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復育

澎湖資深漁民協助水試所研究人員到「祕密花園」,成功釣獲黑䱛。圖/水試所提供 生活

10大美味魚類─黑䱛 首度人工繁殖成功卻一夕死亡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去年從近200公尺海域釣到黑䱛,成功人工繁殖,文獻上是全球首例。養在台東知本種原庫蓄養槽的第1代種魚去年918花東大地震時,卻出現異常激烈反應,全數撞牆而死,幸好還有魚苗留在東港、澎湖。

溫室中的珊瑚養殖缸在水質、水流、光照、溫度等各項細節都非常講究,其中光照部分,以藍白紅三種顏色照著日昇日落來自動化調配,照射的強弱也大有學問。記者蔡青縈/攝影 專題

當海底熱帶雨林遇上熱浪殺手 「珊瑚復育」跟時間賽跑

珊瑚礁生態系總面積之於海洋,小之又小,但卻容納孕育了約莫25%的海洋生物,因此有海底熱帶雨林的美譽,只是近年來全球多處受到熱浪襲擊、降雨型態不穩定、冰川融化、海溫升高等影響,除了人類生存受到威脅之外,海洋生態丕變已經悄然發生,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之一,就是珊瑚大量白化。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圖/張楊乾提供 政治

2023新視野/5年後珊瑚恐大規模死亡 張楊乾:台灣應投入更多資源在生態復育

走過戰爭、通膨、疫情、選舉交織紛擾的2022年,對於即將到來的2023年,你希望迎來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台灣?在歲末年終之際,聯合報數位版邀請了多位名人談談2023年的想望,聽聽他們如何總結過去這一年,以及對來年的期盼。或許我們也能想想,我又能做些什麼? 即使把各國現有的減碳承諾加總,全球仍可能在世紀末升溫高達2.8℃。因此,要求各國提出更嚴格的減碳目標,不僅是許多易受災國家和環保團體的呼聲,更要求歷史碳排大戶對過往污染免責的行為負責,在損害與賠償(Loss and Damage)的機制漸具雛形後,2023年也許會是新的里程碑。 而這些國際上的發展,對台灣來說,除了具有產業發展上的意義,同時也代表著必須學會如何因應,極端氣候所帶來的許多衝擊,及今後我們必須採取的調適行動。

印度赤腳生態學家高達不識字、一輩子沒穿過鞋,卻擁有豐富的樹木知識,她曾說最理想的死法是死在枝葉茂密的大樹樹蔭下。圖/紐約時報 國際

真實人生/印度「赤腳樹女神」讓森林重生 願死在樹蔭下、來生變大樹

她不識字,一輩子沒穿過鞋,不知道什麼是氣候變遷。但這一點都不妨礙她以豐富的樹木生態知識,獲頒印度大獎「蓮花士勳章」。熱愛一件事且畢生奉獻那個目標,通常是真實人生中極少數幸運兒的際遇,高達(Tulsi Gowind Gowda)正是這種人,她熱愛樹木,甚至希望來生成為一棵大樹。

潮境方舟1號女船長簡汝庭,用追逐海洋的夢及熱愛海洋的心,帶民眾出海體驗海灣美景與美麗故事。 圖/海科館提供 生活

蘇揆曾嫌棄船名…守護基隆潮境海灣 女船長扛重任

基隆潮境海灣除海底美景誘人,只是好事多磨,潛水客脫序行為時有所聞,如用錨繩綑綁桶型海綿、讓大海扇骨折。雖然取名方舟曾被行政院長蘇貞昌吐槽,如今首位女船長簡汝庭,希望海科館透過潮境方舟計畫,推動海灣守護、環境教育、產業升級與轉型、人才培育和科技發展5項目標,維護好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