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偏鄉

5G開台以來,遠距診療逐步走進偏鄉,縮短偏鄉居民看診路途,也為他們的荷包省下不少金錢。記者馬瑞璿/攝影 財經

5G新應用/偏鄉醫療將能透過AI神救援 無人機送藥打破人力困境

5G開台以來,遠距診療逐步走進偏鄉,不僅縮短偏鄉居民看診路途,也為他們的荷包省下不少金錢,更解決偏鄉民眾不再因小病不就醫、而釀成大病的窘境,不過,遠距診療卻仍有「病患等待時間過長」、「給藥方式」等兩大難題有待法規鬆綁;此外,科技日新月異,現在最夯的VR(虛擬實境)、無人機科技,是否也能成為遠距診療的一環,也成為醫生及偏鄉民眾新的期待。

台南市公幼面臨準公幼競爭,今年許多公幼都沒招滿。記者鄭惠仁/攝影 教育

公幼海嘯/老師陷超額危機!公幼不再躺著招生 創意精進課程卻本末倒置

去年多個縣市突然出現公幼缺額,甚至進入二招還招不滿,這可把公幼嚇得不輕,紛紛推課後留園,或發揮創意精進課程反擊,要和大軍壓境的準公幼抗衡,但就算今年招生扳回的公幼也不敢大意,生怕園生又被搶走,明年又招不滿,過去公幼躺著招生的年代已經結束,被視為鐵飯碗的公幼老師,也陷入超額危機,全教總批國家政策本末倒置,已失幼教核心精神與意義。 本報數位版記者去年即發現,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公幼招生家長搶破頭,但其他縣市的公幼招生狀況顯得慘澹,高雄市公幼缺額超過2000人,有公幼新生只剩個位數,台南市公幼招生第一階段缺額也逾2000人,連進入二招也是冷清。 為什麼幾年前才搶破頭,甚至還要抽籤才有機會就讀的公幼,轉眼間光環已經不再?許多人都在問,孩子到底跑去那裡了?公幼出了什麼問題?

日本曾一度廣設藥學系,如今供過於求,日本政府預估2045年將有12.6萬名流浪藥師。路透 國際

22年後有12萬流浪藥師 日本禁止大學新設藥學系能終結亂象?

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告,後年起禁止大學新設藥學系或增加招生名額,因為照現在的熱度,2045年日本最多會有十幾萬名「流浪藥師」。 2005年日本有61所大學設藥學系,到2021年增至77校;新增的16校中,私立大學最投入、占14校。藥學過熱無節制,帶來不良結果。...

偏鄉就醫困難,許多原鄉衛生所提供視訊遠距醫療看診,但洗腎急重症等狀況還是得去大醫院,既花錢又花時間。圖/屏東縣衛生局提供 生活

住偏鄉不敢生病 花錢也花時間 醫護家訪還得小心土石流

6年多前喧騰一時國防大學歧視愛滋學生案,33歲男主角阿立在母親鼓勵下改念社工,在南部某醫療機構擔任社工為偏鄉服務。原民立委伍麗華華說,如何留住專業人才、社福人力在地化,提高文化敏感度,更是要努力方向。

台東縣是台灣高齡獨居比例最高的縣市,每4個65歲以上長者就1個人獨自居住,但他們獨居卻不孤獨。圖為詹陳時阿嬤拍照時被逗笑,深深的皺紋帶出來的笑容,是滿足的快樂。記者陳正興/攝影 生活

孤老危機/獨居老人最多的台東:天堂般美景下 他們因「新家人」而不孤獨

台東縣是台灣高齡獨居比例最高的縣市,每4個65歲以上長者就1個人獨自居住。而整個台東縣又以東河鄉與長濱鄉需要關懷的弱勢獨居老人人數最多,分別是331人(東河)與299人(長濱)。 聯合報採訪團隊前往台東這兩個鄉,想要找出生活在社區的長者,如何使用不同資源建構自己的獨居支持系統。在山海的平原村落與山上部落間,採訪團隊聽見了台東獨居長者的故事,像是93歲的詹陳時阿嬤,雖然兒女都提議接她去同住,但她覺得住老家很好,她把屋前的大樹及菜園裡的菜照顧得很好;而92歲的黃桶來阿公,他獨居、重聽、膝蓋退化,3個兒子想接他同住,他也不要。這些長者到底為何獨居卻不孤獨?以下為記者第一人稱採訪觀察。

神老師曾因遲緩女兒受不公對待陷入憂鬱深谷,當時她就是靠這片海洗滌煩憂。記者許正宏/攝影 生活

人生逆轉學/遲緩女兒遭惡意對待點醒她 神老師跑遍全台守護特教生

人生必有風雨,端看個人所遇風雨大小,又如何承受面對。聯合報數位版推出「人生逆轉學」專欄,邀請各行各業知名人士分享他們曾遇的人生逆境,看他們曾流過的淚,又如何在黑暗中找光亮,把風雨化甘霖。歡迎訂閱。 得知全面遲緩的女兒「妹妹」遭剝奪受教權時,也在同校任教的神老師(沈雅琪)被濃重憂鬱襲擊,總想從樓上跳下去。多年後,她卻覺得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能走到現在這樣,更看到孩子的內在需要,宣導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因為有了妹妹。」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大學競爭國際排名的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推測想要爭設後醫系的大學,最主要是從排名的角度去思考。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撤守後醫系/搶設後醫系被批墮落 醫師也焦慮:過度醫療傷病人

有頂大校長認為,各校爭設學士後醫學系的動機之一,可能是為了大學國際排名,身為高等教育的領導者,不去思考教育的本質,還要去爭排名「是一種墮落」;資深醫師則表示,台灣的後醫或公費醫,承擔很多政策需要,容易導致醫學教育資源浪費,甚至前陣子廣設後醫學系,大開後門,將導致醫師過剩,最終結果可能演變成過度醫療,受傷害的反而可能是病人。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生態國中小校長陳清圳。 圖/陳清圳提供 生活

2023新視野/學校連結社區創生 陳清圳:展現「利他」共生價值

走過戰爭、通膨、疫情、選舉交織紛擾的2022年,對於即將到來的2023年,你希望迎來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台灣?在歲末年終之際,聯合報數位版邀請了多位名人談談2023年的想望,聽聽他們如何總結過去這一年,以及對來年的期盼。或許我們也能想想,我又能做些什麼? 樟湖生態中小學的學生正在進行社區產業的專題研究,從訪談、記錄、翻閱文獻到實作,他們想為社區找一條創新的路,經過一連串的試驗後,他們選擇社區大青產業,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在染布之外,開啟一條新的路。

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校方決定暫時不申設學士後醫系,不幫主管機關找麻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撤守後醫系/預見亂象?陽明交大不玩了 決定先走通「這條路」

教育部再次開放大學設置學士後醫學系,是機會還是隱憂?繼清華、中興、中山之後,陽明交通大學本來預計也要在四年後招收學士後醫學系,培養頂尖的醫師科學家和醫師工程師。但陽明交大決定暫時擱置此計畫,因為預見後醫系在十年內應會產生一些亂象。將先從校內原有的醫學系醫師工程師組進行課程精進並擴張,在校內能動用的範疇之內,先把醫師工程師這條路走通。

有學者表示,雙語政策目前的推動方式,卻是在擴大偏鄉小校的師資困境。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雙語知多少/雙語教育只拔尖不扶弱 偏鄉小校走不出4大困境

2030雙語國家政策正如火如荼在全台推行,國發會、教育部揭示雙語國家的三大目標為:「普及提供、弭平差距、重點培育」,但從經費分配到實施現況,卻看不到政府弭平差距的作為。經費規畫偏重拔尖、扶弱僅佔總額4.6%,且政策、經費運用缺乏彈性、忽略偏鄉小校最迫切的師資課題;此外,部分縣市強推全英語進課堂,不僅教師壓力倍增,學生也難消化。第一線學校無奈:「連一個正式英文教師都沒有,外師不願來、學生聽不懂,談什麼雙語?」

致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未來等愈來愈多外師投入後,要盡速建立外師的管理、監督機制。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教育

雙語教育會弱化重要學科?專家破3大迷思、教學習法則

為培養接軌國際的雙語人才,2030雙語國家政策去年9月正式開始實施,從大專院校到國中小學,各級學校紛紛投入推動雙語教育。不過,雙語政策實施至今仍爭議不斷,許多人擔憂雙語教育會弱化學科知識吸收,影響族群認同、母語恐消失。本報專訪長期協助偏鄉學校推動雙語教育的政大外語學院前院長、致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深入解析雙語政策常見的三大迷思。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基礎學科對醫學教育十分重要。圖為慈濟醫學系在上大體解剖課前,學生和家屬一起對大體老師表達感謝。 圖/慈濟慈善基金會提供 教育

基礎醫學黯淡/沒人想碰解剖、寄生蟲 3新設醫學系搶師資 曝基礎醫學危機

目前全國大專校院醫學系的解剖學、寄生蟲等基礎醫學師資都很不足,不少私立大學的基礎醫學教師授課時數超過10小時,教學負擔大。醫界分析,基礎學科教師的缺乏,是結構性問題,從基礎醫學博士人才培育愈來愈困難,醫學系畢業幾乎都走臨床看病人,以致基礎醫學人才產生斷層危機。尤其3個學士後醫學系成立之後,基礎學科教師更為缺乏,並且容易產生各校挖角的現象。

主打以在地鮮奶生產麵包的雲林千巧谷烘焙工坊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大膽採用麵包車販售麵包,甚至進化改造麵包巴士巡迴,所到之處,都是大排長龍的熱鬧景象。圖/千巧谷提供 生活

整間麵包店搬上遊覽車!疫情下逆風成長的麵包車 有何致勝秘訣

午後,一輛粉紅色遊覽車緩緩駛進停車場,車還沒到,停車場已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引頸企盼,但他們不是要搭車出遊,而是急著上車選購麵包。疫情之下,許多產業都受到了衝擊,不過有位麵包店業者卻突發奇想,創造出有別於傳統的麵包車,不只成功維持銷售,營業額甚至還寫下創業以來的新高紀錄,到底他有何致勝秘訣?

台東成功鎮圖書館將包括作家倪匡等民國100年前出的書下架,申請報廢,引起討論。圖/羅玫玲提供 生活

倪匡也被下架…圖書館為何把民國100年前的書報廢?真相讓人心酸

民國100年前出版的書太老舊,得淘汰?資深書店人羅玫玲擔任文化部書店補助計畫評鑑委員,赴花東訪視書店,也順道探訪當地圖書館,意外發現台東成功鎮圖書館將包括作家倪匡等民國100年前出的書下架,申請報廢,現場書櫃因此空一半。消息傳出,引發討論。...

雙語政策推動至今,部分高中小已浮現困境,最大的問題是砸大錢聘外師,品質卻良莠不齊。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第一線教師告白:雙語教學4大困境夾殺 政策恐淪口號

影響全台大專院校到小學300多萬名學生的「2030雙語政策」2021年正式上路,政府砸下4年100億的龐大經費,聘用大量外籍教師、培訓本土雙語師資,希望國中小學英文課全英語教學、部分領域雙語教學;高中則鼓勵成立雙語實驗班;大學積極輔導設立雙語標竿學校。 不過,旨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雙語政策在現場也引發不少爭議。記者採訪第一線教師,發現雙語政策推動至今,高中小已浮現四大困境,教學現場期待政府提出實質作為。

焦點

圖解新聞/偏鄉央廚趕鴨子上架 孩子營養午餐端得出好菜?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偏鄉學校中央廚房有哪些問題。

葉怡佑放棄耶魯、賓大、哥大碩班錄取資格,成為清華學士後醫學系新生。圖/清華大學提供 教育

學士後醫錄取生臥虎藏龍 捨耶魯、台積電一圓醫師夢

教育部今年開放三校創辦學士後醫學系,國立清華、中興、中山大學首度招收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各均招收23名公費生。錄取的新生臥虎藏龍,有人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所入學許可、台積電聘書,還有想圓夢、陪伴家人而轉職的科技新貴,成為未來醫界的生力軍。

新北市多年來力推萬里蟹活動,希望為當地帶來商機及人潮。圖/新北市漁業處提供 生活

空屋城市/愛去萬里吃蟹!但空屋率全國最高 為何地方創生留不住人?

每到秋蟹肥美季節,許多人就想到萬里蟹,萬里蟹是個品牌,指的是花蟹、三點蟹及石蟳,新北萬里是萬里蟹主產地,每年中秋節萬里蟹上市,龜吼漁港、野柳就會塞爆,湧入吃蟹饕客,但根據內政部最新空屋資料顯示,全國空屋量8.66%創歷史新低,萬里區卻有30.56%,全國最高,新北市府注入大量資源,希望青年回鄉,結合農漁業做地方創生,卻還是留不住人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日本及韓國教職人員都要定期輪調,避免長期在同一職位或地區而產生倦怠。圖為日本偏鄉學校上請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杜絕消極教師 日韓推強制輪調促進競爭 台灣適合嗎?

108課綱上路至今3年,師資問題依舊是最大挑戰。本報民調顯示有高達39.2%國中、32.9%高中反映部分教師態度消極,不想改變、得過且過的心態成了改革推動的一大阻礙。此外,偏鄉師資不足也是長期沉痾,新課綱下教育資源失衡、城鄉差距問題愈趨嚴重。 台灣中小學教師現行為聘任制,一般而言通過教師甄試獲得任用後,除非個人因素申請調動,否則很有可能一待就是好幾十年,甚至直到退休都在同一所學校服務,缺乏流動性與競爭,讓教育現場猶如一灘死水,長期下來教師素質難以維持及提升,偏鄉也很難爭取到優秀師資。...

尖石國中融合多元部落文化在學校的體系中,也讓畢業生代表們穿上自製泰雅傳統服裝,象徵成年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城市漂流兒/客家話講得比母語好 看部落孩子孤軍奮戰的寄學漂流記

原民部落小孩到山下念書成為漂流「小留學生」,從小為讀書割離親情,有的已是第二代居住在竹東,為數不少的父母因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上一輩,無暇照顧家庭與孩子的教養,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宛如一家之主。有「上帝部落」之稱的司馬庫斯為扭轉劣勢,部落集體在山下就學區貸款買房,讓這些「小留學生」有地方可住,從原先部落媽媽輪流照顧,到族人擔任舍監照料,為的是讓部落孩子課後有個家,且集中看顧,改善族人頭痛的教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