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橘世代

早晨6時的國中校園操場, 「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大哥大姐一身運動服裝,已開始在暖身拉腰,準備團練,目標是明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記者林俊良/攝影 生活

年逾7旬跳三振舞、參加世界級運動會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

平均壽命延長,「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長,還要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根據聯合報2024年退休力大調查,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然而,社會連結卻已連續4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偏低,今年則僅有50.94分。 究竟老後該如何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年逾7旬的整形外科教授林靜芸,為了不顯老費盡巧思,她甚至聘請台大學生當家教,教她表演、唱歌、舞蹈,透過學習跟上時下最流行的話題;而台北「中山六君子」晨運社,有一群大哥大姐一早就開始團練,他們的目標是拿牌為國爭光。...

研究顯示,「60+」的嬰兒潮世代因生活與醫療條件改善,平均比過去「年輕」10歲,對「老」的定義正在改變。圖為70歲仍能大玩足球的張博安。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60歲當舞蹈老師、70歲考救生員 年齡不再是老的基準

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但65歲真的就老了嗎?發表於「Research Square」期刊的研究顯示,「60+」的嬰兒潮世代因生活與醫療條件改善,平均比過去「年輕」10歲。而就因為人類益發年輕,也「延遲轉大人」,所以我們應重新建立對老的定義。 在社區大學教授日本舞踊的宋小琴,是在步入耳順之年時看到電影《藝伎回憶錄》中的美麗浴衣,才一頭栽進日本舞蹈藝術的世界,甚至取得師範資格;而人稱「安哥」的張博安,43歲才接觸長跑,但如今已是台灣重量級的馬拉松人物,他更在69歲時才鼓起勇氣學游泳、報考救生員,接著隔年以70歲高齡考取執照。他們都可以說是「愈活愈年輕」的代表,究竟如何辦到?來聽聽他們對「老」的不同見解。...

「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來看看X世代謝文憲(左一)、Y世代馬克信箱主持人歐馬克(右二)和吳瑪麗(左二),以及Z世代謝亞軒(右一)如何重畫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高齡社會已是全球趨勢,研究指出,餘命延長讓每個世代皆出現「延遲轉大人」現象。青春期從原本10到15歲,延至25歲才結束;而雖然目前定義65歲已是老年,但愈來愈多國家,擬將老年定義延至70歲。也因為人類年齡不斷延長,讓人生變化多端且更具挑戰。 「65+」之後還有悠長歲月,來看看X世代謝文憲、Y世代馬克信箱和Z世代謝亞軒如何重畫點。...

美吾華集團董事長李成家(中)是國內最知名的創業楷模之一,如今76歲的他最自豪的是,兩個優秀女兒順利接班。圖右為美吾華副董事長李伊俐,圖左為懷特生技新藥副董事長暨總經理李伊伶。圖/李成家提供 生活

企業接班一定內鬥?美吾華董座李成家花13年交棒曝秘訣

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傳承,可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但身為「學長」,講太多恐被認為倚老賣老,而時空背景不同,過去的經驗也未必適用於現在。美吾華創辦人李成家是國內最知名的創業家之一,全台最大本土洗髮精品牌美吾華是他28歲時一手創立,如今七十六歲的他,自豪的是兩位優秀女兒順利接班。 究竟企業傳承是不是一定會出現兄弟鬩牆、父子內鬥、母女對簿公堂的戲碼?成功交棒給女兒們的李成家說,傳承的重點其實不在於「告訴」年輕人該如何行事。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持續授權,穩健傳承,帶領女兒和集團前進。...

年邁父母要照顧中年孩子的情況愈來愈多,他們可能是有能力工作卻只想靠父母養的啃老族,卻也可能是因為生病無法自立的身心障礙者。記者曾吉松/攝影 生活

家有啃老兒、病兒憂拖累其手足?父母可先鋪好3條後路

長壽的社會裡,年邁父母要照顧中年孩子的情況愈來愈多。他們可能是有能力卻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只靠父母養的啃老族;也可能是因為生病無法自立的身心障礙者。在醫療、社福現場服務的醫護人員、社工都觀察到,台灣有愈來愈多的年老長都在憂慮,要如何照顧無法自立的兒女。 CFP國際認證理財規畫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症的雙胞胎弟弟,因常年生病,一直是爸媽心裡的牽掛。廖一聰的媽媽深知自己無法永遠照顧小兒子,卻也不希望他拖累哥哥,所以認為把剩下的財產交給哥哥是最公平的做法;而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責任沉重,於是善用保險與信託的功能,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

聯合報橘世代、元氣網攜手推出的線上調查發現,有近七成的未成年子女父母擔心養出啃老兒。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記者曾吉松/攝影 生活

兒女追夢不給錢!避免5行為養啃老兒 專家:放手不放生

啃老是養出來的嗎?答案是,也不是。由聯合報橘世代、元氣網攜手推出的「別養出啃老族」線上調查發現,有近七成的未成年子女父母擔心養出啃老兒。事實上,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態度、應對孩子的方式,都會影響孩子能否長成獨立自主的成人。那麼,父母必須避免哪些NG行為?本文將帶您檢視擔心背後的訊息,並邀請專家,從自身經驗出發,探討如何教養出不啃老的自立子女。...

家中無法自立的「中年老兒童」,只會伸手跟父母討錢,不但讓父母辛苦大半輩子的資產被啃蝕,也可能會讓父母處在被施暴、有生命危險的環境中。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記者曾吉松/攝影 生活

養老金被啃老兒拿光還施暴 律師教父母如何用法律自保

你家也有恐怖的啃老子女嗎?家中無法自立的「中年老兒童」,只會伸手跟父母討錢,不但讓父母辛苦大半輩子的資產被啃蝕,也可能會讓父母處在被施暴、有生命危險的環境中,甚至影響到手足,造成另一種家庭失和。那麼,遇到這種啃老的恐怖兒女,父母究竟有哪些自保工具? 恩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蘇家宏表示,不同的啃老情境,可循不同的法律保障財產和生命安全。以下是他提供的3種常見啃老情境,從不事生產賴家兒、眼高手低散金兒,到易怒暴力危險兒,教父母萬一遇到,該怎麼用法律自保。

59歲時退休、今年76歲的劉秀枝,生活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她說,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記者曾原信/攝影 生活

退休後有人老得快、有人卻活力滿滿?專家教你科技養老

每個人都會變老,過去祝壽常說長命百歲,近年則愈來愈強調長壽以外還要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超過八成以上的老人至少有1種慢性病,且國人平均臥床時間約7至8年,似乎健康變老並非易事。究竟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 59歲時退休、今年76歲的劉秀枝,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出版了多本老後生活及預防失智症的相關著作,她並開設Podcast頻道,生活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對於年老該怎麼準備才不會驚慌,她自有一套做法。...

獨老、孤老近年成熱議話題,台灣獨居戶數近10年快速成長,其中獨居老人又占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3.3%。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

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獨居戶數在近10年快速成長,其中獨居老人就占了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23.3%。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直到健康逐漸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在出事後,才被發現是「獨居失智」的患者。 而不只是長者,現在就連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讓獨居年輕化,卻同時埋下獨居隱憂。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65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

聲寶老董陳盛沺圓夢,斥資20億元打造銀髮宅「橘青春」,來自台語「足青春」,就是很青春的意思。圖為露天足湯模擬圖。圖/聲寶集團提供 生活

產經關鍵字/銀髮宅遍地開花能穩賺?專家:沒那麼簡單

新北市404萬人口中,逾65歲族群約70萬人,為長者量身打造的銀髮宅市場日增。最近有國內家電大廠相中土城,將昔日廠房基地規畫為銀髮宅,專屬於樂齡的居所,規畫只租不賣以確保管理品質。專家提醒,業者經營銀髮宅要做好通膨等風險評估,才能保障營收與長者老年生活。

國際間如今陸續研發出「阿茲海默症藥物」,但清一色都僅適用極早期或早期患者,如何早期揪出失智症,成為目前的首要議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

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你如何準備。

屏東「屏安村」快意生活,長輩們在文康中心由專人帶領下,開心進行身體律動遊戲。記者劉學聖/攝影 生活

照顧失智靠全村的力量 屏安村用AI確保長輩安全且自由

全台失智症人口已經突破30萬人,造成失智照顧量能愈來愈沉重,而如今全球的失智照護都走向「社區化」,社區互助更是一大理想目標,例如日本、瑞典等國陸續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其實台灣也不例外。 打破照顧圍籬的「屏安村」,就是台灣第一處採取開放式照顧高齡及失智長者的環境,靠著整合社區多元資源,甚至透過科技,例如具有藍牙技術的「屏安福」,形成強大的支持網絡,提供失智症患者持續的照顧。究竟他們具體是如何讓居民打破迷思,與失智長輩共存的呢?

超高齡社會來臨,陪伴長者及行動不便、輪椅族倘佯山林,首重無障礙設施。圖/多扶事業提供 生活

輪椅族也方便!一表看全台好走步道 增加長輩出門意願

台灣從南到北擁有不計其數的登山步道,有經典熱門路線,也有隱藏版祕境。而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愈來愈多人挑選出遊時會將無障礙設施視為首要考量,選擇步道時也會在乎路面是否平整、行動不便者或輪椅可否通行、沿途是否有設置廁所等等。以下就來看看民眾推薦的20條步道路線,以及專家分享該如何為親友規畫一趟安心愉快的無障礙行程,讓每個人都能親近山林、享受大自然洗禮。

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女性的生命,但它不總是愛與支持。圖/123RF 生活

理應是避風港卻成受傷源頭 修復母女關係只能靠和解?

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女性的生命,但它不總是愛與支持。理應是妳避風港的母親,卻是人生沒有自信、價值低落的原因,是生命一直隱隱作痛的源頭。其實母女關係,比我們理解得更複雜難懂。而要解開母女關係的結,拿回人生的自由和主控權,就只能和母親和解嗎?如果母親不願意呢?以下從C的故事,以及專家給出的建議裡,或許可以找到屬於妳的答案。...

心理學的研究中,長女是所有孩子中最容易過度認同母親,忘記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的孩子。圖/123RF 生活

媽媽下跪要姊幫弟還債 擺脫「長女症候群」得會畫界線

「跟哥哥同住的媽媽又打電話來罵嫂嫂了」、「媽媽跪下要我幫弟弟還債」、「爸媽的房子給了弟弟、錢匯給妹妹,但生病卻是我在照顧」……為家庭扛下最多責任的長女,往往卻是家中那個最不被愛的女兒。 心理學的研究中,長女是所有孩子中最容易過度認同母親,忘記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的孩子。這些無止境付出,獲得最多勞務卻擁有最少疼愛的長女,也比其他手足更容易焦慮、憂鬱。究竟長女們該如何離開那個像跑滾輪的天竺鼠一樣輪迴的不快樂處境?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提醒,每個人老後都要有「新家人」的觀念,子女不該是老後家庭結構中唯一的成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老後不煩人/別全靠子女 規畫老後生活應納「新家人」

高齡已是現在進行式,想要將來不麻煩別人,如何規畫老後生活、打造適合的居所,成了現代人重要課題。為此,有專家提醒老後的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究竟該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3位專家給的3帖藥方。...

慈濟基金會志工提供「和美記憶保養班」班員貼心服務,班員間也會互相幫助。記者劉明岩/攝影 生活

老後不煩人/員警幫做飯、醫師助保養記憶 在地安老靠「社區俠客」

當高齡社會來臨,扶養比只是表面數字,更多的還得仰賴「老老相依」。而在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中,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我們需要社區互助與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 台北市警局保安警察大隊平時強勢打擊犯罪,但他們同時也為老人送餐,至今已持續16年;醫師林榮威為關懷失智症患者,開辦了「記憶保養班」助長輩們「保養記憶」;還有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成立「溪口互助家庭」,不只照顧失智症患者,更讓照顧者互相關懷。 本篇橘世代文章,就帶你來深入了解,想要實踐在地安老,該如何透過社區互助與合作,把個人與社會連結起來。...

服務型銀髮宅提供醫療支援。圖/康寧生活會館提供 生活

老後不煩人/老後不想和子女住...一表看銀髮宅費用 能否取代家庭照顧

過去老人家希冀養兒防老、兒孫滿堂,但根據最新調查,老後想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人數,5年來大幅減少5萬5000多人。但不想麻煩子女和家人,服務型銀髮宅究竟是否可以取代家庭照顧?以下聯合報記者楊孟蓉為你整理了各家銀髮宅的費用,一起來看看吧!

台灣長照家庭中,有將近一半是由男性擔任照顧者,但因為比較不擅社會連結,因此在照顧困境中,他們更容易憤世嫉俗、關閉心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長照男不難/不願放棄反走向極端...男性照顧者也需幫忙 但方法和女性不同

台灣長照家庭中,有將近一半(超過45%)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相較於女性在照顧困境中悲傷苦情的姿態,男性照顧者多是以壯烈犧牲的形象現身。 專家指出,男性照顧者因為比較不擅社會連結,在照顧困境中,更容易憤世嫉俗、關閉心房,甚至排拒他人的協助或外來資源,導致自己在封閉的環境中做照顧,並在遭遇挫折時採用極端手段。事實上,男性照顧者也需要幫忙,但方法或許和女性有所不同,究竟旁人該如何提供協助呢?

如今在台灣的長照家庭中,已有逾四成五由男性擔任照顧者,但男性成為主要照顧者後,會比女性更容易獨自承受孤單。圖為男性照顧者參加照顧技巧訓練課程。圖/長泰健康照顧體系提供 生活

長照男不難/男性照顧者更易引起手足反目、夫妻失和 該如何培養神隊友

60歲的艾先生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導致手足反目、夫妻失和、眾叛親離,讓他感到孤獨無依。為此,他總是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別人不用像我這樣照顧?」 事實上,如今在台灣的長照家庭中,已有逾四成五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男性成為主要照顧者後,會比女性更容易因為照顧責任和其他家人逐漸疏離,甚至誤會、失和,這將導致獨自承受的照顧者感到孤單。到底照顧者該如何與妻兒、手足溝通,才能讓他們成為照顧路上的神隊友?或許可以從以下過來人分享的經歷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