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香港天王劉德華日前來台開唱,因演唱《中國人》等故遭綠營部分人士質疑「媚共藝人」。其實,如果這些批評者有看近日上映的紀錄片《幕前幕後:范克萊本鋼琴大賽》,聽聽位於美國的大賽主辦方,在俄烏戰爭反俄聲浪下的決策過程,也許會收起砲火。...
冷戰期間的台美外交混雜著蔣中正反攻大陸的意志,但在現實下不得不低頭。蔣中正曾向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抱怨,美軍顧問團要求整編部隊,本來38個師整編,減少到只有21個師,無論官兵與人民,都很難理解。 資深記者高凌雲由國史館史料中盤點美援期間,政府種種「拿人手短」的委屈,其中也包括,蔣中正在美國不支持的情況下,仍自行推動義務役徵兵,組成60萬部隊的始末。...
冷戰時期台灣接受大量美國軍事援助,拿人手短,在台美軍顧問團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就連中華民國政府舉辦雙十國慶閱兵遊行、光復節慶祝遊行,美軍顧問團都有意見。究竟美軍顧問團為何不准美軍軍援的吉普車,參加光復節遊行?部隊出動戰車與火砲參加國慶閱兵遊行,為何也必須事先向美軍顧問團徵得同意,才可以實施?
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罕見的醜聞:冷戰年代領先全球獨家報導蘇聯共黨總書記病逝消息的華盛頓郵報駐莫斯科特派員,被「時代」雜誌誣指是KGB線人,提供雜誌假情資的竟然是中央情報局(CIA)。不堪名譽受辱,記者傾家蕩產跟雜誌打官司,終於討回公道,只是人事已全非……
「如何潛入」一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苦思的課題。為此,CIA在冷戰時期投資了2000萬美元在研究動物如何配合情報的秘密計畫。不只有貓咪參與,從機器鯰魚到真實世界的鳥類,甚至老虎的糞便、死老鼠,都曾是CIA的動物情報員與工具。它們集竊聽、情報蒐集於一身,秘密通訊、拍攝照片也無所不能,如同動物界的007。...
法國在冷戰期間堅持軍事獨立性,不配合華府。也因此,1964年,幻象四交機,1966年攜帶核彈警戒。隨著自身建立核子嚇阻力量,戴高樂總統宣布法國退出北約指揮體系,堅持對核武器擁有完全控制權。 被誤會是戰鬥機的幻象四戰略轟炸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資深記者程嘉文帶你回顧這段歷史。
以色列情報機構「莫薩德」為了以色列的安全,把間諜這個角色演活了。莫薩德什麼都能偷,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機密文件演講稿,美國中情局拿不到,莫薩德卻能拿到。 資深記者高凌雲帶你回顧歷史上「莫薩德」的種種情報作為,在接下來4篇系列文中,將有諸多情報界才知道的眉角。總歸一句,搞情報,就要真亦假時假亦真,例如1967年六日戰爭之前的那段情報戰。...
美軍1950年代的水上飛機研發,想盡辦法發展核打擊兵力,於是水上轟炸機的思考方向逐漸成型,其中P6M海霸王(Sea Master)設計的野心與發展目的,就直接指向核彈投射需求。當時各國相信下場世界大戰,雙方競向敵人國土投擲核彈頭,如果沒有核打擊能力的部隊,勢必在未來的軍事架構中式微。 而水上轟炸機的航程未必趕得上空軍的洲際轟炸機,但飛機可在離蘇聯不遠的安全海域降落,由軍艦為其加滿油,便可由意想不到的方位,低空衝入蘇聯投彈。只是理想很美,這個想法在現實中卻成了大錢坑。...
美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1日與俄羅斯進行1991年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換囚,共有24人獲釋。俄方在土耳其釋放華爾街日報記者格什科維奇和美國前陸戰隊員惠蘭等3名美國公民。
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曾因中共研發核子武器更顯局勢緊張。為此,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透過中情局告訴蔣經國,同意中華民國以U-2偵照。1965年,張立義飛入中國大陸卻遭薩姆飛彈擊落,而蔣經國在空軍總部觀察任務執行,等於是「現場目擊」張立義失事。 蘭州是生產鈾235的基地,包頭有小型空冷核反應爐,玉門設有水冷反應爐。黑貓中隊,出動U-2偵察機深入敵後,執行高空偵察任務,原因也在此。共軍輪番出動米格機與薩姆飛彈攔截,雙方在寂靜的萬呎高空較勁。...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偽裝大師喬娜·曼德斯(Jonna Mendez)3月出版回憶錄《真實臉孔》(In True Face,暫譯),她在書中除去偽裝,細述CIA不為人知的故事。喬娜從打字員幹起,在學會偷拍技術後一路升到CIA偽裝部門主管,她的丈夫是電影《亞果出任務》(Argo)主角本尊。喬娜的一生充滿驚奇與冒險,她究竟出過什麼不可能的任務?
自美蘇冷戰結束後,德國承平日久,軍備廢弛。不過隨著俄烏戰爭爆發,二戰後長久避戰的聯邦國防軍不得不重整旗鼓。而63歲律師出身的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上任至今一年多,以豐富經驗和硬派作風獲封「紅色將軍」,強力占據德國政壇所有民調榜首,他如何改造二戰後每況愈下的國防部署,實現雄心壯志,讓德軍成為歐洲防禦前線的「脊梁」?
蔣經國日記出版後, 一段鮮為外人知曉的中蘇外交祕史曝光。中華民國在1970年代後,外交情勢節節不利,蘇聯曾與台灣當局接觸,前後長達近10年時間,連美方共和黨參議員高華德都鼓勵蔣經國總統與蘇聯打交道,蔣經國謹慎盱衡局勢,沒有往蘇聯靠攏,也沒有利用蘇聯牽制北京或者華府的外交作為。
國際情勢瞬息萬變,但總有一些觀點堅守在全球脈動之中,郭崇倫會客室推出「名家回顧」系列,來回顧那些堅持理念的卓越視野。
這幾年開始,在金融圈開始有人用「黑天鵝」與「灰犀牛」來形容未來的變化。黑天鵝是指低機率的未知意外風險,譬如又有一場未知的全球疫情;而灰犀牛則是比喻一種已知卻容易被忽略的風險,例如2011年的福島核災。不過對於2024年的全球變局,我們可以集中在幾項已知的事件與趨勢,包括幾場重要的國家選舉,以及俄烏戰爭、以巴衝突是否結束,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 2024年甚至有可能會被定義為新冷戰開始的一年,或稱冷戰2.0,同時也將是新科技發展與產業急劇轉型的一年。...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但其影響力卻從未終結,至今仍牽動著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場全球意識形態對抗,造就了今日的世界,也將決定明日的未來。 聯經即將於11月13日出版《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本集郭崇倫會客室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談為何要在台灣翻譯出版這本冷戰書籍,以及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的觀點與過去冷戰史有何不同。
德國軍火製造商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今年初考慮在德東小城格羅森海恩市(Grossenhain)興建一座新軍火工廠,但地方議會多數議員聯名致函總理蕭茲(Olaf Scholz),表態他們「不想捲入世界各地戰爭」。紐約時報指出,表面上看那只是小城鎮的政治反抗,實際上卻透露出更大範圍的不安——特別是對於德國軍援烏克蘭的不安。...
不少國小校園矗立著國父孫中山、孔子等銅像,新竹市載熙國小則有一尊獨一無二的「吳載熙」銅像,原來載熙國小就是因紀念1966年殉職的空軍飛官吳載熙而得名,校內設置吳身著空軍制服的半身銅像。 吳載熙「遺腹子」吳興華尋根,近日得知學校有心整理銅像區主動捐款,含淚表示從未見過父親,這也是他現在唯一能為父親做的事,希望父親的精神永遠流傳。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一向支持全球化,想方設法避免全球經濟陷入分裂,她在華盛頓郵報20日刊出的訪問中,罕見揭露她個人成長於前蘇聯附庸國保加利亞的諸多經歷,藉此佐證如今世界若分裂成美國與中國大陸兩陣營,將重創全球經濟成長。她形容在冷戰時期的保加利亞,她中學時期整個衣櫥裡只有兩套白衣黑裙,且物資匱乏可能毒化人心。
由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 Nolan)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在2024年奪得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剪輯、原創配樂共7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這部電影講述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研發原子彈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他在戰後身陷政治鬥爭的困境。 諾蘭將奧本海默充滿紛紛擾擾的一生濃縮成3小時,確實令人難忘,但裡頭出現的龐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對一般觀眾來說卻不一定熟悉,或許得在觀影前後補充相關知識,才能更加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節門道。聯合報數位版20213年7月曾規畫一系列「看懂奧本海默」系列文章,為讀者整理,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延伸故事。 其實,羅伯特‧奧本海默與中國近代史也有間接關係。他的弟弟法蘭克,曾在1930年代招募後來成為中國火箭之父的錢學森,加入一個10人組成的共產黨黨員小組。而戰後,錢學森受美國政府迫害與軟禁,直到北京在美中日內瓦大使級會談展開營救,才以換俘方式讓美國釋放錢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