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 Taiwan於6日到8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今年展覽規模再創新高,吸引850家海內外廠商參與,展出達3000個展覽攤位,還將邀請台積董事長劉德音出席「大師論壇」進行交流,持續領航全球半導體產業關鍵技術討論。
.中央氣象局課長林秉煜下午指出,強颱蘇拉暴風圈正籠罩恆春半島,有局部豪雨,東部及東南部、屏東有局部大雨,且恆春半島及琉球鄉有9至10級強陣風,呼籲民眾注意。而熱帶性低氣壓TD13今明有機會發展為輕度颱風第12號颱風鴻雁,未來3颱是否有藤原效應,需要持續觀察。...
網紅詐騙猖獗,外國近年來也傳出不少網紅詐騙案向粉絲騙財,而據了解,國內除了有詐騙集團偽裝社會名人在社群網路平台上以投資行騙。有知情人士指出,網路上也遍布小網紅,透過臉書、IG等吸引粉絲追蹤,再向粉絲推銷借款、賭博等平台,以此詐財。
網路廣告詐騙多,民眾不勝其擾。不少民眾往往是看了廣告後點擊被騙,Google今年特地推出「廣告資訊公開中心」,讓使用者能夠掌握廣告商資訊,民眾更可藉由「我的廣告中心」功能,調整廣告偏好設定,想看什麼廣告、就看什麼廣告,不僅更貼近民眾需求,也降低被詐騙的機會。
Threads自7月5日推出後迅速累積龐大的用戶群,成為史上成長最快的社交應用程式,發布後短短5天內註冊用戶就飆升逾1億,甚至超過OpenAI的ChatGPT用戶增速。 從初步數據來看,Meta的Threads被證明是比推特更好用的社群平台...
如果你認為世上兩位最富有的人之間的籠鬥只是社交媒體上的噱頭,可能就太小看這件事了。 馬斯克和祖克柏之間不和並不是新鮮事。這一切始於2016年SpaceX搭載臉書旗下衛星的發射失敗。現在,這場競爭存在於兩位億萬富翁都擁有的社交媒體平台領域,從祖克柏的臉書到馬斯克的推特。 在回應臉書母公司Meta計畫推出名為Threads的推特競爭對手時,馬斯克6月發表了想要與祖克柏對抗的言論。他在推特上寫道:「我確信地球迫不及待地想完全不受祖克伯控制,別無選擇。」向祖克柏發起「籠式格鬥賽」挑戰。...
Google新聞副總裁Richard Gingras來台參加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發表了生動演說,他力倡新聞自由的可貴,強調自由民主奠基在新聞媒體對政府的監督,而網路的核心就是開放透明,有助於新聞自由。他在台灣慷慨陳詞隔天,Google便封鎖加拿大的新聞,是繼Meta在本月22日之後第二個對加拿大新聞開刀的數位平台。
Open AI的ChatGPT席捲全球之際,還有人記得紅極一時的元宇宙嗎(Metaverse)?
外媒日前報導,Google和紐約時報簽下了1億美元的3年合約,讓Google能在新產品裡使用紐約時報內容,這項合約當然為紐時打下了一劑強心劑,看在國內媒體的眼中當然是百味雜陳,因為國內新聞媒體產製的內容,在網路上被大量引用,卻得不到相對的報酬與支援,讓傳統媒體的營運愈來愈困難,所以才會有所謂「新聞議價法」的草擬與討論。
全民期待的普發現金6000元,除了部分銀行在3月31日及4月1日已提前撥款,多數銀行4月6日起將陸續發放,4月10日起開放民眾前往ATM領現,4月17日起可至郵局臨櫃領取。另針對特定偏鄉則採造冊發放,特定族群則可直接入帳。
人工智慧(AI)最近搶盡風頭,另一廂,蘋果已經悄悄地從事AR項目開發至少5年,估計6月就會推出MR頭盔,這將是蘋果自Apple Watch後長期空窗以來最重要的新產品,蘋果甚至預計第一年銷售100萬台,但是一台高達3000美元(約新台幣9萬元)的MR,真的好到能夠被市場接受嗎?
日前外媒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披露,蔡英文總統計劃四月初出訪中美洲,期間將在美國加州和紐約停留;在加州期間,蔡英文總統將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外媒彭博(Bloomberg)今報導,麥卡錫證實了今年將在美國與台灣總統會面的計畫。...
華爾街日報預測2023年可能發生的科技趨勢,包括更多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頭戴式裝置問世、科技企業裁員和暫停招聘、串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打擊寄生帳戶、美中脫鉤、人工智慧(AI)科技更實用和智慧型家電更容易使用。
愈來愈多國家支持媒體與平台議價,澳洲、法國已陸續成功進行媒體議價,是世界上少數成功的案例,不過,也有失敗的例子,捷克就因為政府較為強勢,最終讓Google選擇終止當地市場服務。這些國際案例的發展路徑,也許,也能成為台灣媒體議價的重要借鏡。
媒體議價首輪4場會議已於12月召開完畢,三大媒體公學會表達希望以徵收特別捐的方式,要求數位平台必須支付媒體內容轉載費用;只不過,學者表示,台灣打算收受數位稅,不僅違逆國際潮流,更直言「數位稅會是比協商更難走的路」。
媒體辛苦做出的內容長期被大型網路平台使用,卻只獲取微不足道的利潤,此一不公平的現象在全球引發討論。台灣媒體議價會議終於在本月登場,首輪4場媒體議價會議中,數位巨擘Google、Meta都提出自己的立場。學者提出二大重點,平台必須派出有決策權的人參與會議,協商才能有結果,第二,平台應提出議價資料,包含轉載新聞頁面流量、點擊狀況與廣告收入等資料,這對雙方協商才會有幫助。
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長期以來的求才熱潮逐漸消退,紛紛展開大幅裁員,這種時候,哪些人最容易先被開鍘?說來有點諷刺,矽谷科技巨頭往往將人力資源工作外包,這些承包商的人才招聘專員之前忙著獵人頭,如今卻在這波大裁員潮中首當其衝。若在年末佳節時期丟掉工作,該如何應對並邁出下一步?職涯專家提供了一些生存指南。
矽谷多家大型科技公司近幾個月紛紛大裁員,或陸續叫停招聘員工計畫。這一波職場「大屠殺」正震動美國科技業,除凸顯產業榮景告終,還勾起人們對20年前網路泡沫破滅的回憶。
裁員季節到來,矽谷地區科技公司大規模瘦身。Meta日前宣布裁員1.1萬人、Lyft裁員近700人、金融科技巨頭Stripe裁員14%。不過業界專家說,這可能只是開始。由於經濟預測看起來很糟,科技業正開始勒緊褲腰帶。
Meta近期發表一款全新AI語音翻譯系統,首波推出的語言竟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閩南語,讓台灣人又驚又喜。Meta為什麼在此時推出全新AI語音翻譯系統?這後面又蘊藏著Meta的哪些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