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墾管處

墾管處近年在陸域開發大山母山輕登山遊程,高處三面環海景觀壯闊,路線和緩。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深度旅遊/登墾丁小百岳有新玩法 恆春縱走「切西瓜」看山海美景

南台灣的墾丁國家公園依山傍海,墾管處近年在陸域開發「墾丁第一高峰」、也是「小百岳」的大山母山輕登山遊程,全程約2個多小時;有旅行業者再向南串連大、小尖山古步道,推出約6小時恆春縱走的「切西瓜」遊程,高處三面環海景觀壯闊,路線和緩,在水上、潛點等海域遊憩活動,喜愛親近山林的遊客不可錯過。...

屏東海生館東北側的龜山,登上山頂向西北方可飽覽海生館全區和台灣海峽之美。圖/讀者提供 生活

深度旅遊/屏東海生館年吸客百萬人 2處祕境「擦身而過」可惜

座落屏東縣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國內最大海洋生物展示區並獲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每年吸引百萬人次造訪,但很多遊客不知道,其實館旁有可俯瞰台灣海峽、恆春縱谷美景的龜山,還有月形海灣、寧靜淳樸的後灣小漁村的祕境,兩處提供飽覽海生館之美的高遠處視角,人文歷史生態兼具,步行就可到,是輕旅行好去處,錯過可惜。

墾丁鵝鑾鼻公園有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曾連續多年創下百萬遊客入園紀錄,去年寫下28萬人新低,今年亦然,園區經常空盪盪。圖/民眾提供 生活

墾丁旅遊人次創新低 2大人氣景點發生什麼事?

墾丁國家公園是南台灣旅遊勝地,去年創下201萬旅遊人次新低紀錄,較2015年最高峰的808萬人次腰斬再腰斬,其中,曾連續多年百萬遊客入園的鵝鑾鼻和貓鼻頭公園,去年雙雙創下28萬和12萬人次歷史新低,墾管處為挽回人氣,貓鼻頭公園明年1月起免收門票1年;外界不禁好奇,曾創下驚人億元年收、遊客川流不息的2處墾丁招牌景點怎麼了。

媲美國際級水準的墾丁南灣沙灘,雖擁高人氣,但業者經營也出現許多亂象。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墾丁國際級沙灘醜態難看 導遊說重話 營運新規救負評

洋溢熱帶島嶼風情的墾丁國家公園是水上活動勝地,被譽為媲美國際級水準的南灣沙灘,雖擁高人氣,但業者在路邊攬客、岸邊任意堆放水上活動器材、曳引車占滿沙灘,遮陽傘凌亂等亂象,卻是遊客負評最高的沙灘;一直挨批無作為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9月底將祭出經營管理須知,撒手鐗徹底整頓亂象,甩開「空有國際級海灘之名,卻無國際級管理水準」罵名。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40年,近年常發生住民抗爭,要求既有聚落劃出。圖為鵝鑾鼻公園。 圖/墾管處提供 生活

「墾管處管太多」 住民要退出墾丁國家公園 抗爭多年難平息

1982年墾丁成立國家公園以來,是現有9座國家公園中與住民「衝突」最多的,7年前先有恆春住民抗爭要求既有聚落劃出,墾管處透過通盤檢討適度鬆綁才化解,滿州鄉日前再向陳情要求聚落劃出。為何想脫離?原來是為保護天際線,有3層樓、11公尺高的限制,加上建築管理權已由縣府移至墾管處,在墾管處監管和檢舉查報違建下,想擴建的住民見縣管區域都沒事,自然不滿墾管處「管太多」。

「斯卡羅」場景九成在屏東拍攝,掀起場景朝聖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斯卡羅場景火紅…朝聖熱暴起暴落 海角七號變這樣

電影、戲劇是行銷城市利器,隨著片子叫座、叫好,觀眾會對取景地點有「朝聖」衝動,隨著新鮮感消退,曾經紅極一時熱點人氣流失,暴起暴落讓人感慨萬千。

墾管處2017年底斥資1.1億元改建墾丁鵝鑾鼻公園賣店時,包商開挖地基發現大量史前人類遺骸和石棺殘骸,工程被迫被消,由考古團隊展開調查。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墾丁的潛力/上】踩「文資地雷」 鵝鑾鼻1.1億新賣店夢碎

屏東縣鵝鑾鼻公園是墾丁國家公園的招牌景點,因賣店建築老舊有安全隱憂,2017年底改建現代化賣店,包商施工意外挖到大批史前遺物,踩到「文資地雷」的墾管處,亦喜亦憂,喜的是史前人類寶藏重現天日,憂的是不僅額外花3000多萬元委外研究調查,工程也被迫取消;攤商更是無奈說,咬牙忍受近4年的鐵籬施工黑暗期,滿心期待迎接嶄新未來,沒想到又回到原點,猶如夢一場。

屏東縣恆春鎮里山生態公司團隊成員林志遠(右起)、林惠琪、余楊心平與陳俊融,來自台灣各地,陪伴恆春半島社區,推動生態旅遊,也關注地方文化,將恆春半島特有的海洋、民謠、物產文化共同呈現在大家面前,打破大眾對墾丁只有沙灘和陽光的想像。記者劉星君/攝影 生活

青春留鄉/這群年輕人蹲點恆春半島十多年 輔導老社區經營生態旅遊

林志遠和妻子李怡慧、夥伴林惠琪從學生時期跟著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輔導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研究所畢業後就留在屏東創業,蹲點陪伴恆春半島社區逾10年。他們的熱情吸引八年級生余楊心平、陳俊融加入,至今培訓社區解說員超過百人,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建立社區公積金回饋鄉里,讓保育觀念內化在居民生活之中。...

墾管處近幾年監測調查,均未發現烏頭翁與白頭翁雜交後生下的雜頭翁有擴散跡象。學者分析是雜交後代的野外生存力不如親代,圖為烏頭翁親鳥返巢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生態黑白配/下】植物也會流產?大自然基因禁令 跨物種「雜世代」生存力輸親代

物種雜交在生物界不罕見,造物者自有一套生態倫理。學者指出,雜交後代的生存力與繁殖力不如親代,不同種之間,會有一些生殖隔離,讓彼此的基因無法交流;觀察烏頭翁與白頭翁的子代「雜頭翁」,尚未對台灣特有種烏頭翁基因存續產生威脅。...

墾管處當初徵地擺烏龍,援引法令開出「地主捐地一半、一半變更建地」條件,墾丁船帆石停車場建商喜獲700多坪劣地變建地的大禮。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從差點認賠到天降大禮 墾丁停車場換地「傳奇」

墾丁國家公園是人氣旅遊地,不少建商和財團早年就超前部署到墾丁「獵地」,最近有2件被地產業視為經典又幸運的案例,恰巧和停車場有關。一是上月前啟用的船帆石停車場,墾管處因作業擺烏龍,為了解套,援引法令開出「地主捐地一半、一半變更建地」條件,省下逾2億公帑,建商更喜獲劣地變建地大禮;另件是營建署月前通過的京棧飯店後灣開發計畫案,創下國內為環境公益的換地首例。

除了墾丁復育的台灣梅花鹿,部分民間牧場或鹿園的梅花鹿,會開放民眾餵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從保育佳話變生態禍害…墾丁梅花鹿何去何從 政府別再踢皮球

墾丁地區復育的台灣梅花鹿,因為數量大幅增加,近年不斷遭農民抗議損害農作;學者民代也憂心,族群數量持續增加的梅花鹿,已危及當地植被及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內林相。學界、政府機關歷經數十年合作的復育成果,如今卻成為在地農民眼中的「禍害」。墾丁梅花鹿未來何去何從,政府不該再互踢皮球。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和生歷時4年努力,看到造成突堤效應的消坡塊移除時,心中百感交集。 記者潘欣中/攝影 生活

現代愚公在墾丁 奔走4年移走摧殘美麗沙灘消波塊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遊程豐富,優美弧形沙灘美景卻逐漸流失,5年前返鄉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的劉和生,驚覺元凶竟是縣府用來築堤護岸的消波塊,為找回村民記憶中的美麗沙灘,他收集今昔對照圖證明工法錯誤,再四處奔走陳情,終於如願移走消波塊。

赤腹鷹體長約30公分,有台灣其他猛禽少見的豐富顏色,去年過境墾丁數量破25萬隻,創31年新高。 圖/蔡乙榮提供 生活

一次飛900公里 赤腹鷹最新遷移路徑 台團隊解密

每年9月是猛禽赤腹鷹過境高峰,去年赤腹鷹過境墾丁數量破25萬隻,創31年新高,萬鷹飛翔畫面好震撼。這龐大群族從那來、飛往何方,留下許多謎,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團隊與台灣猛禽研究會,去年赴南韓繫放13隻赤腹鷹,最近有4隻飛到印尼後再陸續飛回韓國,全新遷移路徑曝光,一口氣飛越900公里的驚人渡海能力,讓人吃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