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綠色隱憂】中油高煉廠環評下周舉行 高市府回應質疑:沒迴避問題
台積電擬赴高雄中油五輕舊址設廠,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大會3月4日登場,此役攸關台積電建廠之路能否順利通關,由於土汙整治發包、監測把關到最後環評審查全由高雄市府一把抓,環保署呼籲高雄市府代表應全數迴避;高市府環保局回應「沒有必須迴避的問題」。
高雄在地環保人士指出,台積電高雄廠土地環評案第一次審查會原訂2月10日舉行,但因全台環團大動員參加,環保局擔心人數過多,加上學者專家委員時間喬不攏,已延後到3月4日舉行。
由於之前有中科三期環評案的前車之鑑,若環團代表到環評會上強力杯葛,提出多項高標準訴求,恐讓台積電2022年建廠、2024年生產的腳步延宕,也對高雄未來產業轉型增添更多不確定性,讓在地對台積建廠案特別敏感。
環保人士:土汙整治案高市府強力主導
環保人士表示,從一開始,高市府在五輕土汙整治案就強力主導,由工務局採限制性招標整治廠商、環保局負責監測整治結果,在地環團這段期間以來對此案的聲量相對薄弱,甚至動輒得咎;2月10日環保局舉辦第一次環評會,傳出想參與的環團太多,臨時喊卡,但據了解,真正向環保局登記參加的,就只有地球公民基金會一家,以市府僅預留3個月的環評空間,「環團作梗恐拖延高雄產業發展」的質疑壓力也隨之而來。
「我們不是找麻煩,這誤會大了!」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日前舉辦論壇,希望各界溝通台積電建廠帶來的正反效應,趁環評階段提出倡議亡羊補牢,但遭大批網友出征,指責是在阻礙高雄發展。
環團表達意見 卻被指責阻礙高雄發展
李根政說,可以理解台積電對台灣和高雄的重要性,但這麼大的半導體開發案,涉及國土空間規畫、大量用水用電、汙染廢棄物及產業政策等課題,環團及在地居民有權在台積電設廠後,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難道不能透過環評表達意見,提出對政府和企業的合理要求?
李根政在中油關廠後,曾擔任很短時間的土水委員會委員,也進入中油場址了解整治過程,但當時整治效果並不好,無法阻止汙染的地下水外溢。對於中油整治案委託工務局發包、環保局監測,這種模式過去少見,也被外界以「球員兼裁判」的有色眼光檢視。
記者問李根政怎麼看這件事?他嘆了口氣說,汙染整治要看結果,重點是用什麼方法,能不能把土地和地下水整治乾淨,避免對環境帶來太大衝擊,至於透過誰來處理,他比較沒有特別想法。
李根政說,土水整治不是環團的專業,他們會著眼於設廠後,台積電用水、用電上能否採用綠能,並對環境提出回饋,在五輕轉型過程中,能充分考慮未來興建生態公園的可能性。
不少環團報名參加中油高煉廠舊址環境影響評估,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林于凱說,這是必然的結果,因整治期程從10多年縮短成2年多是「不可思議」的進度,接下來的整治區域,第四和第五區的砷濃度較高,在表土處理時也要慎防重金屬透過空氣飄散,危害居民健康。
開發方審環評迴避 是法規最基本要求
環保署前環評委員吳義林表示,一定很多人會有對台積電高雄建廠土汙案審查有疑慮,這也不是第一次,只要是地方政府自己審自己的開發案,都容易引發外界相同的質疑,雖然此案目前還沒開始環評審查,不過按照法規而言,市政府開發方的相關單位在環評審查時,都必須進行迴避。
吳義林指出,類似案子在審查時迴避也只是法規「最基本、最低限度的要求」,不能認為相關單位迴避就可以完全解決外界的疑慮,畢竟這是地方政府自己的開發案,必須想辦法讓一般民眾相信整個開發過程跟審查程序是合理的,建議審查過程跟相關資訊要盡量公開、透明,才能說服社會。
環保署綜計處表示,如果地方政府自己就是開發單位跟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時本來就要進行迴避,就像環保署過去在興建焚化爐時,本身是開發單位又要進行環評審查,這時署內委員在審查時就要迴避,委由外部專家學者審查,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是如此,標準一致相同,也有法規規定。
綜計處表示,除了開發單位要迴避以外,有利害關係的相關單位也都要迴避,例如此案的開發單位為高雄市府經濟發展局,但因為涉及土壤整治議題,工務局為利害關係人,因此審查時也要迴避,甚至督導的副市長也要迴避。
高市府:專案組沒官方代表 沒迴避問題
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中油五輕整治案從審查階段起,專案小組成員全數都是民間團體代表、專家學者,主席也是專家學者,完全沒有工務局、經發局等官方代表,環評大會時,都發、經發及工務等局代表更是一定要迴避,所以沒有任何必須迴避的問題。
環評專案小組召集人召集人、中山大學環工所講座教授高志明表示,委員們已收到環評報告相關內容,這是專案小組的第一次會議,必須會有些修正、增補。審查會議除書面報告,還會有簡報,修增部分呈現最新內容。如果報告充分、請明完整,則達到共識的可能性就較高。專案小組成員各專業領域都有,會堅持開發案達到最佳管理條件,不會為了配合開發單位而有任何「妥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