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勞動部公務員之死爭議延燒,總統賴清德道歉,行政院長卓榮泰也道歉,並在昨天下三道軍令,絕不容許類似事件再發生。但要「清零」恐怕不易,專家點出職場霸凌難成立的原因,舉證困難重重只是其一。...
台灣明年就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此同時,因少子化面臨嚴重缺工,銀髮族成為重要勞動力來源。截至8月為止,55歲以上高齡者就業達220.7萬人,60歲以上就業者高達114萬人。銀髮族在職場上繼續打拚,除了勞保、國保,又有職災保險,要怎麼保才能控管風險,且對自己最有利?
台灣1990年代中期開始產業逐漸外移後,國人自行創業或自由工作模式蔚為潮流,職業工會投保人數跟著直線上升,但2011年達到高峰後逐年下降,直到去年為止,12年間少了60萬人,光是近一年半就直接暴減10萬人,去年人數首次跌破200萬人,只剩194萬人。過去被視為投保彈性大,甚至可以累積年資放大勞保年金的職業工會,何以投保人數直直落?
現代人越來越憂鬱,衛福部和心理健康相關七大公學協會,去年聯手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又被稱是救命方案,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人免費3次的諮商補助,一推出就秒殺。其實,勞動部早在2015年起,開放勞工有6次免費心理諮商,但反應天差地別。
每一回有消防員殉職,他們最後從無線對講機中收到的指令大多是撤退,但火焰、化學物、障礙物擋住他們逃出生天的去路。不得其門而出的消防員不得不在火場中迷航,不是被濃煙吞噬,就是被突如其來的爆炸炸得體無完膚。經常,出口近在咫尺,但他們就是無法履行最後的命令。於是,存活的另一頭,他們,沒有抵達。
10月9日,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發起追思晚會,再度表達他們顧職安、要公安、組工會的訴求。 晚會舞台上,他們製作的白布條,添上了屏東大火殉職的4名消防員,那條寫滿殉職消防員的布條,每回出現在抗爭行動上都愈拉愈長。在白光的投射下,白的愈白,連人的臉都照得發白、失去血色,與舞台背後、總統府前五光十色的國慶主場,是天壤之別。值得慶祝的雙十國慶,空氣裡多了份哀戚...
美國「達樂」(Dollar General)連鎖一元商店擁有1萬9000間分店,數量遠勝沃爾瑪加上溫娣漢堡,號稱全美最普及的零售商。同時,它也是美國職安署的黑名單業者,是令打工人頭皮發麻的噩夢。店長竟要求店員用堆積如山的商店將逃生門堵住,以防商品失竊。究竟美國小城鎮隨處可見的一元店有什麼問題?即使稽查單位罰單一張接一張也無動於衷?深受其害的員工在地方團體協助下能否成功爭取到合理權益?
全球7、8月氣候異常,許多國家面臨40度以上高溫肆虐,台灣也有不少地方出現動輒37度以上高溫,國人大感吃不消。人力銀行調查,九成上班族都支持高溫假,「高溫假」議題又被炒熱。但高溫假真的可行嗎?專家指出,沒有國家放高溫假,這根本是假議題。
日前台灣職業健康安全連線發表台、日、韓2021年過勞報告,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其中日韓無論是過勞,或是職業引起的憂鬱、自殺案件,都高出台灣數10倍的數據,還是很令人震撼。3年受新冠疫情干擾,讓很多職場問題未浮上檯面,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台灣有千萬勞工,一年精神疾病職災案件平均不到6件,主政者不但不該引以為喜,更要找出巨大落差的真正原因,填補漏洞。
網路書店龍頭「博客來」爆出「假承攬、真僱傭」勞資爭議,解雇一名年資20年的清潔服務人員,沒退休金也沒勞健保、三節禮金。其實在台灣類似的案例不少,像大車駕駛、外送員、清潔員等行業,都容易遇到雇主偷機取巧損害勞工權益的狀況,只是這些手法,民眾多半都不會發現。
「我們主管很喜歡聚會,其他的組長、主任、同事都會投其所好,常常邀他去吃飯唱歌喝酒,我因為要照顧長輩,加上個性不喜歡應酬,很少參加,我覺得因為這樣,經理不是很喜歡我,工作上就會放大我的錯誤,加上我底下作業員能力沒有那麼好,出包次數多,我常常會被經理在會議上罵… 」 這是台灣職業安全連線去年上網徵求的職場霸凌經驗。勞保局統計,職業引起精神疾病方面,去年共有18件申請案,經通過核發職災補償10件,2020年則是11件,連續兩年兩位數,儘管是從過去的個位數逐漸增長為兩位數,核定率55.56%也不低,但是相較日韓件數動輒五、六百件,台灣數據低到令人難以置信,專家也說「黑數超乎想像」。
在職場上打拚,往往身不由人,不少勞工擔心過勞而犧牲健康。不過,去年(2021年)勞保職災認定案件中只剩47件,創下10年最低,只剩2012年最高峰92件的一半。難道台灣勞工不過勞了嗎?當然不是。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染疫職災申請得困難。國內疫情已超過300萬人確診,4月後因改採重點疫調、職業染疫指引在醫界有雜音、部分雇主不願配合,讓新冠職災認定難上加難。從2020年1月至今,兩年半僅核付1323件。
職業專科醫師經常得負責確認勞工是否適合擔任特定工作的「選配工」、以及傷病後何時適合回到職場的「復工」狀況,其中有很多眉角。例如當勞工被錄取後,做新進人員體檢發現不適合做預計的職位,勞資雙方怎麼協調?又如勞工發生骨折等意外,治療後傷口還有點痛,想再休息,卻被雇主要求快回到職場,都得靠職醫鑑定來裁決。...
疫情持續,有機師在疫情期間堅守崗位,在外站執勤、返台居檢間不斷輪迴,不小心染疫治療,康復出院後向醫院申請職災證明遭拒,卻又要緊接著被派飛,回到執勤、居檢的輪迴,根本無法到其他醫院就診、申訴,感嘆機師人權遭剝奪。
今年外送員車禍事件頻傳,光台北市9月就較去年成長三成二。很多外送員反映,因為平台改變報酬計算方式,大家只好跟時間賽跑,以量制價,10萬外送大軍也因此被迫在街頭上搏命演出。但外送員的交通安全與國人道路安全息息相關,中央真的無法可管,還是怠惰擺爛?
超商店員意外事件頻傳,對超商這個既是工作場所又是公共場域的安全問題,除了勞權界要求業者負起職場安全外,更讓人不禁要問「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24小時便利商店嗎?」專家認為,如果這是商業模式、市場機制,那麼至少要讓24小時營業普及率下降。
台灣職災平均死亡率是英國的10倍、日本的4倍,我國職安法令早年參酌日本經驗制訂,但發展結果大不同。專家學者認為,英國、日本的經驗都值得台灣借鏡,而最有效的是日本的職人精神,比重罰更能守護勞工安全。
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地方產業顧問徐慧倫依照勞動部2019年檢查年報,發現全年職災案例中,曾向勞動部申訴的有8255件,其中判定違反職安有1306件,但進入司法偵辦案件卻是零,換言之,即使工地發生意外,多半也僅依過失傷害、致死法辦,最後若雇主、勞工和解,就處緩刑、易科罰金結案。徐慧倫說,雇主「賠錢了事」就不會記取教訓,工安事件才會一再發生。
勞動部去(2020)年勞檢年報顯示「職災千人率(平均每千名工作者中死傷及失能人次)」10年來首度攀升,也比2019年高;勞動部職安署分析,主因落在營造、餐飲、運輸倉儲三大類勞工傷病數較多。勞檢人員指出,勞工死傷頻傳主因之一是我國職安法對雇主太「佛心」,不僅罰款金額低,雇主還有各種卸責手法規避,若不修法加重雇主的勞安責任,勞工悲劇恐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