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全球航太競爭進入新階段,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的SpaceX「獵鷹9號」火箭於美東時間3月31日從佛羅里達州基地39A發射台升空,展開首次飛越南北極的載人任務;為了在航太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大陸也正加快發展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試圖挑戰SpaceX的領先地位。
中國大陸可能改變未來火箭發射方式的技術革命。民營航太公司「星河動力」突破性地將電磁彈射技術應用於火箭發射的航太技術上,並計畫於2028年實現首次電磁彈射火箭首飛。 資深記者黃國樑整理了「星河動力」已啟動「穀神星二號」研發的細節,這項技術不但載重翻倍,成本驟降,還能像高鐵一般實現「航班化發射」。
2025年元旦前夕,一個直徑約2.5公尺、重達500公斤的巨型環狀金屬物體從天而降到肯亞村莊,讓當地居民驚恐不已,肯亞太空總署(KSA)研判,該物體為運載火箭的分離環;無獨有偶,2025年3月,馬斯克旗下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在太空解體,宣告第8次試飛失敗,炙熱的碎片劃過佛羅里達州南部與巴哈馬上空,讓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緊急針對多座機場發布停飛令。 這2起事件,都凸顯出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正對地球安全、環境生態帶來威脅。歐洲太空總署(ESA)太空垃圾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1日,地球軌道附近約有1.3億個大小超過1釐米的可追蹤殘骸。這些碎片看似微小,但在太空高速下都可能帶來致命破壞,火箭解體的劇毒燃料更可能衝擊環境及人體健康,當各國都在往太空「塞」東西同時,一場新型危機也因應而生。...
2035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到達1.8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遠高於全球GDP成長速度;各國每年發射上百顆國防衛星,用於偵察、通訊,又以中國和美國最多,地緣衝突從地表延伸到宇宙。聯合報數位版每周推出「解密太空」系列,帶讀者理解新太空時代全貌,以及台灣在全球太空布局中,將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總統川普在就職典禮稱火星土地插上美國國旗「是美國人的天命」;億萬富豪馬斯克也強調要直接去火星,去月球會分散注意力,近日更宣布SpaceX的「星艦」(Starship)將在2026年底搭載人形機器人Optimus前往火星,如果任務進展順利,人類最快2029年或2031年可以登陸火星。但前往火星真如馬斯克說的那麼容易嗎?科學家都抱持懷疑態度。
科技大亨馬斯克成為美國總統川普的親信後,最近經常帶著4歲兒子出現在各種重要場合,包括和川普同框的白宮記者會,以及和印度總理莫迪會面,都能看到馬斯克父子一起現身。他這麼做,是否有特殊用意?
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領導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其實只是美國數位服務處轄下的一個臨時組織,理應為諮詢機構,但其手下的年輕工程師卻強行進駐財政部、勞工部、衛生部等聯邦政府機構,取得美國人的銀行帳戶、醫療個資和其他敏感或機密資料,並強迫聯邦員工休假、凍結經費支出、關閉政府網站,在華府掀起狂風巨浪,迄今至少有15個聯邦政府機關的運作受到干擾。 馬斯克用他在購併推特後的手法為政府瘦身、清除理念不合的人,還雇用一批「童子軍」執行他的政策。馬斯克如何「惡意購併」美國政府?他的終極目標為何?
馬斯克押寶川普,贏了,也讓他的太空經濟藍圖更有看頭。尤其是,馬斯克的「筷子夾」火箭回收技術,是太空商業重要一步,而中國大陸正加緊追趕中。大陸「深藍航天」已宣布明年就要開展「筷子夾」技術試驗。未來,太空旅行是新的一頁。 資深記者黃國樑為您解讀中國大陸太空經濟發展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也因為太空旅行當紅,大陸第一次公開銷售商業太空載人旅行船票,在3分鐘內就完售,其背後的動力,值得一探。
談起低軌衛星,無人不知狂人馬斯克旗下的星鏈計畫(Starlink),然若時間回到20年前,在當時,沒有人看懂馬斯克經營的事業為什麼橫跨太空運輸、電動車、太陽能,經過20年後,業界才看懂馬斯克的眼光有多長遠,台灣企業老闆點出,「他的每一項事業都是緊扣在一起的,你可以說馬斯克已經自成一個生態系,而這也將影響往後的20年產業變化。」
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仍像侏儒一般,別說是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筷子挾住火箭」的回收系統,目前為止,就連運用底部支架實現回收,也只是剛起步。 中國與SpaceX技術差距的原因在哪裡?中國低軌衛星市場的巨大需求,這或許是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崛起的契機。在未來幾年極可能出現真正可以仰望SpaceX的商業航太公司。問題是,誰將脫穎而出?
波音最近霉運當頭,星際飛機(Starliner)雖將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ISS),卻因安全考量空機折返,兩名太空人還得必須等待宿敵SpaceX救援。即使波音的安全問題及商業模式都受到質疑,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卻一直支持波音,用意是在抗衡馬斯克主導的SpaceX?
身兼數個執行長職位的馬斯克,雖以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最出名,但若要論及影響力,他一手創立的火箭發射公司SpaceX絕對是當前「喊水會結凍」的扛霸子。不僅接受各國和企業委託發射軍民用衛星,還肩負運補國際太空站的任務。SpaceX皇冠上的明珠星鏈(Starlink)在最近的戰事中更是大出風頭。
白宮譴責科技大亨馬斯克宣傳反猶主義,卻無法停止與馬斯克合作,美國政府明年仍將耗資12億美元(約台幣380億元)委託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發射衛星。五角大廈官員透露,馬斯克旗下SpaceX等公司的太空科技無人能敵,目前找不到替代方案。
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公司所打造史上最大火箭「星艦」於4月時試射升空,但飛行約四分鐘之後隨即爆炸。這足以代表太空發展朝載人飛往月球或是火星的方向更前進了嗎?太空旅行甚至是太空移民就在眼前? 本集遠方邀請天文物理學家孫維新,來談馬斯克的諸多瘋狂計畫,也談低軌道衛星對於天文觀測所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據說,1963年印度發射第一枚衛星時,火箭的鼻錐是由一輛自行車推到發射台。當時那個貧窮的國家發射了一枚小型人造衛星到距離地面約200公里的高空,勉強假裝跟上了美國及俄國這兩個太空大國的步伐。60年後的印度,今非昔比,全球太空產業也有了重大變化,這一切是否與中國大陸有關?
億萬富豪馬斯克決定卸下推特執行長職務,找來廣告業菁英接手。但除此之外,馬斯克依然身兼數職,擔任特斯拉、SpaceX、Neuralink等公司執行長。究竟一個人要如何同時管這麼多家公司?原來據媒體報導,至少在特斯拉,真正維持公司運轉的不是馬斯克,而是另有其人。出了特斯拉鮮少有人知道這號人物,但在內部,他因為善於應付馬斯克時而無理的要求而備受信任。
由曾為世界首富目前排名第二的馬斯克領導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在本周首度準備發射星艦(Starship)飛船,但在發射倒數計時進入最後40秒時,因推進器的一具閥門結冰問題無法即時解決,臨時宣告中止發射,並在美國時間20日再度執行發射計畫,雖成功發射但升空後4分鐘爆炸。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SpaceX星艦昨試射卻升空4分鐘後爆炸,這次的圖表帶你看這場史上最大火箭試射為何全球矚目。
太平洋上,帆船「祈雨舞者號」(Raindancer)的4名船員正悠閒吃著披薩,突然一隻大鯨魚從後方撞過來。15分鐘後,帆船沉沒,但應付得宜的船員在9小時後順利獲救。這起發生在3月13日的意外事故,美籍船長羅德里格茲(Rick Rodriguez)說,是科技救了他們的命。在那危急時刻,他們迅速把瓶裝水、食物等搬上救生艇,真正救命的還有什麼?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日前警告,美國正在與中國大陸進行太空競賽,如果中國趕在美國重返月球之前登月,中國可能奪取月球上的資源。不過,英國經濟學人指出,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Starlink)衛星群在烏克蘭戰爭扮演關鍵角色,太空戰不必打到月球,美國單靠一家公司,就已在地球低軌道上遙遙領先。...
俄羅斯外交部高階官員稱,若美國及盟友的商業衛星用於烏克蘭戰爭,將被視為俄國的合法打擊目標。這番話似乎針對全球首富馬斯克而說。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創辦人馬斯克日前表示,將繼續對烏克蘭提供「星鏈」衛星網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