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橘世代

已經60歲的陳初青用重訓改變人生,不但成功減脂減重,也讓她得以從照顧者的身分中喘口氣。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60歲重訓還她自信!熟齡健身注意4大NG飲食習慣 別再以茶代水

近年來重訓風潮吹向熟齡族,一般來說,熟齡族以身體機能為目的,年輕世代則更注重瘦身以及練出漂亮線條。但如今,愈來愈多熟齡族不再把健康定為唯一目標,而是透過健身重訓來達成願望,有人提升高爾夫球成績,有人完成朝聖之路,更有人因此解開心結、改變人生。 不過,有些人健身重訓後反而愈來愈胖,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原來是踩到食物地雷。為此,營養師提醒熟齡族,健身前後要正確飲食才能增肌減脂,同時她也歸納4大熟齡族常見的飲食迷思。...

若說「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那麼4、50歲一輩的煩惱便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窮到只剩房/保障後半生一定要買房?憂老後難租房 看友善二房東計畫怎麼做

根據主計處民國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數據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擁宅比例,65歲以上者近九成,擁房比例隨著年齡下降。若說「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那麼4、50歲輩的煩惱便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究竟為了老後安居,買房或租屋哪一個選擇更好呢? 對於這項議題,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則是啟動了「地表最友善二房東計畫」,希望透過建立新的租屋模型,解決老後租屋難的現況。...

為了老後安居的保障,許多人到了中年開始考慮買房,但中年買房有屬於這個生命階段買房的辛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窮到只剩房/50歲才買房合適嗎?過來人給4建議 比起漲幅還得思考更重要的

中年的你,可能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卻從未擁有過人生第一棟房,為了老後安居的保障,開始考慮買房。但買房是大事,即便手頭有些資金,也還有許多要注意的重點,中年買房,有屬於這個生命階段買房的辛苦。究竟年約50歲才買房應該注意些什麼,才不會「窮得只剩下房子」?或許可以從張小姐和曾太太的買房故事裡找到答案。...

89歲的鄭奶奶住在花蓮火車站附近,雖然名下有一間老舊平房,但她必須全天照顧失智無法行動的先生,日子依舊過得十分貧苦。記者許正宏/攝影 生活

窮到只剩房/在走廊洗澡、領嘸社會福利... 有房的他們反而生活不下去

人們常說,人生到老,房子會成為最後的堡壘。而在台灣,65歲以上居住於家宅者,住宅所有權為「自有或家人的」高達94%以上。但是,有房就能安居嗎?事實上,對某些老人家來說,房子非但不是保障,反還成為無法獲得生活補助的阻礙,甚至還有許多貧苦老人雖有住宅,卻殘破到難以居住。 那麼,如果賣掉房子換生活費、取得社會福利身份,會是好方法嗎?崔媽媽基金會弱勢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表示,「千萬不可!」

運動是健康準備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健走則不需要特殊器材。圖為樂活大叔施昇輝推薦的坪溪古道,原因是易走且人不會太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銀河洞、坪溪古道...一圖看名人推薦退休力步道 森林浴提升免疫力

運動是健康準備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健走則不需要特殊器材便可進行,且森林中還含有許多芬多精,到山上呼吸新鮮空氣,逃離都市喧囂,更對身心有益。 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聯手徵求「全台百條退休力步道路線」,邀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慢病好日子同學會」、「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社群粉絲以及關注健康的民眾,推薦可提升肌力、五感療癒的森林、戶外路線,共計回收325份有效問卷,推薦步道超過250條。除了自己原本熟悉以及問卷調查民眾推薦的前十大路線以外,也可參考名人推薦的幾條退休力步道,為自己規畫一趟登山健行。...

當長輩年紀大了需要照顧,孩子又小尚未獨立,許多夾在中間的三明治族群都被迫為了照顧離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照顧不離職/上有老下有小!默克用未來工作模式 助三明治族免為照顧離職

四代同堂是現在少見的大家庭,人多熱鬧讓人羡慕,和長輩們一起住也有個照應,但若長輩年紀大了需要照顧,孩子又小尚未獨立,夾在中間的三明治族群的壓力也可以想像。30多歲的小咪前一陣子壓力爆表,先生因公受傷,少了隊友支持,她一度考慮離職,所幸工作的職場體諒,作了一些彈性安排,讓她挺過照顧黑暗期,留在職場。...

去年5月主計總處統計,25到64歲未就業者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超過15萬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生活

照顧不離職/媽媽突中風想請假被刁難...家庭照顧假誰能請 一圖看不離職攻略

照顧離職是高齡社會一定會面臨的問題,而台灣愈來愈老,去年5月主計總處統計,25到64歲未就業者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超過15萬人。然而,早在10年前,勞動部就已依「性別平等工作法」,訂定設置「家庭照顧假」,家庭照顧假併入事假計算,一年以7天為限。究竟家庭照顧假的定義為何?與事假有何區別?若是要照顧的對象為無血緣關係的長輩或同居人,還可不可以請家庭照顧假?以下就來看看怎樣才能照顧不離職。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去年有2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赴心理衛生中心求助,近年憂鬱症比例提高、失眠的人也變多了。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熟齡焦慮/長壽、退休造成焦慮也帶來商機 專家4建議:療癒未必是好生意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去年有2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赴心理衛生中心求助。這是意識到需要幫忙,而且願意尋找資源的長者,但有更多熟齡者,其實身處憂鬱焦慮中而不知,這些數據反映了近年憂鬱症比例正提高、失眠的人也逐漸變多。就如誠品書店在分析2023年暢銷書時指出,前十名的榜單中,「心靈療癒」佔大宗,說明這是個「焦慮世代」。 然而,焦慮時代也誕生了許多因寂寞產生的詐騙。刑事局統計假交友的詐騙被害人數,發現2021年有1831人、2022年2044人、2023年1798人,其中50歲以上的被害人,近3年各有459、490、406人,占比逾二成。究竟在本該安度晚年的快樂時光,為何會有人變得如此焦慮?而身處療癒形式無窮、商機無限的時代,對現代人來說是幸運或是災難呢?來看專家用4建議剖析療愈商機。

余家斌最重視的不是分數而是身心健康,希望學生透過運動獲得「輸」的經驗。記者潘俊宏/攝影 生活

熟齡焦慮/爬玉山、玩立槳緩解焦慮 台大教授:走入森林能降低血壓

所有人無論社經地位高低、資源多寡,都平等擁有森林海洋、微風藍天、花繁草綠,這些大自然的元素,而這也是焦慮世代對抗憂慮與壓力的資源。近年來,無論是走進森林、園藝療癒或是路跑,都被實證能夠解憂紓壓,也都衍生出新的角色與商業模式,其中就包括森林療癒師。 台灣第一批森林療癒師於去年10月出爐,透過農業部林業署的「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完成核心課程、活動課程及實習課程,始能獲得認證,首批共34名。而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就是台灣森林療癒研究的主要推手之一,他表示,森林療癒是以個人健康為出發,透過體驗活動與自然連結,從而得到身心平衡的健康促進效果。 究竟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約占全島六成的台灣,為何還需要森林療癒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什麼?以下就跟著余家斌一起看看,他如何用科學實證的方式推廣森林療癒。...

YouTuber章新(左)和太太豫魯(右)在網上實作眷村菜。圖/章新提供 生活

學習變老/從熟齡網紅章新、嫺人看 經營自媒體是退休後的好選擇嗎?

自媒體遍地開花的年代,愈來愈多50歲以上的熟齡族,在年輕當道的網路世界開創另一片天。 YouTuber章新(張炳文)原是外商藥廠高階主管,退休後經營「章新漫談」頻道,2年內訂閱數從零成長至30萬;網紅作家嫺人在部落格和臉書談退休議題,吸引許多熟齡粉絲聚集,打開知名度後開始受邀演講及出書;而樂活大叔施昇輝迄今共出版19本書,內容涵蓋理財、人生、旅遊,和電影,他的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追蹤數也已達14萬。 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打破帥哥美女的年輕網紅形象、都是退休後才開始踏入自媒體領域、受眾都是中高齡族群,也都成功創造人生第二曲線。這不禁讓人想問:經營自媒體是退休後的好選擇嗎?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也可以跟他們一樣嗎?

曾是資深媒體人的靳秀麗,退休後重返職場開拓第三人生,她希望自己能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直到生命結束前,都能持續貢獻社會。記者蘇健忠/攝影 生活

熟齡焦慮/退休只能顧孫、旅遊? 前主播靳秀麗60歲重返校園尋第三人生

65歲以上憂鬱盛行率,從2007年的3.36%,到2016年已攀升到3.78%。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光去年單一年度,約有2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赴心理衛生中心求助,顯示長輩對心理健康的追求逐漸攀升。退休後找不到目標,又或是把晚年過於理想化,加上「台式家庭」關係表面緊密,實質無深度溝通的能力,種種關係上的挫折,都在大幅增加「高齡憂鬱」的比率。不過,也有人抱持不一樣的想法,退休後仍積極開拓第三人生,例如資深媒體人靳秀麗。 靳秀麗在60歲那年,提前從大愛電視台退休,當時不少人詢問她「要準備享福了嗎?」她則回應「我的人生可沒打算退休」。她說,不是每一個人的下半輩子都想要含飴弄孫、環遊世界,她希望自己能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直到生命結束前,都能持續貢獻社會。然而,正當她規畫自己的退休生活時,翻找了各類報章雜誌、書籍,怎麼找都找不到,內心中理想老年生活的模板,直到她翻閱一篇學術論文,頓時發現,「這就是我要的」。...

因為長壽帶來的死亡焦慮、世代動盪疏離深化的存在焦慮,讓現代人對於身心安頓的需求愈來愈高,也使得心理不適而就醫的長者人數大增。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熟齡焦慮/上網就能安太歲!中高齡焦慮掀療癒商機 追求靈性如何避免詐騙

過去,「長命百歲」是人生圓滿的圖像,是晚輩送給對長輩的祝福;而來到現代,「百歲」成為可能,卻發現這不僅不是祝福,還是焦慮。 因為長壽帶來的死亡焦慮、世代動盪疏離深化的存在焦慮,讓現代人對於身心安頓的需求愈來愈高,使得長者心理不適就醫人數大增,進而讓正念、瑜伽、頌缽、冥想、禪坐、人類圖等身心靈課程,無論是實體或是線上都有很好的銷售。就連宗教也開始透過數為轉型,回應這波需求,包括點光明燈、安太歲、求籤、祈福、問事等,都可以線上完成。 然而,靈性的追求和詐騙陷阱常常只有一線之隔,為何兩者怎麼容易混淆?我們該如何避免在追求靈性時,成為詐騙集團或是邪教團體眼中肥羊?來看老人精神科醫師蔡佳芬的分享。...

在社會企業歷耆者的協助下, 一群年輕人穿戴裝置,體驗八旬長者買票搭地鐵。圖/歷耆者提供 生活

學習變老/駝背、拄枴杖...香港社企把年輕人變八旬老人 用長者視角看世界

香港地鐵站內,有一群年輕人擠在購票機前,各個駝背、拄枴杖、兩眼貼近螢幕摸索,而仔細一看,可以發現他們穿戴特殊裝備,姿態像是老者,原來這是香港社會企業「歷耆者」的專業高齡體驗,讓年輕人模擬八旬長輩買票搭地鐵。 事實上,學習變老不需等待,從年輕就可以開始,透過體驗活動,年輕人也能同理高齡者的身心狀態。而在香港,社會企業「歷耆者」就是為此創設的組織。他們至今舉辦過800多場的老人體驗活動,發展出一套商業模式,並且一直依著整個社會的需求,推出新服務。到底哪些人會想進行老人體驗?模擬高齡狀態對長壽社會的幫助是什麼?又能創造出哪些商業價值呢? 橘世代從2024年起,將針對只會愈來愈「老」的台灣社會,推出「學習變老」系列報導,透過不同的故事,思索在長壽的時代,我們要用什麼姿態變老。...

作為交通運輸產業,基隆市公車的確營運不善,但是換個視角,卻能把公車當作長者預防老化的場域。記者吳淑君/攝影 生活

熟齡旅遊夯/多坐公車能防老化?直擊超大型實驗場 他用靜忍慢打破孤獨

交通工具是熟齡出遊的重要條件。目前只要年滿65歲,搭台鐵、高鐵、公車都是半價,算是生命邁入新里程的「成老禮」。而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因為政府並未編列預算補貼法定票價優待差額,這些「半價」都得由運輸業者自行吸收,帶來高額短收。 但為此提高收費或取消半價是好方法嗎?基隆的公車經驗顯示不盡然。作為交通運輸產業,基隆市公車曾最高負債達17億元,的確營運不善,不過換個視角,公車卻能當作長者預防老化的場域。本報記者直擊這個「超大型實驗場」,發現避開上學、上班時間,公車上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老人家,來看看有「移動式」長照據點之稱的公車如何幫助長者們預防老化,司機又如何用「靜忍慢」打破老人孤獨感。...

從未獨自旅行、日語五十音都念不全的王玉華,2年前退休後開始到日本「獨旅」,一玩就是20幾天。圖/王玉華提供 生活

熟齡旅遊夯/用App「聊天」交朋友?退休族獨旅不孤單 10撇步教你如何開始

新世代熟齡對「旅遊」的需求與過去不同,他們不再把行程塞滿到處打卡,而期待留白與深刻體驗,他們去旅遊除了放鬆,也期待有知性的學習。 如同從未獨自旅行、日語五十音都念不全的王玉華,2年前退休後開始到日本「獨旅」,一玩就是20幾天。王玉華說,善用工具,不會日語也能在玩得豐富,而她原本認為孤單的獨旅,卻因為是一個人的關係,反而有了許多一期一會的相遇。究竟她如何在只有一個人的旅行中尋找自我?若你也想規畫一場獨旅,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或許可以透過王玉華的分享,得到一些啟發。...

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圖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李依宸創辦的社團法人花蓮縣新住民人文發展交流協會。圖/李依宸提供 生活

從「照顧者」變「被照顧者」 19萬新住民恐面臨的老獨窮如何解

全台有59萬的新住民。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在老年照顧的議題上,他們很快地要從「照顧者」位移到「被照顧者」了。 根據「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的數據推算,目前新住民年齡大於50歲者超過三成,計約近19萬人。他們都面臨著身體老化、思考退休的年紀,加上多數新住民因跨國婚姻來台,和配偶年齡相距甚大,在配偶過世後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獨居的議題。針對這些新住民的老後,我們究竟該怎麼回應?

孫珣恒6年前有瀕死經歷,他中風昏迷後清醒,發現右半邊癱瘓無法動彈,當時他想起還有許多事情未交代,於是有了出版《終活筆記》的念頭。記者林俊良/攝影 生活

退休力調查/規畫自己的葬禮!他提3點教大家寫終活筆記 思考如何積極活

在長壽高齡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百歲候選人,現代人要活得久不難,但要活得好,卻需要思考與預先規畫。而日本是全球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因此被迫比其他國家更早面對高齡衍生的種種議題,其中「書寫終活筆記」便是一個因應高齡而生的全民運動。日本在2009年由雜誌社提出「終活」一詞,之後漸漸成為流行語,現在就連日本的公家機關都有免費的「終活筆記本」供民眾索取,鼓勵大家提早思考規畫自己的老後。 而台灣在今年初,也有一本名為《終活筆記》的書誕生了。究竟一個人要如何寫自己的終活筆記?作者孫珣恒提出4點提醒,期盼讀者思考死亡的同時,更能積極活著。...

預計2030年,台灣人口中位數將從現今的44.4歲來到48.4歲,屆時25到44歲勞動力最佳的青壯年族群將少上百萬,熟齡就業已成趨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退休力調查/臉笑嘴甜腰軟...中高齡就業具獨特優勢 對個人、市場有4好處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每5位當中就有一人是65歲長者;到了2030年,人口中位數更恐從現今的44.4歲來到48.4歲。屆時,25到44歲勞動力最佳的青壯年族群將少了上百萬,只剩下582萬,而45歲到64歲的人口則會來到722萬。熟齡就業成趨勢,「2023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數位版第三篇「退休,開始新工作」,就要來帶讀者看看個人如何實踐、企業又該怎麼因應...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前排左二)率領的「馬祖千歲團」登上馬祖南竿的最高點雲台山,有展示館可看兩岸過去空飄宣傳的物品文件,雲台山是小百岳之一。圖/取自葉金川臉書。 生活

退休力調查/8旬兄裝8支架趴趴走!葉金川帶千歲團出遊 證明幸福時光可延長

倫敦政經學院研究指出,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落在正值青年的23歲,另一個則是老年的69歲。不過,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卻認為,有幸福感的歲月是能被延長的。他同時也打破一般人刻板印象,認為疾病不是影響樂齡生活的主要因素。「2023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數位版第二篇「持續活力,創新玩耍不老」,將以葉金川最近帶「馬祖千歲團」的經驗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延長幸福時光。他並傳授帶高齡長輩出遠門,必須準備好的2個秘訣。...

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的劉秀枝認為,年紀大並不是使用3C產品的障礙,關鍵是肯不肯學,以及用得快不快。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退休力調查/用科技養老卻害怕學3C?專家:要生活化運用 年輕人別太雞婆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已離不開數位工具。在家不出門,上網不但能知天下事,還可以利用數位工具管理財務、看戲追劇、點餐買菜等,甚至可以透過社群軟體,和親友交談連結,更擴大生活圈。專家預言,電動車(EV)、數位健康及機器人將是未來三大產業,善用科技可促進健康,使用數位工具更是活力老年的指標之一。 然而,除非是網路原生世代,許多人仍會在開始接觸數位工具時先擔心「好難」、「我不會」。神經醫學權威、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表示,對於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來說,只要透過簡單的學習,就能讓科技成為幫手。為此,聯合報「2023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數位版第一篇「終身學習,以科技養老」,將告訴大家如何克服學習困難,善用科技,讓老後生活更便利,同時增加社會連結。 本退休力系列報導,從12月2日起連續4周,每周六在聯合報報版橘世代刊出「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的4個提案,分別是「健康善用科技」、「創新玩耍不老」、「持續樂在工作」、「準備以防萬一」,而聯合報數位版則在每周五同步推出相關延伸報導,歡迎訂閱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