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專題精選

煎煮炒炸後 誰還吃得出國產豬

從八月廿八日政府無預警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三十月齡牛進口後,便不斷宣稱對產業衝擊小,但國內人口高齡化衝擊,加上觀光客減少的情況下,未來消費力下降是趨勢,在少吃、或者有多樣選擇的情況下,光靠信心喊話吃國產肉,就想抓住消費者的心,論述恐怕太薄弱,因應消費量減少,我國可有相對應的畜牧產業政策。

「好吃」是種主觀意象,可以替代的產品這麼多,沒什麼是非吃不可的;今年疫情催化衝擊下,消費習慣已經開始改變,電商、即食、復熱產品推陳出新成主流;台灣有七百萬外食人口,以現階段都會區的消費習慣,餐飲、小吃、加工產品成為生活飲食常態,自煮相對困難,消費習慣在翻轉,一直無法轉型的台灣傳統市場的溫體豬肉市場,未來是否還能持續保持優勢?

在消費市場上,豬肉與雞肉有相互替代的效應,今年進口雞肉量已突破六成,大量碾壓四成的國產雞肉,且整體雞肉消費已經超過豬肉;不可諱言,進口的豬肉、豬雜碎價格相對便宜穩定,品質、供貨穩定,規格單一,且為了迎合消費市場,產品推陳出新,可以供應連鎖大型餐飲穩定、且品質均一的產品貨源,經過煎煮炒炸烹調、甚至做成冷凍湯品,誰還吃得出來。

消費者的口味是可以被餵養的,忠誠度也可能鬆動的。以韓國為例,過去韓國進口澳洲肉,關稅取消後,沒多久市場就被美國肉品取代;台灣在加入WTO之後,豬肉自給率從百分之九十四點一降到去年的百分之八十九點四,而進口豬肉的量從一萬九四二一公噸,成長到去年八萬四三四一公噸,以每年三千六百公噸的速度增加。

撇開萊劑豬牛進口的爭議,貿易自由化須面對的產業課題,從貿易、關稅、消費面分析,未來國內養豬產業勢必打散再重整,除了一百三十億元的養豬基金,與吃國產肉品的信心喊話以外,國內的畜牧業未來究竟何去何從?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