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英時

余英時年輕時就展現對自由的堅持、對威權主義的批判,時時提醒著世人:除了軍事、政治上的對峙,思想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圖/記者林澔一攝影、聯經出版提供 生活

總編選書/台海危機之際重讀余英時 看當代史學泰斗追尋自由

1990年代,中國知識界曾流行一段話:「在沒有胡適之的年代裡,至少我們可以讀余英時」。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認為,在台海局勢緊張的現在,重讀余英時是一種鼓舞。余英時不是搖旗吶喊、在第一線跨入政壇的人,但從年輕時就展現對自由的堅持、對威權主義的批判,時時提醒著世人:除了軍事、政治上的對峙,思想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聯合報數位版每月策劃「總編選書」,9月邀請涂豐恩領讀《余英時全集》中的《香港時代文集》,重現一代史學泰斗的青春歲月。余英時如何在「思想戰爭」的時代找尋自己?這位「老師的老師」又對涂豐恩產生哪些影響呢?

在余英時逝世一周年之際,聯經出版宣布推出「余英時文集」,完整呈現他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也是余英時作品最大規模的出版計畫。圖/聯經出版提供 生活

從青年知識人到史學泰斗 450萬字「余英時文集」 面世

中研院院士、史學泰斗余英時去年八月一日辭世。他被公認是胡適之後華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在余英時逝世一周年之際,聯經出版宣布推出「余英時文集」,涵蓋四大類29冊共450萬字,從青年知識人到史學泰斗,完整呈現余英時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也是余英時作品最大規模的出版計畫。

史學泰斗余英時(圖)8月辭世,眾出版社近來新出及將出7本相關書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余英時看小蔣獨裁到開放「不該抹殺他貢獻」 曾評殷海光「不是很民主」

史學泰斗余英時8月辭世,眾出版社近來新出及將出7本相關書籍,其中「余英時談話錄」是大師生前話語最新曝光。書中余英時談及不少民國人物,包括認為一般稱為自由主義大將的殷海光若執政,「絕對不是自由主義者」;也指蔣經國雖曾迫害黨外人士,但後來走開放的路,必須承認他的貢獻。...

史景遷把中國史推向西方歷史研究主流,更是中國史書寫變文學性「敘事轉向」的靈魂人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講故事天才」史景遷辭世 中國史因他風靡西方、雅俗共賞

美國著名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辭世,與他在美結緣的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史景遷不但是把中國史推向西方歷史研究主流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國史書寫變文學性「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的靈魂人物,使西方一般讀者也讀起中國史。「問英語讀者最知道哪位中國史學家,一定是史景遷。」...

日本偷襲珍珠港事變,美軍西維吉尼亞號戰艦遭日軍重創,一艘小艇正在營救艦上水兵。美聯社 軍武

【珍珠港事變80年】羅斯福告知胡適日美將開戰 1小時後日軍就偷襲轟炸

今年12月8日是日本海軍偷襲美國海軍珍珠港80周年,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究竟是否預先知道日軍將對珍珠港發動攻擊,幾十年來引起不少討論。根據羅斯福總統每日行程表與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在美日進入戰爭狀態前,羅斯福總統唯一公開行程,是與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會面,羅斯福告訴胡適,日本可能在48小時之內對美開戰,萬一日美戰禍發生,請中國朝野不可有慶祝之舉,務必哀矜勿喜之態度。當胡適離開白宮不久,日本海軍的炸彈與魚雷已經打沉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戰艦。...

史學泰斗余英時在台門生眾多,稱恩師生活極為簡樸,但對學生很大方。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焦點

【余英時辭世/下】對自己簡樸對學生慷慨 從學問到感情都照顧備至

史學泰斗余英時在台門生眾多,包括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台大歷史系教授陳弱水、6月病逝的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林富士等, 師徒情誼深厚。黃進興、王汎森都表示,余英時自己生活過得很簡樸,但對學生很慷慨,對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說,余英時致力學術,物質要求非常低,對吃、穿都不以為意,常常吃幾個水餃就當作一餐。...

史學泰斗余英時一直堅持反共立場,多次表示共產黨政權必定垮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余英時辭世/中】反共卻曾加入共青團前身 回憶錄談他的罪過、奇蹟與遺憾

史學泰斗余英時一直堅持反共立場,多次表示共產黨政權必定垮台。他在「余英時回憶錄」透露曾於1949年就讀燕京大學歷史系時,被遊說申請加入共青團前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感染了一種宗教式的狂熱情緒與「左傾幼稚病」,造成他「60年來,每思及此就無地自容」的罪過。

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晚間睡夢中辭世,該照攝於2014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余英時辭世/上】一生高呼自由 留下對台最後大問:要台灣化還是民主化?

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晚間睡夢中辭世,享壽91歲,已安葬於父母身邊。他學貫中西,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曾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及首屆唐獎漢學獎,也一直積極為民主自由發聲,正是他筆下的「士」的典範,也是當代華人公共知識份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