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偽裝大師喬娜·曼德斯(Jonna Mendez)3月出版回憶錄《真實臉孔》(In True Face,暫譯),她在書中除去偽裝,細述CIA不為人知的故事。喬娜從打字員幹起,在學會偷拍技術後一路升到CIA偽裝部門主管,她的丈夫是電影《亞果出任務》(Argo)主角本尊。喬娜的一生充滿驚奇與冒險,她究竟出過什麼不可能的任務?
台海關鍵的時刻,執美國新聞輿論牛耳的紐約時報,是由一位懂兩岸的北京特派員出任總編輯 。 Joseph Kahn(中文名字「周看」)的兩次普立茲獎,都是報導中國,先是家暴婦女問題,後是監獄酷刑。 他是個喜愛硬新聞的人,而且他覺得只有在重大、突發的新聞上,媒體才有價值;他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World News Media Congress 2023)論壇上就說,雖然電視好像是及時的畫面,但是其實裡面的角度與分析,都是時報記者所寫的。 所以當大事發生時,就是紐約時報最有價值的時候。紐時的線上食譜也很重要、點擊率也很高,但是讀者真的要看的是,紐時記者第一時間解釋,為何普里格津的瓦格納集團,要調轉槍口,沿著M4公路,往莫斯科挺進。這篇文章,讓你認識這位生性謹慎,卻又非常聰明的紐時總編輯...
俄羅斯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案,真相自去年9月發生至今仍石沉大海,如今因為普立茲獎得主、美國資深記者赫希(Seymour Hersh)的一篇報導再掀波瀾。赫希引述匿名消息人士指出,管線是遭美國蓄意破壞,這項機密行動是在總統拜登親自批准下,由美國策畫,挪威協助完成。然而該報導遭白宮嚴正駁斥,之後也被各大新聞媒體冷落。其實近十年來,赫希不只一次陷入報導爭議,與美國主流新聞界漸行漸遠,這或許也是他選擇以自媒體形式發布這篇報導的原因。
1972年6月8日,9歲的潘金福(Kim Phuc Phan Thi)正在和堂兄弟玩,一架飛機俯衝而過,爆炸和濃煙讓她感到劇痛,她邊跑邊喊「好燙!好燙!」美聯社記者黃幼公(Nick Ut)拍下一個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在街上狂奔的照片,上了全球各大報的頭版,後來獲得普立茲獎,也成為越戰最著名的象徵之一,潘金福因而被稱為「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
美國的文學獎林林總總,除了讀者耳熟能詳的「普立茲文學獎」、「國家書卷獎」、「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還有專為短篇小說而設的「歐亨利獎」(O. Henry Adward)、獎勵小型出版社的「手推車獎」(Pushcart Prize)、授獎最佳童書的「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紐約公共圖書館也為三十五歲以下的新進作家設立「幼獅文學獎」(Young Lions Fiction Award),每年提供一萬美金的獎金獎勵新人。
美國總統川普的姪女瑪麗‧川普(Mary Trump)撰寫的新書預定14日出版,書中揭露川普家族不為人知的黑歷史,她為什麽要寫這本書?
過去一周,美國媒體圈瘋傳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史密斯的一篇文章,他批評普立茲獎得主法羅(Ronan Farrow)雖非撒謊者,但強烈質疑他的報導「缺乏複雜事實及細節、利用小說技巧證明觀點」。法羅曾揭發知名導演性侵案,是否有不為人知的幽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