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行政院會通過最低工資法草案,卻挨批有許多模糊空間,恐淪換湯不換藥。
台灣的官方數據,能否真實反映經濟景況?政府跟人民的感受始終有落差。 有兩大數據是爭議的焦點:一是房價是否納入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另一個是貧窮人口的定義。尤其房價是否納入CPI,涉及政府觀察民生景氣並進行貨幣決策,更是央行鷹派與鴿派至今爭議未休的議題。 今年5月,一場「通膨與貨幣政策」研討會更證明經濟學者和政府思維的分歧:多位財經學者專家認為,民眾真實感受和官方有差距,問題就來自CPI未納房價,讓台灣的通膨數據嚴重失真... 【聯合報數位版「貧窮台灣」系列專題,9月3日起在數位版網站連載,透過真實個案、第一線社工與專家訪談,深入解析台灣正面臨的兒少貧窮、工作窮忙、高齡貧窮三大困境。】
主計總處發布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6.15倍,與110年相同,同樣是11年來的最高。每戶家庭所得支出平均數為110.9萬元,還年增1.7%。但這是好消息嗎? 先說結論,昨天學者即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貧富差距,而是「絕對的貧富」。...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88%,漲幅連續二個月跌破2%通膨警戒線。但今年1~7月平均CPI年增率仍較上年同期漲2.26%。 不過,7月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4.66%,指數再度回升,且7月核心CPI年增率漲2.73%,較6月2.61%還高,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依舊深刻。主計總處表示,7月通膨率回升,主因休閒娛樂推升娛樂服務價格,加以肉類、外食費、房租、個人照顧費用及醫療費用價格上漲所致。
2008年10月開辦的國民年金保險,今年10月就屆滿15年,而且目前已有138萬人正在領取國保老年年金。到底國保養老金多數人是領多少?終其一生只投保國保者又可領多少?官方過去未曾揭露,本報獨家揭密。...
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開幕,總部設在高雄,採取北高雙營運方式進行。 碳交所董事長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兼任。碳交所是由證交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設立,規畫資本額15億元,初期資本額10億元,證交所出資6億元、國發基金4億元,由證交所負責營運。
美國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降至3%,台灣6月CPI年增率更是驟降到1.75%,也是23個月以來首度跌破2%通膨警戒線,一時之間,威脅全球的通膨危機似乎降溫。不少國家股市馬上出現慶祝行情,甚至對美國聯準會未來降息充滿期待。不過近來不少學者預言下半年出現「二次通膨」可能性愈來愈高,學者是看到什麼端倪?
國民年金(國保)被保險人數高達292萬人,是台灣第二大社會保險,但國人對國保認識不深,更常被認為保障不足。很多人不知道,國保定位類似基礎年金,就是要彌補其他社會保險不足之處,因此國保有兩項獨有的機制,是各種社會保險最優的...
7月13日,美國通貨膨脹終於出現趨緩跡象,勞工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一年前增加3%,與5月份相比上升0.2%,創下2021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年增率。但反映房租、保險等費用的核心通貨膨脹仍然偏高,一般預估聯準會(Fed)會在月底再升息一次,然後就會轉向貨幣寬鬆政策。
中國國家統計局月初公布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標線均低於市場預期,中國大陸是不是已經瀕臨通貨緊縮?本集郭崇倫會客室邀請聯合報駐香港特派員李春,除了談中國大陸經濟狀況,也從外交部長秦剛已經多日沒有公開露面的現象,推敲中南海政治局勢。
行政院主計總處10日將公布5月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由於5月CPI年增率回落至2.02%,物價稍有降溫,1至5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和實質總薪資有機會擺脫負成長。 今年第一季實質經常性薪資與實質總薪資均較去年同期衰退,實質總薪資成長率7年來首度由正轉負,受通膨影響,4月兩項數字仍未好轉。
財政部7日將公布最新出口統計,推估6月出口約介於352億至363億美元間,年減14%至16.5%,將是連十黑,預計要到第四季才會成長。 5月出口年減14.1%,主要受外銷產品價格下滑、通膨及升息效應限縮終端需求、存貨水位較高、比較基期偏高等四大因素影響。尤其是指標出口貨品之一的電子零組件的出口在5月仍衰退...
多家重量級金控股東會本周登場,其中新光金經營權之爭最受矚目。目前公司派及改革派互有斬獲,公司派15位候選人已獲兩大外資支持,包括強調股東行動主義的外資機構Insightia,及外資投票顧問機構Glass Lewis。不過,改革派洪士琪拿下三大民間委託書通路商,小型券商的委託書經營也都順利,估計取得四成股權,拿下三分之二股權。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降到3%以下,雖不像歐美動輒7%、8%,但民眾真實感受與官方有很大差距。日前中央銀行理事李怡庭開出第一槍,直指CPI應納入房價,才能讓央行貨幣政策決策更具參考性。不少學者附和,認為台灣屬於高房價、低房租,房貸是主要支出,用租金設算自有住宅成本完全無法反映家庭生活支出。
鴻海將在11日舉行線上法說會,除了公布第一季財報之外,也將展望第二季與下半年的景氣。法人關注重點包括:鴻海電動車開發新進度、iPhone 15新機開發狀況、人工智慧(AI)伺服器的出貨狀況,以及美國墨西哥印度與越南等全球布局的進度。 鴻海4月營收為4292億元,月增7.23%,年減11.77%,與公司預期約略相當,今年前四個月營收為1.89兆元,年減0.14%,為歷年同期次高。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積極爭取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徵召提名,近日進入衝刺階段,郭台銘辦公室今公布,從這周日(5月7日)起陸續舉辦四場大造勢,分別是5月7日在高雄,9日在屏東,11日在台中,12日最接近徵召時程的最後一場,則在新北市板橋舉行,希望藉由造勢活動向社會報告,也凝聚所有支持「郭台銘(台灣阿銘)」的民眾。郭台銘辦公室更表示,國民黨總統提名將在5月底前完成,希望透過四場造勢活動,「勝出民調代表國民黨出戰2024年總統選舉」。
時序進入第二季,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干擾,4月台股首周僅開盤兩天,周線收黑小跌31點,跌幅0.2%,上周五(4月7日)加權指數小漲25點,漲幅0.16%,指數收在15836點,平均日均量1940億元。 資金面部分,三大法人動向,上周僅有自營商回補22.93億元,連續買超周數來到第三周,投信與外資則雙雙站在賣方,分別賣超3.95億元、50.62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1.65億元。
受美股下跌拖累,台股上周五走勢疲弱,各類股全數下跌,拖累指數下挫244.46點,大盤收在1萬5526點,不只失守月線,也使得台股周線翻黑,上周下跌82.22點、跌幅0.53%,上周平均日均量2585.96億元。 針對近期台股盤勢,法人分析,台股加權指數出現高檔過熱跡象,指數中、短期恐將進入休息盤整。除了市場比較波動,加上受聯準會訊息等雜音干擾,出現短線上的震盪外,實際上,目前市場仍處在作夢空間基調不變,波動增加主要是開始接近4月下旬、下半年接單狀況有望愈來愈清楚的時間點。...
一轉眼,美國聯準會(Fed)啟動升息動作已經屆滿一周年。聯準會的抗通膨之戰贏了嗎?利率到底還會不會拉高?這些問題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通貨膨脹難搞,各國央行當然頭痛。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最近赴立院進行業務報告,他認為進口原油及糧食成本上揚等供給面因素,才是導致近來國內物價高漲的原因。另一方面,他認為隨著廠商對未來景氣看法保守而縮減投資計畫,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可望降至約2%,台灣不會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只是我們真能如此老神在在嗎?
速食龍頭麥當勞日前罕見針對中階主管加薪,最高調幅達11%,有業者表示,麥當勞針對中階主管加薪,等同直接挖角,因為其品牌力強,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這顯然是想要改變過往同業都喜歡從龍頭企業挖角的狀況。麥當勞反過來從業界挖角,更反映的是餐飲業人才嚴重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