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國矽谷最勁爆的大新聞非OpenAI莫屬。從前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被董事會解職的那一天起,天天都有新發展,連平日理性的科技圈人士都忍不住搬出小板凳、化身為吃瓜群眾,緊盯這場OpenAI董事會逼宮大戲,最後究竟是Happy Ending還是Bad Ending? 這場鬧劇不管最終結局如何,都凸顯這家全球知名的AI新創公司面臨嚴峻的公司治理挑戰。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OpenAI董事會這次逼宮一次犯了兩個大忌。
身為公認所定義的「強者」,台大電機系第一名畢業、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金牌徐子旻說,強者不需要自己說,要用行動證明。他提到,台大電機系的確有一部分人非常看重技術,甚至對於畢業後能夠「進入Google」有莫名的嚮往,甚至認為捨我其誰。徐子旻還提到,幾個學長在美國留學多年後,改變了以「技術為尊」的想法,反而開始學習更多商業相關知識,他們反而認為,科技是基本門檻,反倒是好的商業模式結合科技那才是真正的強。
以價制量或以價致量?蘋果iPhone 15系列除了最陽春款以外,其餘一律突破1000美元(約新台幣3萬2000元)。事實上,智慧型手機的美元售價在美國市場突破四位數的心理關卡可追溯至2017年,現在更邁向2000美元。問題是,消費者買得下手嗎?廠商定價策略正測試費者承受底線。
美國向來重視市場競爭,只要哪家企業壟斷市場,就會被美國司法部盯上。20年前,微軟一樁作業系統搭售瀏覽器的案子鬧上公堂,成為電腦市場的焦點;20年後的現在,美國司法部盯上網路巨獸Google,認為Google搜尋引擎壟斷市場,一狀告上法院。美國聯邦法院首度於9月12日開庭,如果這場訴訟由美國司法部贏了,外界預料,搜尋引擎市場將出現全新戰局。同時,如果蘋果因訴訟結果動搖與Google的合作,恐將成為Google最害怕的噩夢...
ChatGPT、Google Bard這些對話式AI服務蔚為流行,有人拿它來寫程式,有人拿它來寫論文,隨著技術不斷日新月異,對話式AI勢必會變得愈來愈聰明。試想,如果有一天,對話式AI也可以有一份職業的話,它的工作會是什麼呢? 事實上,對話式AI應用現在仍在發展階段,無論是ChatGPT或者是Google Bard,許多功能都還在持續測試,也因此,許多人都對對話式AI的應用發展感到相當好奇,究竟,對話式AI未來會大量使用在民眾的哪個生活場景裡?
網路廣告詐騙多,民眾不勝其擾。不少民眾往往是看了廣告後點擊被騙,Google今年特地推出「廣告資訊公開中心」,讓使用者能夠掌握廣告商資訊,民眾更可藉由「我的廣告中心」功能,調整廣告偏好設定,想看什麼廣告、就看什麼廣告,不僅更貼近民眾需求,也降低被詐騙的機會。
美國矽谷裁員潮不斷,根據Layoffs.fyi網站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全球總共有824家科技公司、裁撤了21.2萬個員工,Google、Meta、微軟、亞馬遜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裁員人數更高達萬人以上。不過,矽谷就業冷颼颼的此刻,Google卻在台灣開出232個職缺,Google心裡打的是什麼主意?為什麼才剛裁員,現在又開始徵才?Google 6月底的一場記者會上透露了答案,這次徵才有三個關鍵詞。 Google台灣辦公室裡的外籍員工,也對台灣這個科技島嘖嘖稱奇,認為這些台灣魅力相當吸引他們來台灣工作…
民眾黨前立委蔡壁如今在廣播訪問中表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這一、兩天可能就會決定要不要獨立參選,並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接觸過」,不過打電話釋出善意約柯「喝咖啡」的人是否能代表朱,她也不確定,只知道「大家有曾經想坐下來談」,但一直都沒談。
Google新聞副總裁Richard Gingras來台參加世界新聞媒體年會,發表了生動演說,他力倡新聞自由的可貴,強調自由民主奠基在新聞媒體對政府的監督,而網路的核心就是開放透明,有助於新聞自由。他在台灣慷慨陳詞隔天,Google便封鎖加拿大的新聞,是繼Meta在本月22日之後第二個對加拿大新聞開刀的數位平台。
ChatGPT為AI世代拉開序幕,教育界近期也開始討論AI世代的人才該具備哪些能力。聯合報數位版專訪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他認為AI為教育帶來的衝擊超乎想像,台灣教改速度必須加快,人才培育要從解決問題,拉高到提出、定義問題的層次,才能在未來善用各種AI機器人解決複雜問題,成為企業嚮往的未來人才。
全民期待的普發現金6000元,除了部分銀行在3月31日及4月1日已提前撥款,多數銀行4月6日起將陸續發放,4月10日起開放民眾前往ATM領現,4月17日起可至郵局臨櫃領取。另針對特定偏鄉則採造冊發放,特定族群則可直接入帳。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掀起熱潮,尤其在大數據及資料的蒐集功能讓不少人驚豔,但其便利性恐怕也會為校園帶來衝擊!日前有老師在課堂上試驗,讓學生分組使用ChatGPT討論議題並提出結論,試驗結果5組同學提出的結論幾乎如出一轍,讓這名老師非常驚訝。
OpenAI於去年11月底推出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憑著強大語言能力及解答速度,引發熱潮,全球投資人感受到生成式AI技術「大躍進」,也帶動科技類股飆漲,許多散戶也關心,台股可望受惠嗎?台股有哪些「ChatGPT概念股」可以關注?
「台灣本來是全世界中文力最好的地方,但我們正在失去優勢。」知名作家張曼娟2005年成立「張曼娟小學堂」,長期接觸教育第一線,近年深感台灣社會整體中文能力逐漸衰退。詞彙亂用、錯字連篇,補習班以模板公式抹殺孩子的情感與表達,許多人也不再閱讀,種種現象都令人憂心。聯合報數位版專訪作家張曼娟,深入分析中文力下降背後的核心原因,並探討台灣社會該如何挽回頹勢。
一場AI盛典,卻變成Google市值狂瀉7%、崩跌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的高昂「重考」代價! 事發關鍵,就是當Google最新推出的聊天機器人「Bard」被問到:如何向9歲小孩解釋美國航太總署(NASA)韋伯望遠鏡的最新發現? 當時Bard提出三種答案,其中一個回答是,「拍攝了第一張太陽系以外行星的照片」。這個回應,震驚華爾街投資人,讓Google股價重挫反應,但為何説錯一個答案,市場情緒會如此劇烈?
美國司法部美國時間1月24日對Alphabet旗下的Google(谷歌)正式提起壟斷數位廣告市場的訴訟,美國媒體認為開庭審理至少要等2、3年後。檢察官要求Google拆分獲利豐厚的廣告業務,為其他公司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一般消費者不要認為這起訴訟與自己的生活毫無關連。
愈來愈多國家支持媒體與平台議價,澳洲、法國已陸續成功進行媒體議價,是世界上少數成功的案例,不過,也有失敗的例子,捷克就因為政府較為強勢,最終讓Google選擇終止當地市場服務。這些國際案例的發展路徑,也許,也能成為台灣媒體議價的重要借鏡。
媒體議價首輪4場會議已於12月召開完畢,三大媒體公學會表達希望以徵收特別捐的方式,要求數位平台必須支付媒體內容轉載費用;只不過,學者表示,台灣打算收受數位稅,不僅違逆國際潮流,更直言「數位稅會是比協商更難走的路」。
媒體辛苦做出的內容長期被大型網路平台使用,卻只獲取微不足道的利潤,此一不公平的現象在全球引發討論。台灣媒體議價會議終於在本月登場,首輪4場媒體議價會議中,數位巨擘Google、Meta都提出自己的立場。學者提出二大重點,平台必須派出有決策權的人參與會議,協商才能有結果,第二,平台應提出議價資料,包含轉載新聞頁面流量、點擊狀況與廣告收入等資料,這對雙方協商才會有幫助。
政府大張旗鼓推動的「2030雙語政策」期待台灣學生成為敢說敢講英語的國際人才,產業界也對政策抱有期待。聯合報專訪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他表示,英語力和從英語衍生而出的專業能力,是台灣未來延攬人才、走向國際重要關鍵,但台灣受限產業結構、企業職場環境,目前面臨台灣人才出不去、國際人才進不來兩難題,人才要國際化仍有諸多困境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