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生成式AI正以驚人速度改變市場,從自駕車到醫療突破,其應用無所不在,吸引無數投資湧入。然而,高昂的技術成本、經濟壓力和GPU供應調整,讓市場榮景背後隱藏危機。有人將其譽為新科技奇蹟,也有人警告它或是下一場泡沫的序幕。當投資熱潮與泡沫風險交織,生成式AI能否扭轉高估值壓力,實現真正經濟價值...
2023年初,美國人工智慧(AI)公司OpenAI籌集共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70億元);然而僅僅18個月後,2024年中,這筆錢就幾乎燒光,該公司因此再次募集66億美元,同時額外借款44億美元,卻很可能在18個月後又需要新資金。 從這兩次募資來看,OpenAI大約一年半就要燒掉100億美元,而且幾年後支出會更驚人。為何OpenAI燒錢速度這麼快?
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前景、發展趨勢及應用範圍,甚至在汽車自動駕駛上的落地應用,技術發展、專利百花齊放。一如馬斯克所說,「汽車應該是一輛裝了輪子的機器人」。 2024年應既是全球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也是中美人形機器人全面開戰之年。資深記者黃國樑為您分析,究竟美中的人形機器人大戰是由一方勝出,還是共同引領風騷。
矽谷掀起一場關乎未來的科技大戰,馬斯克與奧特曼兩大巨頭在OpenAI的控制權和AI倫理上針鋒相對。馬斯克怒斥AI軍備競賽已成奧特曼與微軟的企業遊戲,提起AI訴訟指控壟斷與背叛公共利益。奧特曼則反擊,捍衛普及化才是避免災難的唯一途徑。當AI反壟斷和AI監管成為戰場,這不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權力與哲學的決鬥。究竟誰將主宰AGI,決定人類命運的走向?
談起低軌衛星,無人不知狂人馬斯克旗下的星鏈計畫(Starlink),然若時間回到20年前,在當時,沒有人看懂馬斯克經營的事業為什麼橫跨太空運輸、電動車、太陽能,經過20年後,業界才看懂馬斯克的眼光有多長遠,台灣企業老闆點出,「他的每一項事業都是緊扣在一起的,你可以說馬斯克已經自成一個生態系,而這也將影響往後的20年產業變化。」
台北地檢署偵辦京華城弊案,今早第四度提訊柯文哲,日前檢方已密集約談京華城容機率暴增北市府及威京集團相關關鍵人士,對決策過程已有掌握,今天再度提訊柯文哲,應是持上述涉案人供詞及相關事證向柯文哲確認,可見檢方已在準備結案。
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日前在史丹福大學暢談人工智慧(AI)的前景、企業文化的差異,特別就谷歌的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提出嚴厲批評,甚至還拿台積電及特斯拉做對比。此番言論近日引發軒然大波,可能自知捅到馬蜂窩,施密特後來受訪時表示遺憾,並要求刪除演講影片。事實上,Google打不過其他家公司,關鍵不單純是他點出的讓員工遠距上班、不夠上緊發條而已。
7月中旬,由韓國知名離婚律師崔唯娜親自執筆劇本的韓劇《好搭檔》開播,劇中的王牌律師對法律系學霸說了這樣一句話:「律師只會把原則掛在嘴邊的話,跟法典有什麼兩樣,AI應該比你還懂法律吧。」這句話似乎預示了AI在法律領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OpenAI最新推出的GPT-4 Turbo模型,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法律知識庫,可能會進一步挑戰傳統律師的工作方式。
AI已成熱門名詞,但根據澳洲昆士蘭大學與KPMG澳洲一項針對全球AI信任的調查顯示,有約6成的人對信任AI系統持謹慎態度,並有71%的人希望對AI進行監管。5月下旬,歐盟批准全球首部監管AI法規,部分禁令將在年底生效,其中通用人工智慧(GPAI)預計明年開始生效,由於AI法中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不光影響使用者,也會影響AI供應鏈像是輝達、OpenAI、甚至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在歐盟開發、使用產品都會受到影響,台灣廠商也躲不過。
台積電熊本廠開工,帶動日經股價指數飆漲,業界甚至喊出「日本半導體業復興」,日本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早已虎視眈眈。曾任孫正義辦公室主任的三木雄信,揭露孫正義在人工智慧/半導體經濟時代的投資心法,以及哪些將成為他的「獵物」?
看似普天同慶過春節,誰料來了衝擊波,春節期間OpenAI發布影片生成式AI模型Sora,因中國大陸官方和官媒刻意低調以對,看似波瀾不興,郤在科技、財經等領域吵得熱鬧,還為之燃起四把火,包括在中國大陸媒體圈傳開、要求對SA「抓緊跟蹤」的「內部信函」;凸顯中國影音平台上Sora課程亂象的「李一舟事件」;中國股市「Sora概念股」;以及象徵國家隊入場部署的國務院國資委會議。 與此同時,從中國經濟「孤島」論衍生的「人工智能的孤島」說也受到關注,這一派說法認為,中國跟美國的AI差距,可能還在加大…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意圖建立一個工廠網路來生產AI晶片,據傳他正在合作夥伴尋求籌集高達7兆美元的資金,新建一座尖端晶片工若以平均200億美元的額度計算,7兆美元大概可以蓋出大約350座晶圓廠。 業界認為這一切根本不符邏輯,半導體不只有需求周期的問題,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能源來執行,奧特曼的7兆美元野心若非是嚴重誇張,就是為了某個更遠大目標拋出的煙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