才讓桃園市大溪地政事務所將房地以夫妻贈與名義移轉登記至母親名下,於是聯手控母行使偽造私文書。 桃園地院認為江自2012年起就無法與人溝通,判江妻6月徒刑、得易科罰金;但到了台灣高等法院卻一度逆轉判江妻無罪,而台灣高等檢察署不服案件改判,又上訴到最高法院...
高齡已是現在進行式,想要將來不麻煩別人,如何規畫老後生活、打造適合的居所,成了現代人重要課題。為此,有專家提醒老後的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究竟該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3位專家給的3帖藥方。...
每個人成為失智症照顧者的歷程都不一樣,除了對生病家人的不捨與擔心以外,還要面對生活上的變化,有時候還必須改變自己原本的人生計畫。隨著失智家人的病程發展,照顧者要處理各種情況,對身心都是很大的挑戰,然而,照護者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需要一起來關心。
當高齡社會來臨,扶養比只是表面數字,更多的還得仰賴「老老相依」。而在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中,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我們需要社區互助與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 台北市警局保安警察大隊平時強勢打擊犯罪,但他們同時也為老人送餐,至今已持續16年;醫師林榮威為關懷失智症患者,開辦了「記憶保養班」助長輩們「保養記憶」;還有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成立「溪口互助家庭」,不只照顧失智症患者,更讓照顧者互相關懷。 本篇橘世代文章,就帶你來深入了解,想要實踐在地安老,該如何透過社區互助與合作,把個人與社會連結起來。...
台灣長照家庭中,有將近一半(超過45%)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相較於女性在照顧困境中悲傷苦情的姿態,男性照顧者多是以壯烈犧牲的形象現身。 專家指出,男性照顧者因為比較不擅社會連結,在照顧困境中,更容易憤世嫉俗、關閉心房,甚至排拒他人的協助或外來資源,導致自己在封閉的環境中做照顧,並在遭遇挫折時採用極端手段。事實上,男性照顧者也需要幫忙,但方法或許和女性有所不同,究竟旁人該如何提供協助呢?
當先生搖醒她,說肚上的傷口妻子看不見,必須趕快急診,曾是國際知名語言學者的鄭秋豫覺得自己好像也病了。68歲時,她退休全職照顧曾是大學教務長的失智先生,原本自認長年兼顧研究與家務,必有能力勝任;沒想到隨著先生日以繼夜各種失序,不久就一籌莫展,腸躁症與憂鬱症齊來,暴瘦10公斤。
60歲的艾先生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導致手足反目、夫妻失和、眾叛親離,讓他感到孤獨無依。為此,他總是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別人不用像我這樣照顧?」 事實上,如今在台灣的長照家庭中,已有逾四成五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男性成為主要照顧者後,會比女性更容易因為照顧責任和其他家人逐漸疏離,甚至誤會、失和,這將導致獨自承受的照顧者感到孤單。到底照顧者該如何與妻兒、手足溝通,才能讓他們成為照顧路上的神隊友?或許可以從以下過來人分享的經歷一探究竟。...
40多歲的蘇先生是兒子照顧者,他基於孝道將失智母親接來同住,卻因母親的混亂行為,搞得家庭失和,妻子鬧離婚;80歲的盧爺爺則是配偶照顧者,因太太無法自主行動而決定用皮帶自製綁帶,將自己和太太綁一起,方便活動,沒想到卻讓太太滿身淤青,導致被通報家暴。 事實上,在台灣,像蘇先生及盧爺爺這樣的男性照顧者,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這30年來,男性照顧者的占比已從一成增至四成五,究竟是什麼讓男性照顧者比例愈來愈高,幾乎等同於女性?專家觀察,男性照顧者和女性照顧者有3點不同,而其中兒子與先生,所要面對的議題也不同,他們該如何尋求幫助,以避免發生照顧殺人憾事呢?
聽到失智這個疾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多人一定會說:忘東忘西、失去記憶,接著想到無法自理生活的可怕畫面等等。但我們不應該只是感到害怕,隨著相關研究愈來愈多,失智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 . 本集邀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陳彥元局長,向聽眾介紹想要預防失智,首先任務為培養良好生活。
數據顯示,家庭照顧者的性別明顯挪移。30年前,照顧者有九成女性,但最近的調查裡,女性卻只剩下不到六成。究竟哪些因素造成了這個改變?有超過三成女性退出照顧現場,她們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們從統計數據理解到,老年的問題就是婦女的問題。」台灣望年協會創會理事長愛曹蘭說明,女性生命裡有些獨特處境,例如照顧、獨立生活,這些都不是過去的男人會關心的議題,多數男性認為自己會被妻子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她強調,在長壽的高齡社會裡,女性無論是否有婚姻、有孩子,幾乎都會一個人面對自己的老年。女性需要對自我處境有覺察,才可能起身行動,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改變過去的樣板人生,不需孤單悲苦,即便一個人,也能當個快樂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