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部分大學在新聘教師上有「旋轉門條款」,比照國外知名大學,本校畢業生須先到他校累積經驗才可能獲系所聘任,用意也在避免近親繁殖。但有學者不同意「外放」自己培養的博士,認為是以身分做出不同對待,甚至有...
台灣的大學愛用洋博士,許多本土博士找不到教職,只好離鄉背井到中國大陸求生存,另也有一批在台灣教學多年後,轉進對岸的大學。這些西進的學者還有一個共同原因,是不想再留在台灣面對教室裡,面對對專業毫無渴求...
台灣面臨嚴重少子化,未來大學只會越來越少,教職缺恐更加緊縮,許多流浪博士都在苦等高教飯碗。本報掌握獨家消息,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近十年首度開出專任教師職缺,高達105人申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今年在應...
大學校園近期輕生憾事頻傳,為何單純的校園卻成了少數學子的人生終點站?近年高學歷者的心理問題不斷增加,不只學生,大學教師在研究、升等和招生多重壓力下,也成為身心疾病的高危險群。曾有一名頂大博士生罹患憂...
上個月發生兩起博士輕生憾事,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會長吳依潔說「研究生的心理輔導是死角之一」,通常教授會認為研究生年齡已成熟到可獨自面對所有問題,或因研究生與教授間多了一層雇主與勞工的關係,關懷途徑產生...
攻讀博士是在拿青春和人生做賭注?近一個月來,台灣發生兩起博士輕生事件,但並未受到外界關注。一名台大博士生無奈說,博士問題沒選票也不聳動,還會被酸「年紀這麼大活該、能力差還敢讀博士」,也很少看到政府官...
台灣學生不愛念博士班,怕投資報酬率太低。為了鼓勵學生讀博士,頂大紛紛推出各式「逕博」措施,不僅縮短修業時間,還大方給獎學金。本報獨家掌握,成功大學首度推動「學碩博七年一貫」,就讀期間每月發2萬元奬學...
少子化,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博士也找不到教職缺,「博士賣雞排」已非特例。40歲的林宏仁是文化大學哲學博士,他拿到博士後的7年間,做過9個臨時工,目前在一間診所當清潔員,月入僅1.1萬。他在台北市租了...
這幾年只要談到博士班招生差、求職難、學歷貶值等議題時,外界總會拿出曾被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批評浪費教育資源的雞排博士宋耿郎來談。而前陣子更傳出一名清大博士疑因求職不順輕生,台灣社會逐漸出現「博士無用論」...
陸生來台念碩博士班的人數過去幾年逐年增加,今年卻一夕崩解。2019和2020年博士班陸生核定名額都約370名左右,缺額卻從去年的個位數暴增至297個。近4年台大的碩博士班陸生新生約150人,109學...
台灣的教授薪資不如國外,學者選擇應聘國家、 要不要回鄉工作時,除了薪水,家人、研究環境等都是重要考慮因素。對在研究型大學任教的學者,「收不到博士生」對年輕教授來說,幾乎是「學術的死刑」,不僅讓台灣學...
土博士想找國內大學教職大不易,本身是台大土博士的台大化學系副教授陳浩銘點出關鍵。他說,國內研究論文發表要改變「炒短線」、「跟著別人屁股走」,也建議博士後研究一定要出國,建立「國際朋友圈」。政大社會系...
本報之前推出「土博士悲歌」系列,引發熱議,其實土博士只要展現實力,仍大有機會嶄露頭角。政大台文所博士翁智琦,7月才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前就拿到南韓釜山大學中文系的教職;另同樣是土博士的台大化學系副教授...
全國公立大學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授,國外(含中港澳)博士約占六成,本土博士不到四成;其中,台灣大學的專任教授本土博士不到三成。學者指出,博士生在學期間是教授的「可靠人力」,幫助累積學術生產力;但系所要...
台灣本土博士要投入大學教職,真的不敵「洋博」?多位國立大學校長坦言,台灣各大學對於世界名校畢業的博士仍有迷思,但本土博士如果夠優秀,或更符合學校需求,仍有機會勝過留洋博士獲得教職。但不同領域有很大差...
新冠肺炎疫情掀起一場針對「疾控人」的改革。疾控人有別於臨床醫生,他們研究的是公共衛生,相當台灣的公共衛生師。近日大陸網路上傳出一名復旦大學博士疾控人年收入8.2萬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35萬)的消息...
近年不少國內大學博士班招生困難,連台政成清交等頂大都出現博班招生掛零窘境。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台灣的博士班「走進了惡性循環」,應該整併,把有限資源用在真正適合研究的人身上;教育部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