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幼兒園

特殊兒即將上小一,許多家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念普通班還是特教班。圖/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特教班導師劉育青提供 教育

特生上小一/特教班、資源班、巡迴班 不耽誤發展怎選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

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幼小銜接,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3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教育零拒絕/升小一心慌 3步驟讓特殊兒童幼小轉銜順利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去年早療服務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下歷年新高。疫情間出生的孩子,陸續進入國小、幼兒園。第一線老師觀察,愈來愈多學生鑑定出發展遲緩等障礙。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三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

勞動部霸凌一案,勞動部長何佩珊(左)今遭立委群起砲轟,何佩珊數次表達願意負起政治責任,右為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記者林俊良/攝影 政治

勞動部霸凌案 何佩珊:可能我也不適任 會向政院請辭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吳姓公務員疑遭霸凌一案,勞動部長何佩珊今遭立委群起砲轟,何佩珊數次表達願意負起政治責任,自己可以離開,稍早面對立委陳瑩質詢,更情緒崩潰表示,可能自己也不適任,她會向行政院請辭。 勞動部針對此案的調查報告引眾怒,何佩珊今面對立委質詢堪稱「血流成河」,從早到下午一路砲火隆隆,她也數度落淚致歉,並表達願意負起政治責任。北分署長謝宜容上級長官、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也多次坦承錯誤。

現在親師關係比過去緊張,家長覺得老師教不好,又難以啟齒,到底要怎麼問才不失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親師溝通怎開口不失禮 資深師教撇步:這些地雷不要踩

現在親師關係比過去緊張,家長覺得老師教不好,又難以啟齒,到底要怎麼問才不失禮?其實老師端比家長更焦慮,很怕出事了家長才來交流,更怕家長不願溝通;有資深老師指出,好的親師溝通有訣竅,有些「雷區」家長別踩。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奠基是情緒教育,也是父母更大的課題。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記者林俊良/攝影 教育

情感素養/家長成霸凌孩子第一人 教育先學會情緒管理

許多父母遇到不順心事,就大聲喝斥小孩,成為第一個霸凌孩子的人,到底該如何情緒教育?專家提出解答,家長要先自我情緒管理,適度地向孩子自我揭露生氣的原因,也可以在家中建立孩子情緒「出口」,學會如何調適情緒,是親子共同課題。...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1995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前特教生高達九成五選擇就讀幼兒園。記者林伯東/攝影 教育

教育零拒絕/日本為特教生規畫就業 盤點各國融合教育

6歲前投入早療,對特殊幼兒大有幫助,但融合教育挑戰大。為了讓學前特教生有足夠發展成長空間,像日本、德國有特教專門幼兒園,南韓則著重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讓家長參與制定,都值得我國借鏡。...

早期療育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缺乏特教師資,更別說各障障別細緻的學前特教引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教育零拒絕/融合教育放生特教?錯過黃金早療期代價大

早療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特教資源不到位,幼教師直指,這等於是放生特教生,也有疑似學習障礙、發展遲緩幼兒,家長拒絕帶去鑑定,近期還有腦麻、無法行走的孩子,竟是以一般生身分進幼兒園,醫療、社福、教育體系,一再漏接。

「幼教法」、「教保人員服務條例」修法上路後,幼童受不當對待除教保當事人會受罰,連帶園所負責人也要受罰。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幼兒園虐待體罰卻連帶受罰 附幼校長不滿被汙名化

「幼教法」、「教保人員條例」修法後,虐待、體罰、不當管教,園所負責人要連坐並公佈姓名。據統計,台北市已有4起附幼違反新法,校長連帶罰6000元,被罰校長難過的說,猶如被汙名化,打擊很大;有校長直言「吃了啞巴虧」,校長協會主張附幼和私幼脫勾,可行嗎?

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越許多障礙,公幼零拒絕對家長而言仍像在碰運氣。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公幼零拒絕/特教生上學先跨2障礙 家長嘆:很看緣分

重度特教生羽葳不能說話也看不到,卻很享受上課時光,小小生命6歲離開人世。媽媽說,這幾年陪伴女兒就學過程很難忘,收到學校送來羽葳畢業證書,他們感動不已。小全媽媽說,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兩座山」,公幼零拒絕很看緣分。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過,人力、物力等資源仍未到位,只能依靠第一線老師、教師團體自發性投入。圖/桃園瑞豐國小附設幼兒園特教老師江品臻提供 教育

公幼零拒絕/好特教師是救星 為何家長還要散播學校爛?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少特教老師得幫家長尋求資源,甚至陳情爭取補助。遇到熱心老師,孩子到學校是就學而非「就坐」,家長感激、感動外,為何卻要對外散播學校爛?反向宣傳的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明年公立幼兒園的零拒絕政策邁向30年,雖然學前特殊教育宣示讓各種障礙程度的孩子都能就讀,數十年過去,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公幼零拒絕/特教資源30年未到位 光靠師愛心遲早會垮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民國84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不過至今,公共化幼兒園的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普遍靠熱情的教師為孩子、家長尋覓資源,學前特教生的教育平權之路,仍得披荊斬棘。

幼教老師每天從早上7點多、8點開始,持續勞動至傍晚5、6點,甚至更晚。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教育

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減少幼園虐兒 先照顧老師情緒勞動

幼兒園出現虐兒案件,等於直接面臨倒閉危機。不當管教案件大多跟老師壓力大、情緒失控有關,想要永續經營幼兒園,對經營者來說,重視情緒勞動、心理健康更重要,國內已有幼兒園開始提供老師教學時喘息空間,照顧好老師心情其實並不難。...

幼兒園虐童事件屢屢躍上版面,讓家長好憂心。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教育

降低孩子受虐風險 家長該觀察幼兒園3大跡象

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傳,讓不少家長憂心。專家指出,虐兒案件的幼兒園有三大共同性,家長可多加觀察,再加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減少孩子的受虐風險。

幼教老師平日工作已經夠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有些縣市准許老師請公假,但有些幼教師得自假上課。讓教保人員的權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圖為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

幼教師「自假」18小時研習 補休不一、內容制式心好累

幼教老師不只平日工作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老師們都是用假日研習,若未上完甚至還可能被罰最高6000元。幼兒園補休規定不一,有的給予補休、有的核可時數上限,有的則雖有補休福利,但也因人力不足,看得到、吃不到。資深幼教師建議,入職前,可先詢問。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面對幼兒園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讓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幼兒三天兩頭停課逼家長離職 有薪彈性假能救少子化?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沒有後援的父母,請到無假可請只得犧牲一方離職照顧停課幼兒,這如同「生育懲罰」,有媽媽因此發文勸世不要輕易生小孩,這也是台灣生育率低迷原因;專家指出有薪照顧假、育嬰假做為解方,可行嗎?

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全台幼兒園就有超過150班停課,面對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腸病毒停課家長老師角力戰 幼兒園壓力鍋如何解?

停課大魔王「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各地幼兒園紛傳停課,面對學校可能三不五時就停課,許多家長感嘆已請到沒假,一位幼兒園長感慨說,面對流行性疾病,幼兒園態度要非常堅定,卻被家長投訴。秋冬逼近,病毒恐更猛,幼兒園成壓力鍋,有解嗎?

學校對教保員不合理的內規太多,請假、休假基本權益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想待,就得忍耐。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

教保員沒尊嚴 適用勞基法成弱勢更遭職場霸凌

公幼教保員的工作內容與教師幾乎無異,但因只適用勞基法,勞工身分的他們在適用教師法的公教體制中顯得弱勢,不僅薪資福利矮人一截,甚至可能遭到職場霸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研究發現,學前教育是父母親最該投資子女的學習階段。美聯社 國際

子女教育費「幾歲」是最佳投入點? 諾貝爾得主給答案

別讓孩子輸起跑線上,這句老生常談同樣適用於家長對子女教育基金的配置時機。傳統上,父母在子女小時候努力存錢,以便攻讀高中大學甚至留學深造,但專家卻提醒,時機已經太晚。錢要花在刀口上,子女幾歲時是家長投入教育基金的最佳時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經40年實證研究的結論,大大顛覆傳統認知。

為讓職場父母安心就業,政府近年力推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家數大增品質控管卻受質疑,好的教保中心得靠家長碰運氣,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教保中心未納幼兒園評鑑 監督不明家長孩子慘成白老鼠

政府近年力推職場教保中心,但托育品質良莠不齊,以致家長和幼生只能碰運氣。專家點出,關鍵在政府為了衝量,放寬教保中心設立標準,甚至不用辦理幼兒園評鑑,理由竟是「教保中心」不叫「幼兒園」?

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圖/警政署教保中心舊生家長提供 教育

家長為聯絡簿投訴過於敏感?專家:幼教細節很重要

小孩聯絡簿沒帶回家、老師連3天沒簽聯絡簿、學校訊息沒有及時告知……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甚至質疑教學品質和幼兒園行政管理能力。幼教專家直指,幼教現場細節很重要,這是家長對園所的信任基礎。