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杜老師常說自己是發「1949國難財」的讀書人,國家民族不幸,卻成了台灣子弟、他之幸,這些大師自河南、江蘇、河北、湖南、安徽、山東、浙江等各省避難來台,齊聚在這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文化人才密度之高,千年難遇。他們一起拉拔了這個在糞土堆、吃地瓜長大的孩子,而這小子有「打死不放棄」的特質,他們當年就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下一個站在浪尖的是他。 王壯老在替杜老師第一本創作集《管晏列傳篆書冊》作跋時,以王世貞論書法「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的功(後天努力)、性(先天才情)、神(作品靈氣)來評析杜老師作品,說他「筆禿千管,紙費萬番,誰能謂其無功無實?殫力如此,非有至性,又孰能致之?然則於『生』字云何?答曰『生』字亦不弱也」,壯老最後用了「可畏哉」三字,送給當時34歲的杜忠誥。這些前輩都知道這個年輕人將來必成大書法家。 杜忠誥後來不僅僅是一個書法家。
總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但這要等最壞的時刻過去才知道。杜忠誥,一個在糞土堆長大的台灣鄉下孩子,上學便當裡經常只有地瓜,他怎能有機會受教於一群自大陸各地來台的大師,讓他變成書法家、國學家?南腔北調,他和他們怎麼相遇、如何相濡以「墨」?而這窮孩子怎麼付得起大師學費? 他總是遇到貴人,一生恩師無數,那是因為他的勤(不間斷)、精(不粗疏)、進(日新又新)感動了他們,在那個苦難的時代,他們在他小小的身影上看到一股奮力向上的「不甘心」。
「聖賢性格一定是藝術家性格,不斷反照,加上不斷微調」,你以為他在說心性,其實他在講臨帖。 「你在接受『他法』時,一定要有自家『主體性』的參與,透過內在體證,與對象辯證合一」,你以為他在說佛法,這仍是在說臨帖,「這種有主體性的臨帖,遺貌取神,才能真正得法」。臨帖要「神遇」,不僅「目視」。 這些話是書法家杜忠誥老師在上課時的耳提面命。你以為他在說修身,其實是在說書法;他說書法,也正是在說修身。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長期鑽研書法藝術,睽違13年在國父紀念館開展「蹽溪過嶺」,被文化部長李永得稱作「藝術界的二刀流」。政壇人士跨足藝術,還有前立委李明憲,鑽研人物銅像;前台北縣長周錫瑋也精於油畫,在兩岸都曾開展;前立委羅淑蕾卸任後也曾一口氣展出40張畫作,都被外界戲稱「被政壇耽誤的藝術家」。
聯合報適逢七十周年,我們連續七天在頭版以「報衣」的風格,報導七十個許願人永續台灣、生生不息的故事,連續七天「報衣」,不僅是國內傳統媒體的創舉,也是寫下全球華文報紙歷史性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