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陽明交大前身)第一名畢業的凃欣儀,放棄英國碩士學業返台接手家中養殖業,為推廣「食魚教育」,不惜花錢上健身房練身體先打底,身為家族養殖業的第四代,在家中遭逢巨變時,毅然決然決定接手,她如何透過食育、進而讓自家產品吸引國外買家注意、如今更跨出銷日的第一步,聯合報數位版帶讀者一窺其中奧秘。
宜蘭青農游昇儒因擔心外公年紀大,捨不得農田荒蕪,他7年前辭去台北連鎖大賣場課長職務,返鄉照顧阿公與接手農務,把原本外公種的7公頃地擴大到15公頃,宜蘭只有1期稻作,剩下半年空檔時間,他與一群好夥伴從事代耕。由於傳承外公的經驗,加上機械化轉型,每年創造逾百萬元收入,生活過得比上班族都還精彩。 宜蘭縣青農聯誼會會長游昇儒最近榮獲第七屆全國百大青農,在縣農會舉辦的表揚大會中,他牽著阿公一起上台,分享榮耀,阿公眼眶含著淚水,欣慰「阿孫終於長大了」。游昇儒說,沒有阿公就沒有如今的他,長輩對於土地的深厚情感與累積數十年的務農經驗,這些都是滋養他成長的養分。
青農陳姿潔22歲嫁入苗栗縣苑裡鎮農家,16年來從無到有,家族同心協力建立「用心米舖」品牌,打破傳統150公克小包裝米不好賣的迷思。她還推動認養,讓認養者可以體驗農事、監看稻米生長狀況,更瞄準婚禮米回禮、公司伴手米等商機,多元化成功開創一片天。...
側翼出征、寸草不生,寒蟬效應正在全台發酵。不只是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藍綠都曾吃盡苦頭,更不用說市井小民、青年學子、農民漁民。「嘉義王」民進黨立委陳明文談到過去曾被「館長」陳之漢罵黑道,遭到網路霸凌時,大呼「我根本沒能力反駁,臉書寫一下回應就被洗版啊,整個社會怎麼會變這樣,但我連回都沒辦法回,這是什麼社會啊,網路世代就是很可怕...」。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少子化海嘯吞噬一座座校園,彰化縣大城鄉潭墘國小下學年度起停辦,成為全鄉第三所停辦小學。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全台各縣市小校比率有多高。
台灣茶聞名世界,行內常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其中新北市坪林是包種茶製茶重鎮。坪林在地百年的「新峯友茶」第五代傳人詹承得,因不忍家裡辛苦經營的手藝消失,20多歲決定返鄉接棒。傳承過程雖辛苦,卻讓詹承得成為近年製茶比賽的常勝軍,他翻新茶行主視覺、打造品牌,希望讓更多人能品嘗到百年茶香。
屏東縣萬丹鄉青農饒紘任回鄉投入種植龜背芋,近1、2年逢疫情期間迎來爆炸性成長,年收數百萬成為鄉下經濟奇蹟。 學者表示,種植物能帶來心理滿足、平靜及成就感,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有神奇的穩定力量。種植物不僅是門生意,還能進行心理治療。
高雄橋頭科學園區正如火如荼開展,預定地涵蓋31公頃中崎有機農業專區,3月底將完成搬遷,農戶們日前在農場辦「感謝中崎—向土地告別分享會」,農民曾金柱感嘆,當年一片荒蕪,好不容易惡地變良田,政府發展科技無法與綠色園區共存,被迫放棄耕耘多年的心血,即便有新的去處,內心仍有不捨、失望,但「我們有個夢,就是要繼續實踐友善環境理念」,接下來又是挑戰的開始。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漁電共生4亂象。
60年的舊校舍能做些什麼?農委會水保局將已廢校超過30年的嘉義縣布袋鎮正義國小舊校舍,結合社區鄰里,變成休閒遊憩的菜園,未來將成為食農教育的體驗場域。
農民一定要靠天吃飯嗎?新北市青農蔡旭志打破了這個定律。他的茶園位氣候較極端的山區,栽種管理不易,4年前他看中智慧化茶園管理方式,花百萬元建立氣候環境與土壤環境監測物聯網設備,遠端即時監測茶園環境數據,茶葉發芽需要水分時,藉由灌溉系統給水,讓發芽率更好,比起未安裝灌溉系統時,增加三成產量,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無法試喝,但憑這些數據,他們的茶葉好在哪裡一看即知。...
華航與台北人氣甜點店法朋合作,將在台日航線提供法朋設計的季節甜點。華航以「甜點界的香奈兒」來形容法朋,無異宣示後疫情時代客艙服務將朝高檔、精緻趨勢發展;而機上最新推出的鮮果法式甜點,背後則有一段台灣甜點職人與農業生產者間的善緣。
新北市多年來推動營養午餐有機蔬菜政策,但偏鄉學校因為路遠、送貨量少,較少有農民願意配合供貨。25歲女青農盧苡甄抱持「讓偏鄉學生也能吃到健康有機蔬菜」的心情,就算天天開上危險山路,也要把新鮮的有機菜準時送達學校。
苗栗縣公館鄉福基村的「九四友善小舖」聚合了一群立志推動青年回留農村的青年與苗栗小農,一點一滴打造出一家從生產到消費、產地到餐桌、全程友善的農產小鋪。34歲店長梁佩玲在台北成長,近7年來她從行銷公館有機紅棗等農產開始,藉由市集結合生態教育、生態旅遊體驗,並推廣在地產業及食農教育,進而擴展到街村再造,在苗栗的這些努力,讓她看得見改變,樂在其中。...
都市人7年級生彭彥豪、李虹萱夫妻,2016年到苗栗縣後龍鎮的鄉下,租溫室種有機小番茄、香瓜,落地生根設置青農培育基地,結合農村空閒人力及田間自耕菜,成立農協力工作坊,也打出品牌,蔬果箱供不應求,2人已經瞄準下一個目標,希望推動藍莓,成為後龍鎮新農作。...
台中市東勢區的青農詹凱麟和另一半秦子媛,因為對「家」的共識,6年前放棄科學園區的工作返鄉務農,打響了「猛男農夫甜橘」品牌;太太秦子媛婚後從台北搬到台中農村,體會到年輕女性在農村上的困境,不僅促進兩代女性交流,並推廣農場家庭日,試圖藉此解決農村問題。...
里山倡議強調維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若人為過度介入,棲地受到破壞,生態永續性就會降低。看到里山後繼無力的危機,許多人和社區決定起身行動,找回老祖先的智慧,也為產業加分。
疫情宅在家,意外掀起園藝風,許多人陸續在三級警戒中成為「綠手指」,不僅植栽熱銷到缺貨,連裝植栽的盆器、介質土也缺,臉書植物社團充滿網友分享自家陽台園藝照,直呼「再不解封,陽台要滿了!」有農友看中這波「自耕農商機」,製作組合包寄到家小賺一筆。臨床心理師說,在家捻花惹草的生活這麼夯,主要源自2大因素。...
5月中旬彰化溪湖鎮葡萄盤商到萬華做生意後返鄉確診,葡萄染疫的風聲繪聲繪影,時間正逢露天葡萄的採收期前夕,大村鄉葡萄青農黃先生說,不少顧客打電話詢問是否與染疫盤商相鄰,甚至陸續致電退訂,他無奈地說今年訂單較以往減少約4成。
「有時我們只是想買幾百元的東西,油、農具、魚肉,常常都會缺啊,但光是開車,油錢就超過了。」桃園市復興區高義村7鄰鄰長卓村順的無奈,一語道盡雪霧鬧部落居民們要買柴米油鹽的艱辛。 交通不便是偏鄉長久以來的痛,基本民生就醫、採買不易,交通部近年透過幸福巴士、噗噗共乘載居民外出。但如何將日常運品運上山、農產運下山,甚至進一步整合在地的需求與供給,這類偏鄉載貨、地方創生,仍受限長年僵固的法規與橫向連結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