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台灣史巨擘曹永和「台灣島史」概念影響深遠,但此概念的正式成形問世,其實來自一位為找研究期刊題目所苦的執行編輯與其好夥伴,成為曹永和學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鍾淑敏口中的「台灣島史」背後秘密。 今年是曹永和逝世10周年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5周年慶,曹永和曾任職38年的台大圖書館舉辦曹永和紀念特展,鍾淑敏在特展開幕及周年慶大會上特別提出此秘密。當年促成「台灣島史」成文的這位執行編輯、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詹素娟,受訪笑談此「祕辛」。
國內學界升等續聘審查如何符合公平正義,各方說法不一。在政府經費越來越少的窘境下,「任務導向」的論文要求,可能讓智庫研究員們「獻出心臟」?國家衛生研究院前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的升等一定不一樣,否則不可能把願意投入任務導向研究的人才留下來。...
長崎「泰益號」文書吸引跨國學者爭相研究,泰益號本身歷史也如傳奇。從祖先數百年前就與日本貿易,到在日本自設貿易商號、貿易據點近10國,還捐獻給國父孫中山革命資金,乃至因早早在長崎購置大批房產,得以成「包租公」度過戰時艱困歲月,並因此保存大批珍貴文書,其中,自編的電報冊更是當年商業機密,讓人稱奇。
1901年,來自金門的陳國樑在日本長崎設立「泰益號」,成為當地重要的華人貿易商,貿易據點遍布俄國海參崴及泰國等近10國。多年後,泰益號家族在長崎60年間與各國往來的4萬多封書信等,成為官方檔案外的珍罕史料,中外學者正接力解讀深藏其中的東亞政經社會史與情報網,也一窺當年商人如何因應國際貿易現代化變局。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不論是說到著有《新英文法》的爸爸柯旗化遭捕,媽媽連夜燒掉家中疑似左派書籍;或自述從服兵役到找工作都飽受差別待遇,中研院院士、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常呵呵笑著,儘管笑聲顯得壓抑。直到講起爸爸辭世那刻,他久久低垂著頭,好像始終撐著的力氣終於用盡,聲音沙啞如哽咽。
藝術家賴純純在台東東河鄉打造藝術園區,每次開放都成當地文化盛事,住賴純純附近的作家龍應台笑說,對他們來說是來「看看鄰居」。這些鄰居還包括畫家江賢二、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中央研究院院士梁賡義等,諸多名人明星共同為新家鄉台東盡力。
當先生搖醒她,說肚上的傷口妻子看不見,必須趕快急診,曾是國際知名語言學者的鄭秋豫覺得自己好像也病了。68歲時,她退休全職照顧曾是大學教務長的失智先生,原本自認長年兼顧研究與家務,必有能力勝任;沒想到隨著先生日以繼夜各種失序,不久就一籌莫展,腸躁症與憂鬱症齊來,暴瘦10公斤。
台灣史研究今日可說是顯學,包括出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文化創意產業也積極從中取材,但30年前台灣史研究其實常踩到地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黃富三是該所籌備處首任主任,近來由台史所出版口述歷史《學海悠遊》,揭開台史所早年在統獨思慮下波折不斷的過往。
在今天的台灣,對「民國史」會感興趣的恐怕已經不多;但在對岸的中國大陸,「民國史」不只熱,還相當值錢。北京大學即將於6月下旬開辦「民國史高端研修班」,學費高達人民幣19.8萬元(約合台幣88.7萬元),上課時間為期一年半,地點是實地考察各個民國史上重要城市,在周末舉行2到5天的課程,但上述學費不包含食宿。 中國大陸近年「為知識埋單」的商業市場蓬勃發展,過往被認為冷門生僻的知識領域,開始吸引眾多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民眾付費購買。究竟這種模式有何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目前又有什麼需要完善之處?
台灣史研究巨擘曹永和故居面臨都更危機,這是曹永和在侄孫曹米駬日前以變裝皇后妮妃雅揚名國際後,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妮妃雅傳奇一大特色是他都靠自學自製,把興趣玩出一片天;他的伯公曹永和更是自學典範,開創荷據時期研究、台灣島史觀,成為少見沒大學文憑的中研院院士。然而,曹永和當年會投入荷據時期研究,其實與白色恐怖有關。...
1961年時任中央研究院長胡適博士,因心臟病於2月25日住進台大醫院病房,終於在4月22日康復出院,共住院57天。 據台...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有間「明清檔案工作室」,藏有30多萬件清朝內閣大庫等檔案,珍貴內容被史家譽為20世紀中國五大發現之一。但要解讀這些史料不容易,明清檔案工作室召集人陳熙遠近年以紅外線掃描,發現一張清宮殿宴席座位表下,竟另藏他圖,如偵探般追尋出一位皇帝的倉促一生。
清雍正究竟如何得到父親康熙大位?一直眾說紛紜,民初著名學者胡適曾評為「清朝第一大案」,也曾認可雍正篡位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熙遠近年從史料發現,不僅雍正積極為自己辯護,連他兒子乾隆也努力幫父親洗白,證據就在這份首次面世的《要緊補遺檔》中。這份史料保存在中研院明清檔案工作室,當年跟著中研院一起來台,雖然僅9頁,記載牽涉日子也僅40天,不少地方看似細微末節,其實每一條都至關要緊。
1984年12月19日,時任教育部長李煥應邀在中研院第十六次院士會議中,說明教育政策與當前高等教育重點工作,由於院士們發言熱切,李煥又能知無不言直陳教育現況,在充分溝通中為院士會議帶來高潮。 李煥以教育行政最高主管身份向院士們指出,當前教育政策在求憲法所賦予的教育理想獲得實踐,並能配合國家整體建設及未來發展需求,最重要的問題在求質的提高。而以提高大專院校學術研究風氣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1958年12月17日,中央研究院長胡適在北京大學旅台師生的熱烈慶賀中,渡過他68歲的生日,上午8時以後,數百位胡適之的朋友和北大的校友,分自台北各地前往南港中研院向胡適簽名祝壽。中研院布置的壽堂是一個小型的文物展覽會,除了三代以下的銅陶器及文物外,並有唐代壁畫和胡適的著作。其中並有胡適從美國帶回來的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講義。展覽會場洋溢著「為學者壽」的書香。很多人都送了壽禮,但唯一被掛在堂壁上的是一張舊庄國校學童們的一幅簽名紅緞。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日前發表演講,重申絕對不會因為美中關係好轉就放棄台灣,不過中研院近期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信任程度下滑。對此,有學者從2方面分析民眾不信任美國的原因,卻認為這不會是民眾表達對美國的反感。...
中研院南部院區大樓陸續完工,預計明年初前往的人文社會科學計畫將成最早進駐的北院團隊。然而若就南院空間規畫看,與數理、生命科學並列中研院三大學組的人社,目前僅占7棟建物的2層,似乎呼應人社在全球的弱勢處境。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則說,各學科所需硬體不同,若只比空間,是假平等。 不過黃進興也說,院方確實有苦衷,因為科技相關才是當今國際顯學,若主推人社,立法院給預算恐怕有意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說,中研院資源能南下,南部大學已非常樂見,因為這對學術能量提升、人才培育、圖書數位資源分享都是福音,希望南部觀點未來也能因此多被看見。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落腳台南沙崙高鐵特定區,2018年起動工,研究大樓、綜合大樓等4棟大樓都已完工,相關團隊陸續進駐。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接受專訪,暢談他心目中的南院願景,「我們不能只根據南部特色發展研究,還要為南部建立新特色」。量子科技、淨零碳排科技,都是南院新設「關鍵議題中心」的重中之重。
綜觀歐美與鄰近亞洲各國的科研機構,提供高額且穩定的博士生獎助金已是主流政策,反觀台灣博士生獎助金少得可憐。根據中央研究員統計,國內博士生所獲獎助金平均每月低於3萬元,少數特例可獲較高金額,倘專職博士生於修業期間無法獲得合理待遇,會造成「四大影響」。今年九月起,中研院實施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目標是使中研院博士生的平均獎助金提升至4萬至5萬,迄今至少20多所國內大學學生受惠。
在國際史學界,台灣最著名的城市並非首都台北,而是古都台南;而國際學者獨鍾台南城研究,有其道理,讓台南躍登國際研究焦點的台灣推手,是各國學者在台南成立的「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不過隨著政策更迭,南瀛中心近年資源大減,明年是台南建城400年,學者呼籲政府應更重視地域研究國際化成果,「把台南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