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貿易破碎化正衝擊亞太地區經濟 台灣今年底的前景不容樂觀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將開始面臨多重風險。路透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將開始面臨多重風險。路透

10月28日,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發表預測,雖然亞太地區2023年只有3.5%的實質成長,但因為歐洲和美國的面臨衰退,亞太地區經濟體將主導全球的成長。

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IMF)卻發出警告,隨著通貨膨脹上升以及烏克蘭戰爭,加上中國的急劇放緩抑制了亞太地區的復甦前景。亞太地區承受的損失會比任何其他地區來得大。

同時間,台灣主計總處公布了第三季經濟成長4.1%,雖然優於Bloomberg調查中值的3.2%,但第三季經濟成長率仍較8月時官方預估的4.71%整整減少0.61個百分點。

顯而易見,金融市場最近的震盪下滑已經告訴我們,來自不同方向的矛盾預測正讓各領域專家頭昏腦脹摸不著頭緒,但貿易破碎化已經開始對亞太地區產生衝擊,金融連結的瓦解不但引發資本平倉的短期成本,甚至可能造成外來投資減少、多元布局降低,最後觸發讓生產力趨緩的發生,歐美市場的衰退狀況將成為判斷亞太區域經濟明年挺不挺得住的關鍵。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Podcast群星夢幻合作
3/26前訂閱年方案 抽萬元律動機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Podcast群星夢幻合作
3/26前訂閱年方案 抽萬元律動機

討論數: 0
IMF 半導體 東南亞 經濟成長率 兩岸 東協 貿易戰 台商 財經

系列文章

通貨膨脹難搞,各國央行都在頭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丁學文專欄/美國升息仍難解...面對停滯性通貨膨脹 台灣真能老神在在?

一轉眼,美國聯準會(Fed)啟動升息動作已經屆滿一周年。聯準會的抗通膨之戰贏了嗎?利率到底還會不會拉高?這些問題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通貨膨脹難搞,各國央行當然頭痛。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最近赴立院進行業務報告,他認為進口原油及糧食成本上揚等供給面因素,才是導致近來國內物價高漲的原因。另一方面,他認為隨著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法保守而縮減投資計畫,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可望降至約2%,台灣不會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只是我們真能如此老神在在嗎?

美元日前回升到六個禮拜來的新高,年初以來的美元貶勢一筆勾銷,大部分人歸因於通貨膨脹壓力揮之不去。路透

丁學文專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倒掛 為何投資人仍樂觀無畏通膨、硬著陸

2月17日,美元回升到六個禮拜來的新高,追蹤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走勢的DXY跟著勁揚,年初以來的美元貶勢一筆勾銷,大部分人歸咎通貨膨脹壓力揮之不去、勞動市場依舊緊繃,最重要的是交易市場大舉押注聯準會(Fed)將持續提高利率。 但奇怪的是,自去年秋季以來,投資人愈來愈相信通貨膨脹這個全球最煩人的現象終將離去。 許多人認為全球央行最慢會在2023年底前開始降息,這將有助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避免進一步的經濟衰退。 投資人歡欣鼓舞的重新定價股票,他們認為企業的獲利會因此而健康增長,資金成本也會跟著下降。

蘋果執行長庫克今年將主動减薪40%。路透

丁學文專欄/美15萬人失業仍不見谷底 企業迎戰頭痛的一年

春節期間,無論是矽谷或華爾街,爆發了一波波的裁員潮。從11月份的Facebook、Twitter;12月份的Microsoft 、Amazon;到新年期間華爾街的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等知名企業相繼裁員後,如今美國已經有15萬人在這波裁員潮裡失去工作。時間來到2月1日開始上班不到兩天,聯準會(Fed)一如預期將升息幅度減至1碼(0.25個百分點) ,使聯邦資金利率達到4.5%-4.75%目標區間,並重申「持續升息」措辭不變。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會後坦承通膨確實有稍微減緩,但仍處在高點,這場對抗通膨的戰役的勝利還沒有完成。

「末日博士」羅比尼表示,我們正處於過去未曾存在的重大新威脅,全球和美國經濟都將陷入衰退。路透

丁學文專欄/今年金融市場能否利空出盡 迎來絕地反攻?

新年伊始,悲觀論調又開始滿天飛。 去年12月下半旬,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在接受倫敦金融時報(FT)專訪時表示:我們正處於過去未曾存在的重大新威脅,全球和美國經濟都將陷入衰退,投資人應避開股市,選擇短期債券、黃金等貴金屬、甚至是購買土地,安度即將到來的經濟風暴。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